2022-10-23 马头“沂南诗社”琐谈

                                                                      马头“沂南诗社”琐谈

1917年,马头镇的徐吉亭、焦献南、梁秉臣3人,倡导成立“沂南诗社”,他们都是清末廪生,年岁稍长,随后梁晋蕃、高磵庄、徐霞苍、刘霜桥、禚梦庵等青年才俊也陆续加入进来。他们交流诗文,切磋技艺,比试才情,同时增进友谊。这是民国以来沂蒙大地上出现的第一个文学社团。

之所以命名为“沂南诗社”,是因为从沂蒙山区上游奔涌南来的滔滔沂河,自临沂向南纵贯古郯腹地,迤逦穿行百余里后,在流经马头镇东北马港口村附近时,兀然折而西去,直接向西拐了一个半月形的大弯,水面至此变得开阔,水势也平缓下来。大约2公里后,沂河又折而向南,最后达于京杭大运河。这里也被称为“沂曲”,曲:河流迂曲的地方,马头古镇即位于郯城县城西10公里的沂河南岸。

此处林木夹岸,郁郁葱葱,一湾碧水漾清波,左岸便是沂河中游最大的水运码头,马头即由此得名。古镇南门,有通往瓦窑、邳州的大道,东门通向郯城县城,西门外有渡口,连接通磨山、临沂的大道,水陆交通方便。镇内街市林立,万商云集,素来是物资交流之商埠、鲁南苏北之重镇。

由于沂河与流经邻县邳州的京杭大运河相通,千帆竞发,“客舟往来不绝”。水运的发达也带动了古镇商业的繁荣,潍县帮、周村帮、冀州帮、徽州帮以及山西帮、河南帮等应运而生,古镇最大的商号“源兴涌”,就是由朱姓潍县人开的。人们站在马头北水门附近的沂河岸堤上,只见南来北往的舟楫在此靠岸停泊,帆樯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每当春夏之交和风暖日的好时节,当地的文人雅士都纷纷来此处踏青郊游,欣赏春帆碧水、柳绿桃红的美景,可谓游目骋怀、心旷神怡。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沂曲春波”为明朝至清初的“古郯八景”之一。康乾年间大诗人屈复(1668~1745),先世为陕西蒲城望族,客居郯城前后达四十余年,视郯城为“第二故乡”。居郯期间,他对“古郯八景”进行了全面改定,并分别撰写了序文及诗,其中将“沂曲春波”定名为“沂水春帆 ”,更具雅意。诗序特别点明:“春明桃李,影照清波,客艘乘风竞渡,锦帆飘飏,映花错绣。”全诗如下:

                                                                          沂水春帆

        沂河桃李布春晖,无数舟连画尾归。 

        夹岸林花衔日落,满天帆影带香飞。

    水转山烟随欸乃,村回鸟路入芳菲。

    行人谁问仙源路?只有渔郎坐钓矶。

马头地灵人杰,俊彦迭出,饱学博识之士在在多有。清末民初,郯马就存在着由士绅、乡贤及宿儒等组成的雅集文化圈。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珍藏有马头儒商朱季和73岁时的祝寿屏,共16扇,长达9米多,保存相对完整,蔚为壮观。朱季和,23岁时到马头镇定居经商,虽一介书生,却见多识广。他兴陶朱之业,“源兴涌”商号大约就是他开办的,专营洋线生意,经营有方,且重教兴学。该寿屏制作于民国四年(1915),边框为红木,做工精细,典雅华丽:字体为楷书,书于薄绢之上,装裱考究。每扇有5列字,每列满25字,共约1970字,其中所涉人物96人,地名13处;撰文者为陈敬修(1851~1927),字可亭,号永泉,郯城县磨山华岩寺村人,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进士,曾任浙江平湖知县。书丹者为孙友萼(1854~1924),字华楼,又称花楼,马头镇人,生于书香门第,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进士,历任江苏桃源、邳州、安东、阳湖等地知县。其父孙锡辂、兄长孙友莲皆为进士,堂弟孙友闵为举人,其子孙忠亮,字似楼,号潜佛,宣统已酋(1909)拔贡,筹资重印了乾隆、嘉庆两部《郯城县志》,1953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20世纪初叶至三四十年代,马头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教育较乡下为普及。当时,孙爱庭、于霭辰为郯马文化圈的领军人物。孙寿椿(1873~1938),原名思亮,字爱庭,号半农,清末廪生,身高面黑,眼珠特大,外号“孙二黑”。孙家大宅院在戏楼后,有三十多顷土地,还开设酒坊、“还盛”油坊和“北恒盛”等十多处商号,家产万贯,且豪爽仗义,关怀弱者,爱惜人才,尤其尊师重教,乐善好施,人称“孙大善人”。于霭辰(1875~1954),原名于化春,后改为华春,字霭辰,晚年号莲湖老人,马头镇人,清末廪生,著名民主人士。他受民主、进步新思想影响,忧国忧民,1907年加入同盟会,系山东省同盟分会会员;先后创办马头图始女学、求是小学,资助支持刘之言求学及举行“苍山暴动”等。他学识渊博,诗文敏捷,淡泊自守,其《咏梅》诗:

