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书笔记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作者是约瑟夫·布尔戈,这是一本讲心理防御机制的书,吸引我看下去的是它的简介,“大考在即,一看书就犯困,丝毫提不起精神,于是选择用打游戏来转移自己本该用于学习的注意力。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日复一日地拖延下去,既不愿意想办法解决,又在逃避中陷入深深的焦虑……”这两句就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想知道可以怎样解决。但这本书更多的是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各种类型,针对解除心理防御机制的办法讲的很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当你知道自己遇到的是什么问题了,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也就解决一半了;如果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永远也无从解决。从这个角度出发,看一看这本书也是挺好的。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想要简单了解下书中内容的,可以继续看下去,不感兴趣的就可以略过了。

    心理防御的概念是由弗洛伊德首次提出的,在弗洛伊德看来,有时在面对一种想法或感受时,如果我们发现它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或从道德的层面上无法接受,我们便会竭力避开,将之抵挡到潜意识中。他提出这个理论之后,后续有许多学者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其的理解。迄今为止最短小精悍的理论释义来自唐纳德·梅尔泽,这位英国心理分析学家在其著作中通篇持有的观点是:就其本质而言,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所有的防御机制都是无意识发生的,它们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防御也就失效了。防御机制存在两面性:防御本身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必须且有益的,它可以帮助人类积极应对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但当它们太过根深蒂固时,反而会阻止我们触碰自身所需要面对的情绪问题。

    书中列举了10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 压抑

    压抑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避开某种东西,和它保持距离。而那个要避开的“东西”可能是某种接受不了的情绪或强烈需求,也可能是在现实中不愿承认的看法。

    2. 否认

    将感受完全从意识中摒除,因为事实与愿望相悖,或者感受与我们的价值观相矛盾,所以我们产生了否认。每当我们开始否认的时候,无论否认的是感受还是事实,我们就是在否认自己的意识。换言之,假借这个防御机制,我们拒绝承认自己知道或多或少是对的事实,并因此分裂我们的意识,否定对这一部分的认知。

    3. 转移

    有一个人引发了我们的糟糕感受,但当我们将情绪发泄给对方的做法无法被接受或有危险时,我们便将之转而发泄在第三个人身上。

    4. 反向形成

    将一种无法接受的感觉或冲动转变为完全相反的行为。极端或过度的“友善”经常反映的是对敌意的反向形成。

    5. 分裂

    简化了模棱两可的难题,即回避掉了不确定与矛盾所带来的痛苦。当我们忍受不了由复杂性带来的紧张与困惑时,就会“分解”复杂,通过分裂将其一分为两个简单又相对立的部分,认同一边,排斥另一边。于是,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坦,认为自己绝对看得明白,同时,我们却也因为过度简化一个复杂的问题,剥夺了它本身的丰富与生动。

    6. 理想化

    为潜意识中感到绝望或不愿面对的困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答案”,将普通状态或人提升到完美的状态。

    7. 投射

    将我们承受不了的部分扔给他人,让别人扛起重担。

    8. 控制

    当我们无法忍受感受的不可预测性时,我们便会试图控制它们,控制能够帮助我们管理难以忍受的情绪,但当控制过了头,就会带来一系列全新的问题。

    9. “思考”

    合理化与理智化是两种主要的思考防御。当我们不愿为做过的事承担全部的责任时,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也就是说我们会合理化那些行为;理智化是一项巨大而持久的努力,会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与内心感受紧紧相连的身体层面,转移到不讲情感的头脑层面。

    10. 羞耻防御

    羞耻防御有三种常见的防御模式:自恋、指责与轻视。

    自恋:对羞耻的第一层防御,受此类羞耻困扰的人很难承认自身的不足或错误,同时反而倾向于责备他人。他们一般会把自己内在的“丑陋”投射出去,并对他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该部分充满蔑视。

    指责:那些努力想呈现出完美的一面,却又受羞耻威胁的人发现对类似批评的话语非常敏感。因为“失败”或“不完美”的代价是自我憎恨,所以他们会转移所有的批评,把责任推给别人。

    轻视:会感觉自己比周围的人都有优越感,并长于让别人感觉自己像一个白痴。

    当面对痛苦时,要想做出改变,我们就要保持警觉,持续关注自身,观察自己惯有的防御行为,尽可能地不涉身其中,减少防御带来的制约。然而,洞悉与自我觉察并不能治愈我们那些痛苦的情感,但可以停止出于潜意识的反射式做法,选择用一种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应对痛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