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高考在左,命运在右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2017年高考即将到来,作为一名高中老师,心里感慨万千,看到中央各大新闻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上半个月来推出的关于恢复高考40周年的一系列文章,我心里就想,或许我与高考还有些许缘分。今天我就慢慢地讲讲我的高考故事。

 我出生于1977年12月13日,我查了一下资料,77年的高考考试时间是12月的10、11、12日,可以说恢复高考和我是同龄人。

1994年5月份的重点中学选拔考试,我以8分之差,没有考上当时的一中,后来参加7月份的中考,那时候中专毕业还相对不错,所以填报了山东省电子工业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对于一个小学在村小,初中在镇上学的少年来说,济南在我眼里就是大都市了。因为家里距离县城有15里路,且路又不好走,所以从小到初中毕业,县城我都很少去。在电校三年,也是我相对快乐和充实的三年,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参加相关社团,最主要的是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很多,在那里我第一次读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后来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小说,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在命运和苦难面前永不退缩、直面惨淡人生的经历给我很大震撼,我曾想,做人应该如此,尤其是男人,就应该一次次和不屈的命运搏击,即便赤身肉搏、伤痕累累。

1997年7月,我上高中的同学参加高考,后来他们有的考上南开大学,有的考上青岛大学,有的考上普通二本,听到这些消息,我既高兴又难过,为同学们能继续进入高等学府深造高兴,同时也为自己不确定的未来难过。7月份中专毕业后,回到我们县城,那是中专还包分配,我被分到当时属于交通局的一个下属企业---诸城长运公司,当我来到单位报到时,油乎乎的车间,脏兮兮的墙壁,地面上全是汽油、柴油和机油以及泥土的混合物,一脸油渍的工人师傅,这就是我以后工作的场所,做一个汽车修理工,我的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不是在内心自认清高,主要是的我的专业和交通与汽车关系不大,而且我的兴趣也不在这里。既来之,则安之,在长运公司我认真真干了一年半,那是我痛苦的一年半,距离家远,回趟家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那时的我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来,是的,谁的青春不迷茫?20岁的我的迷茫谁又懂?

 1999年,我来到城区供电所,从事远程抄表的制作、生产,这是当时县供电局与省科学院联合搞的一个项目,当时原单位让我回去上班,我实在不想回去,后来办理停薪留职。后来远程抄表项目由于投资大,周期长,效果一般,干了不到一年,停产了,我失业了,这次是真的失业了。那时我已经22岁,和20岁那年一样,痛苦和迷茫时常在我内心涌现,但是每每想到《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强大的内心世界,我就感觉浑身的力量,我不会自暴自弃,也不会意志消沉,我会努力寻找,努力奋斗。

2010年9月,我来到诸城外贸公司下属的建筑公司做了一名建筑工人,摸爬滚打,风风雨雨,中午在大街随便买几个包子,然后回到又冷又黑的宿舍休息一会,快到上班时间时在别人的叫唤中醒来去工地干活。那时身心疲惫,憔悴不堪,但是最主要的是精神痛苦,我可以和工友开着俗不可耐的玩笑,也可以和别人一样下班后去小酒馆喝点小酒,但是我又不想和他们大多数一样,因为这里也不是我想要的工作环境和状态,我一直想挣脱这里,可是迫于生计,虽压抑苦闷却又无可奈何。我一直在等待命运的机会!

 2001年春天的时候,中午在家看电视,山东台播放了一段新闻引起我的极大兴趣,高考放开学历、年龄的限制,我的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谁都可以参加高考吗?于是我内心深处的大学梦被重新点燃,于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你是否愿意赌一把?”经过内心无数次的叩问以及权衡利弊,终于说服自己,我要拼一把!于是我先跟父亲商量一下,父亲是一名老教师,原本就对我1994年上中专就不甘心,所以他说,“你放心去读吧,我和娘继续供应上学!”我的心里一热,在农村24岁应该是结婚的年龄了,我的一些小学初中同学孩子都有了,而我却要踏上一条未知的道路,不但不能为父母分忧,反而让父母在花甲之年继续为我操心费力。那时四个姐姐已经结婚,她们也支持我重新学习,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2001年9月3号,在我的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也来到四姐所在的高中学校—诸城市密州学村,其实这所学校就在我工作的第一个单位---诸城长运公司的隔壁,开始了我一年的高中求学经历。来之前我也曾经深层次的思考过,我中专虽然学的理科,但是与高考内容关系不大,对于我这样直接插进高三考学的人来说,知识的断层河不系统是无法短期内弥补的短板,后来听从姐姐建议,决定通过音乐艺考来考学。于是开始了11个月的高三学习生涯。音乐专业课,文化课全开了,从一轮复习开始,对别人来说是复习,对我来说就是新知,从零起步,慢慢补,慢慢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每天五点左右就起床,晚上十一点之后睡觉,充实忙碌,但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我知道这次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在迷茫之后我已经没有太多的青春可以挥霍。2002年的艺考结束后,又立马投入到文化课的紧张的复习中。4月份,收到聊城大学和潍坊学院的专业通知书,大学梦越来越近了,但是还是不敢有一点轻松和懈怠。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唯有努力!