                                                            铁骨生来傲雪霜,凭将数点冠群芳。 此生不作繁华想,落落风情只自香。

“沂南诗社”成员约定每周日晚在梁晋蕃家中别院集会一次,观摩作品,拟订诗题,开诗词之道场, 辟艺术之心斋,“俗虑尽随流水去,襟怀都向碧波湔”。当时每期作品,均由梁府书童汇抄录存。如此雅集,持续了近三年时间。因人事变迁,该诗社约于民国八年(1919)停散。由于时代比较久远,世事变迁,历史材料散存异处,头绪纷繁,我们现在只能约略勾勒一下他们的流风余韵。

徐吉亭,武河南岸徐家屯子村人,清末秀才,“沂南诗社”创始人之一。他写得一手好文章,但不擅理财经商,靠家中二百多亩地收租过日子。现在仅存录其绝句2首、七律1首,均失题:

手抄日记作家传,一爪一鳞缀几编。

儿辈无知应笑我,盈箱不值半文钱。 

银烛烧残铁砚磨,总堪悦性奈痴何?

                                                          三唐两汉提休戏,他比先生痴更多。燕自飞飞莺自歌,为谁辛苦绿杨坡。

                                                            风前帆挂云千片,烟外人犁雨一蓑。老树禅林僧磬晚,杏花村店酒旗多。

檀槽回首临邛醉,鬓影于今愧碧波。

该诗原注:民国十四年自正月不雨,至五月初二夜忽大雨倾盆,赋以志喜。

徐吉亭与高毓嶂等诗社成员经常一起在古镇吟诗作赋,故而徐、高两家为儿女订下了娃娃亲。当时,欧风美雨刚刚滋润古老的神州大地,古镇也修建了基督教堂。1929年冬天,开明的高毓嶂同时为三个儿子佩纶、佩经、佩桓举行了隆重且新潮时尚的西式婚礼:新郎都着西装革履而不是绸缎马褂,一派绅士风范;新娘披一袭洁白的婚纱,手捧玫瑰鲜花,而非珠冠霞帔、红袄绣鞋,且有洋鼓洋号吹吹打打,而非花轿迎亲,洁白的婚纱遮住了三寸金莲,热闹非凡,史无前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整个马头古镇万人空巷。

徐腾鸾(1913~2002),为徐吉亭的双胞胎女儿(另一女名徐腾凤)之一,嫁给了高毓嶂三子高佩桓。参加革命后,她改名为徐康。1941年,她参加八路军抗大一分校女生队学习,1942年后在胶东北海银行和烟台、济南、福建等地银行工作。高佩桓(1911~1991),参加革命后改名为高磐九,1938年6月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任会计科员,半年后到山东抗大一分校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先后任胶东北海银行烟台支行行长、潍坊支行行长、济南分行行长。解放战争时随大军南下,历任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省财贸办主任、福建省副省长。

