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绚烂的星空一时下瞭望未来荒原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这是多么浩大而神秘莫测的概念。在上帝已死的今天,也成为许多人每天努力生活的动力。学生会为了未来就业而刻苦读书,上班族会为了未来的升职加薪而勤恳加班,政治家企业家会为了未来的发展殚精竭虑。但这些未来,更多是对个人生活的某种向往与规划。而不是对人类这一物种的群体命运的宏观展望。我们埋首于自己的未来,没有精力或能力从一个总群的高度,在较长的时间线上,基于现在社会各领域的最新成就,对人的未来做出一番深入而不乏逻辑性的思考。而当有一本书,有幸的为我们从某一角度观望人类未来时,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对人类社会又能产生哪些既浅薄而又老生常谈的认识?

在赫拉利的笔下,人类,抑或是绝大多数人类的未来是灰暗的。飞速发展的算法,将使广大群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等各个领域失去作用与地位,他们将沦为无用阶级。甚至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哪怕有极少数部分的精英可以升级为智神,成为算法的拥有者或者与算法相制衡的能力。但此时他们已不再是作为人类这一物种的存在。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只会走向消亡。

对于我而言,无论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感受,还是作者的观点和字里行间的情绪,都让我切实体会到当代人类社会的一大痛点——存在性焦虑。这份焦虑自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初始就存在。那时的焦虑是简单的,怎样存活就是占据所有古人人类思想的主要问题,也是焦虑的最大,甚至可以说唯一来源。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有闲阶级发展壮大,一小部分人类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怎样生存时,存在性焦虑的内容就得到了丰富,或者说抽象化了。人们开始追寻意义。于是有了神,有了国家,有了宗族,有了宗教,有了各种哲学。当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并不存在绝对的谁先谁后的问题。两者很可能是交融发展的。索菲的世界,变从某个角度向我们描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家的第1种情绪,便是好奇。可是我想,哲学并不完全是在悠哉悠哉的情况下被创造出来。虽然他看似是有闲阶级在富裕时间,用于消遣的天马行空的产物。但它本身就蕴藏着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呼应,可能是迎合某种需要而生。正如马克思主义之于工人运动,或者是提供社会弊病的解决方案。如诸子百家学说之于春秋战国,苏格拉底之于雅典民主。即不同时期,任何哲学的诞生,都离不开哲学家的一种渴求,也许是修正重建,也许是开创升华,内里都是一种存在性焦虑。这时便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对意义的追求来源于这份焦虑。同时在追求意义过程中,各种体系的建立也掩盖了这份存在性焦虑。

然而正如未来前世所描写的那样,科技的发展是人类赖以摆脱存在性焦虑的意义之网,逐渐破碎。因为人们发现曾经活着的意义其实本为虚无。现代社会是物质生活极为富足的社会,同时也是焦虑抑郁,各种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社会。当然人类不会任由意义之网破碎,赫拉利认为人文主义为人类构建起新的意义之网,同时旧有的许多意识形态,仍然保有他们的部分效力,所以存在性焦虑,虽然前所未有的强大,却仍处于可控范围内。但是算法的崛起打破了这一平衡,如果真如赫拉利所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那么一切追寻意义的努力都显得多么荒谬可笑,人类的存在性焦虑,将失去抑制,最终失控。牲畜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我们相信很多人都频繁的感受到焦虑的力量。从人类整体上看,焦虑的强化来自意义的消亡,而从个体上看,焦虑的原因则复杂多样。归纳几点可能是共性的因素。物质上,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物质享受的压力,如买房买车奢侈品。精神上,情感连接的需求与缺失。社会知识技能更新过快带来的落后于时代被时代抛弃的恐惧,应对海量信息时的茫然与无助等等。

当我们远远向前看,人类的未来似乎无限美好,毕竟生产力正在以指数爆炸的速度增长。所以这未来已完全超越了你我的理解范畴,就好像蚂蚁不能理解人类社会一样。其实当你无法理解与想象时,这未来于现代的人类便无异于广袤的荒原。空无一物死气沉沉,也许有天籁悠扬,有神圣之光闪耀,但是在今天的你我眼中不过是一片虚无。为什么基督徒向往天堂,因为天堂是他可以想象的美好模样。无论人类的结局是进化为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神圣物种,还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都无可依托,无可期许。

我想到我个人的未来时,会觉得充满期待与希望,可当我展望人类未来,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因为我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意义,却无法为在较长时间轴上的人类,找到令人信服的意义。人类,太难以把握。

许多宗教认为人事是无限的轮回,所以必须走向毁灭,再重生,循环往复。也有宗教认为历史是一条直线,先走向毁灭,再由神拯救部分选民,开启新篇章。这样看来,人类对于终极未来,而不是100或者200年之后的想象,是单薄而无力的。像渺茫的尘埃在浩瀚海洋前发出的一声叹息。这两种观念的共同点是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从前的宗教与许多哲学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有神或者某种最高意志来安排一切。当前科学已使很多人不再相信这样简单直白的解释。而另一些哲学科学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运转总有规律可循,而规律可以被人类认知。于是人类似乎对自己发展的轨迹,将有全然的把握,但事实上,正是人类不断发展的认识,不断突破的科技,使人类的走向成为哪一个人也无法预言的谜。谁能肯定,科技引领我们走向的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福祉的未来?存在性焦虑的爆发将带来无边无际的虚无。有人说,虚无主义者最终也要信仰虚无,当然这是一个悖论。但我想被虚无缠绕的,不是信奉虚无而妄想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者,而是渴望摆脱虚无,寻找意义的可怜人们。这就像说真空并不是真空,因为还有真空存在一样没有意义。

在这里,我们不妨谈一谈命运,这无疑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既可以是神化的人性存在,也可以使某种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甚至只是一个个串联起来的巧合。但无论他究竟是什么,他强大而不可撼动,因为他似乎完全不存在,也因此没有什么向命运宣战的实际概念。你所宣战的,只是自己,或是他人与环境。命运是文艺作品中的常客,尤其是悲剧作品,它的存在似乎正是为突出人类的强大与无能的荒诞对比。它既是人文主义的补充,即人不是一切的中心,人不能决定一切。也是人文主义的升华,即人在命运面前表现出的不可摧毁的神性。我想对大多数人而言,命运这一概念带来的不是某种理性思考和判断,而是复杂的情感思绪总和。是焦虑是挫败,是深深的无力感,是悲壮是惨烈,包含无尽的抗争。从不乏春花秋月的美好回忆,或者是繁花散尽的溃然叹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概念,他包含丰富,从人的情感到神的意志,这个社会自然的规律,它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与集大成者,它是物质现实世界与形而上世界的交汇点,它是人类对一切不可控因素的概括。他有着无穷的美神秘的,激烈的。他是一个足以与未来相制衡的概念。这样说吧,如果你问我人的未来会怎样?或人类想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该怎么做?我会说,人类一直在做他们能做的。其余的,包括未来本身,就交给命运吧。

如果未来是一片荒原,人类该如何呢?回到我们的问题,存在性焦虑上。仅有命运恐怕无法拯救几十亿焦虑的个体以及他们中困于虚无的可怜人,那么实话实说,我也不知道如何摆脱这两位越来越难缠的客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会时不时被这两位不速之客办法,我只能用一句苍白老套,但确实的话,只有你自己知道怎么做。当然有很大,可能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做,没有哪个人能在为你干预药物脑电波控制的情况下,解决70亿人的烦恼,事实就是如此惨淡。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绚烂的星空一时下瞭望未来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