2002年7月7日,高考如约而至,那是最后一年7月份高考,从2003年高考改为每年的6月份。那一年我都25岁了。

记得当时高考发下第一场语文试卷时,手一直颤抖,心脏砰砰跳个不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分不清是等待命运洗礼的紧张还是来自高考挑战的兴奋,直到开始写作文时,心里才稍微平静一些,那年的全国卷作文是《心灵的选择》,慢慢地写完了,心境终于平和了许多,接着顺利地考完数学、文综和英语,8号下午考完英语回到熟悉的教室,其他学生兴奋地在空中抛洒着书本,我没有,收拾完一大麻袋课本、讲义和资料,默默地走出奋斗了接近一年教室。回到家,我一星期基本没出门,每天睡到自然醒,我要把这一年的觉补回来,回想起过去的一年,每天披星戴月,在书上题海中的跋涉和挣扎,真的是不易。

7月24号,当我在168声讯台中听到最后的总成绩时我差点跳起来,那些分数至今清清楚楚。语文96,英语74分,文综240分,数学54分,当时数学成绩仅作参考,不计入总分,所以总分是410分,我考了一个平时都从来没有考过的高分,因为在一模、二模、三模考试中我的成绩始终保持在380分左右,从未突破400分,我创造了一个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奇迹。当年艺术文分数线是321分,25号下午我们在学校的大阶梯教室填报志愿,郑重地填报上了“聊城大学”,回家后也是忐忑不安,因为只要通知书没来,考上大学这事就还不一定是真的啊!8月中旬终于等到学校收发室老师打电话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让我去取,我是一路狂蹬自行车从家到学校,看着那个信封,我的内心一阵狂喜,歌德说过:“唯有和着眼泪吞下面包的人才懂得生活的真谛”,我想这是最好的解释。

2002年9月1号,自己去聊城大学报道,开始4年的大学生活,四年里,我不敢懈怠,每天奔波于教室、图书馆和琴房,我喜欢这个专业,喜欢大学的氛围,这种让人上进和努力的环境,使我如鱼得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在四年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为以后走向社会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2006年6月底我顺利从聊城大学毕业,8月15日以音乐专业总分第二名成绩通过诸城市教师招聘考试,被教育局分配至当时的诸城二中,2013年在农村高中撤校考试中,考入龙城中学,曾经的密州学村,曾给我无限力量和动力的母校。2017年高考前夕,我在这里工作已经接近四年半。

从2013年开始,我曾经监过高考,也曾经带队领着学生参加高考,也曾服务于高考。一个人的时候,我就想,从1997年中专毕业的第一份工作算起,整整过去了16年,16年间我成功转身,工作单位虽然仅仅是跨越了一堵墙,但更是一种身份的转变,而这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写了一片文章--《墙东墙西的人生》,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和感慨。

现在每每回想起2002年的高考,我就常怀感恩之心,感谢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时代,她不轻视和鄙视每一个奋斗的人,只要你肯努力和奋斗,都会给你提供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另外我也感谢我的母校聊城大学,他们不拘一格录取人才,“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使我即使走向工作岗位也不敢松弛,且行且努力,万事争先,不甘落后。我也感谢我自己,在人生最失意、最困苦、最迷茫的时候没有迷失自我,在痛苦中挣扎,在迷雾中摸索,不抛弃,不放弃,不堕落,始终高举梦想火炬,奋力前行,最终成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今年是回复高考40年,40年中很多人的命运因为高考而改变,高考对我来说,是人生和命运的一个分水岭。如果不是高考,也许我现在还是一个到处寻觅工作的普通打工者,散落在这个城市某个角落里,或许比现在的教师工作富裕,或许比现在的教师工作品贫穷,这种假设我无法验证,但是肯定没有我现在的精神富足和幸福,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和初衷。

高考对于我的人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高考在左,我的命运就在右,而它们之间的连接点就是奋斗和努力!

致敬高考,致敬那一段拼搏无悔的青春岁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