熊伯乾,字绍龙,南阳桐柏人,12岁即登科秀才,是光绪丁酉南阳县拔贡,民国时历任山东荣城、郯城知县,福建莆田及河南中牟县知事,河南高等法院书记官,建国后任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他自号桐韵斋主,与张嘉谋等人并称“中州八大名流”,诗文蕴藉,趋时革新,廉洁奉公,尊重贤达。在任职郯城的民国六年(1917),他听说马头有“沂南诗社”组织后,便盛情邀请焦献南、高磵庄、徐霞苍、梁晋蕃等人赴县城宴叙观摩,一起赏析诗作。焦献南曾当场赋诗一首致谢:

少从帖括弗钻研,弹指光阴望六年。

自愧识途称老马,每谈时势噤寒蝉。有心志作子云赋,无事手挥陶令弦。闲道神君风雅甚,也随朋辈献诗篇。

当时,本地文朋诗友创作的诗文既不能登报发表,也无法印刷成刊物,仅限于互相赏评。1930年,县里设立民众教育馆,才将部分诗作油印刊载。日寇入侵时,梁晋蕃认为马头镇地处冲要位置,决定将其藏书文稿大多移存到宿迁营子村的好友马伯陶家中。后来苏北也沦陷了,这些诗作连同大部分藏书都荡然无存了。

梁晋蕃,名书康,字晋蕃,工诗文书法,是禚梦庵的姨父。据禚梦庵回忆,梁晋蕃、高磵庄同他的父亲禚从闵是文字之交,经常吟诗唱和。禚从闵(1884~1935),字少骞,号菊园,生于光绪十年十月十五,为晚清秀才,军阀时期曾任郯城县三区区长,当时据说禚家拥有土地三十多顷、果树园五百多亩,为郯城西南新村、重坊、杨集一带的首户。梁晋蕃的诗有名家气,其《民国二十三年游故都》有句云:“风尘何处访屠狗?时势于今爱驽骀”,表达了其对现实的愤懑不满之情。禚从闵去世时,梁晋蕃所送挽幛写有“绿酒论文,红崖落照”之句,颇见功力。

禚从闵著有《菊园诗集》,其中不少篇什轻淡绵密,含蓄幽邃,格韵清高,情趣盎然:

                                                                                咏樱桃园

                                                            嫩寒卓午步溪桥,四月清和雨乍消。

莫讶满园珊瑚树,红圆摇曳尽樱桃。

                                                                                官竹寺归来

                                                            斜阳鸦背剩余光,回首晚烟迷远庄。归路苍茫萤火出,半林昏黑夜莺狂。疏星历历天连海,初月沉沉地落霜。山寺听经了悟后,归来展卷一开觞。

他的《咏杜鹃》律诗中有“歌管余香寻旧梦,风霜满地失春泥”之句,大约是怀念当年与梁晋蕃、高磵庄等文友的“同吟之乐”吧。禚从闵育有五子,其中长子禚晓峰(1904~1944),名恩旭,南开大学肄业,是郯城现代史上无法绕开的多面性人物;次子禚恩昶(1911~1977年9月),字仲明,号梦庵,1942年6月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中文系,曾任台湾宜兰县罗东中学教师,工诗词、史论,著有《三国人物论集》《文化与诗》等。禚晓峰娶妻戴氏,生有三个女儿,长女璧如居留台湾,次女琳如侨居美国,三女禚玲如(1937~?),后来为郯城县实验一小教师、并任县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副主席。

高毓嶂,号磵庄,出生于马头镇书香门第,家中有很多藏书,对经史子集涉猎甚广,最爱谈文说史。其父高清华是当地远近知名的老中医,除了悬壶看病,还注重“诗书传家”,十分重视儿孙的教育,要求他们从小就读书写字,重文识礼,以德修身。民国初年,高家有一百五十多亩地,开有“隆泰盛”布庄,还办有“双榴书屋”家塾。高家三兄弟高毓峻、高毓嶂、高毓峒都熟读经史,擅长书画,均当过教书先生。长子高毓峻子承父业,医术高明,并以自己的字号为店名开办了“云岚药室”,镇上最大的“大生昌”中药店(河南人路德金开设,系民国年间郯城县177家中药房中之最大者)也专门聘请他去坐堂,还当过镇上竞进小学和新民小学的校长。高毓峻、高毓峒都曾是刘之言的老师。

在郯城师范讲习所(校址在县城文庙内)毕业后,高毓嶂任本镇竞进小学国文教师,工诗文书法,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后来在南京谋事时,常与熊十力先生探讨王船山哲学。他在沂南诗社中作诗颇多,诗风超然,富有哲学意味,留存的佳句如下:“拈花成独笑,松月夜窗虚。”其妻子于静竹的名字,就出自其赠内诗:“风动竹帘景意生,客人独居身心静”。1938年4月,日军攻陷郯城。1938年5月,日寇进犯马头镇,他坚守家园,宁死不受辱,在高家大宅院居住的堂屋墙壁上留下遗墨:“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四日,磵庄偕静竹女士及子佩经,殉国于水缸中”,然后携家眷毅然自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宁折不弯的高尚气节。之前,高毓嶂曾在济南做过家庭教师,接触到梁漱溟的思想及著作,常来信盛赞梁氏《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学术高深,并要求长子高赞非认真学习。

高赞非(1906~1969) , 原名高佩纶,当代著名儒家学者,曾师事熊十力、梁漱溟、欧阳竟无、吕瀓诸大师。1918年,他在马头镇竞进小学毕业后,曾与父亲高毓嶂一起在家塾“双榴书屋” 任教。1922年,他考入济宁中西中学,半年后辍学到商店做学徒,不久到镇承志小学做教员。1924年夏,他前往曹州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拜见梁漱溟时,学者熊十力正在梁主办的重华书院任主讲,高赞非以所撰《论语研究》自荐,深得熊氏赞赏,后在其指导下,潜心钻研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十力语要》第四卷即是他从自己日记中辑录出的,名为《尊闻录》。1927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任哲学院助理。1930年后,随梁漱溟在河南、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教。抗战兴起,他在菏泽一带组织一百余人的抗日教导大队,武装抗日,并主办出版小报《鲁西吼声》。1938年夏,他回乡抗战,先办油印《动员报》,后接受八路军115师领导,历任郯城县动员委员会主任、抗协四分会主任,亲自把高家子弟十七八人送到八路军部队参军。1943年任滨海区参议会参议长,同年2月,经谷牧、刘导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济南解放后,参加接管,并任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局长。1955年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创建时,他被任命为校长。1956年,山东师专改为曲阜师范学院,他是第一任院长兼党委书记。著有《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的心理》等。

禚梦庵流寓台湾后,曾写了一组诗来纪念梁晋蕃、高毓嶂等马头镇的名士贤达:

                                                                                梁晋蕃

居市常怀五柳乡,地偏心远慕虞黄。青灯绿酒论文夜,落照红崖思旧章。

                                                                        高磵庄先生

翰墨文章冠一时,随园才调几人知。 八分隶法惊遒劲,平淡诗章有妙思。书记翩翩游上国,清言娓娓论经师。 天容倭寇凌中夏,蛊惑残良悔应迟。

徐凤楼,马头镇人,经营着镇上刘字街西油坊街的义丰远酒坊、油坊徐家与高家相距几百米,有五百多亩地,榨油酿酒,然后装船运到上海等地销售,家境殷实。其长子徐尉,字霞苍,也是“沂南诗社”创始人之一后加入国民党,1949年去台湾次子(1905~?),字敬村刘之言是高小同学1923年左右去天津、北京等地读书,后就读北京中国大学经贸系,在此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通缉,徐敬村回到家乡马头镇任小学教员。他中等个头,儒雅和善,爱好文学,酷爱摄影,家中购置了一台带有三脚架、可自动拍摄的的照相机,于是在徐家后院西厢房前拍摄留存了中共第一届郯城县委核心成员会晤的珍贵影像资料。1928年,他与刘之言、孙振国等人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组织“读书会”,宣传共产主义。1933年“苍山暴动”失败后,徐敬村设法掩护并转移了县委组织部长刘洪敏(后改名刘谐和)等人。1937年,他带领妹妹徐忆函、徐忆明,侄子徐秉越、侄女徐秉秀一起从马头镇奔赴延安,后改名为徐敬军。1938年,徐敬村的长女徐秉淑(徐步)、长子徐秉毅(徐兵毅)、次子徐秉珂(徐秉克)也参加了八路军115师宣传队(即“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当时马头镇许多开明士绅竞相送子女亲人参加)。徐敬村历任中央财经部秘书,陕甘宁边区银行秘书主任和晋察冀边区银行秘书主任。1948年,任石家庄人民银行经理(行长),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石家庄成立,是由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全国解放后,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储蓄局副局长,总行办公厅副主任。高颂卿(1902~?),高毓嶂之妹,1921年与徐敬村结婚,坚决支持丈夫的革命活动。1937年,送丈夫去延安参加革命,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七个子女的重担。后担任郯城县二区妇救会长,宣传抗日,组织参军、募捐、救护、支前等救亡活动,先后送6个子女参加革命。1944年,高颂卿带着在家的四个孩子到滨海根据地后直接参军,任八路军滨海军区子弟小学保管员,并抚养军人子女。

刘汝浩(1894~1985),字霜桥,原名兆进,马头镇和平街人,出身于市民家庭。他曾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毕业后回到马头镇,在求是小学任教员。1926年加入国民党,其胞弟刘之言(1906~1933),原名昭逊、照巽,字之言,鲁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兄弟俩都曾当过教师,却走上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1928年,刘汝浩任国民党郯城县党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30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务整理委员会训练部总务科干事。1945年后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员、山东省第四办事处主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总务处长、《大华日报》社社长。1946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执行委员。济南解放后去台湾。1977年,他翻检旧稿时,找到“沂南诗社”时期的习作数首,其中两首如下:

                                                                            一、池鱼(五律限庚韵)

                                                                          云影天先近,方塘似镜清。

                                                                          莲同千树碧,月共万川明。

                                                                          濠濮存知己,江湖久忘情。

                                                                          春风吹不绉,止月共心平。

                                                                  二、严子陵钓台(七律限灰韵)

                                                            偶向东阳江上来,绍怀往事倍低徊。富春山已迷耕路,七里滩头剩钓台。名士清标风万里,英雄事业浪千堆。 等闲莫漫狂奴笑,汉关凄凉久结灰。

由此可以窥见诗社成员的心声和诗风之一斑。

刘汝浩是书法家陈新吾先生在求是小学读书时的启蒙老师,在其客逝异乡后,陈新吾闻讯后赋诗缅怀:

                                                                                      悼刘霜桥恩师

华国文章皈净土,望洋涕泪忆恩师。兰桂满堂杖国寿,风云半世诗书痴。

近日雅聚,听县诗词协会原会长、《望海楼》诗刊主编夏政平先生谈起,2000年左右,马头镇老中医文渊(抗战时期曾任郯城县儿童抗敌后援会团员)某月某日曾对他说,家中尚藏有当年马头“沂南诗社”成员作品的抄本,有时间可以去“一睹芳容”。之后某一日,夏局长和秦士杰先生(县史志办原副主任、地方史专家)谈起此事,都说宜早不宜迟,于是就赶到马头古镇文渊先生家想着先睹为快 。可是,文渊老先生翻箱倒箧,直至大汗淋漓,也不见其踪影,殊为憾事。

花开花落,转瞬百年。而今“沂南诗社”已成旧事,参与结社的风雅诸公皆已作古,他们的诗作也大都风流云散,终成绝响,令人思之怃然。但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沂南诗社”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所以,就有了上面这篇短文。

注:1.廪生:廪膳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两和粮食(定额)补助生活的生员。廪,专指仓廪,官府的粮仓。廪膳,科举时代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如同吃国库粮。生员考取秀才后,就有了一定特权,比如可以站着和知县说话、免于差徭役、不予上刑等。廪生录取向来严格,有规定名额且数量普遍不多,每县20名左右,缺额递补。秀才中的一等是廪生,即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廪生政府每月给廪食,且有资格被选为贡生(贡生则可被送入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可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

2.拔贡:清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由各省学政选拔秀才中文行兼优的生员,保送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清制,初定每6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12年(即逢酉岁)一次,每府学2名,州、县学各1名。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谕;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

                          (2022年8月22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23 马头“沂南诗社”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