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大智若愚。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过: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即使你很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佯装笨拙;
即使你很懂,也该谦虚收敛;
即使你志节高尚也莫要孤芳自赏,该随和一二;
即使你很有能力也莫要过于激进,该以退为进。
曾国藩身在官场,深知官场险恶,凡事他都只求平稳不求十全十美,对于“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箴言,曾国藩一生都在践行。在他带领湘军击溃太平军之后名震朝野之时,曾国藩依旧战战兢兢藏巧于拙。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曾国藩正是懂得此理,他才能在朝中立足不倒。
范仲淹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抱负,他有着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但他毫不收敛,锋芒太露,最后招惹权贵,被一贬再贬,再无地方展开抱负。
真正大智慧的人,就该做到“无用”、“无为”和“无知”。
1 无用
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过:“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都是来自这种时刻。”
影视演员陈道明不占烟、酒、牌,不喜应酬,从不去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工作之余,就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
在别人汲汲追名逐利之时,陈道明早已学会了看淡。他不想一味的追求那些有用之物,对他来说“无用”方得从容,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自己百毒不侵。这也是陈道明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有魅力的缘故。
所以,“无用”并不是真的没用,而是在时间轮转中润物无声的影响着一切。
庄子在《人间世》中曾言:“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其意是说: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之用,有时反而能成大用。
老子说过:“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告诉大家“中空无用有大用”。
古代造车,车轮至关重要,车毂的中心支点是一个小圆孔,由此向外周延,共有30根支柱辐辏,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
对这种以30辐辏合而构成的车轮来讲,没有哪一根支柱算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因为30根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特定的功能而完成转轮的使命,无所谓哪一根更重要。
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正是因为圆孔中空无物,才能够承载多方力量,轮转无穷。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中空无用有大用”,无用之用的大用的精妙所在。
做人亦是如此,看似无用之人,实则拥有大材。
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的有用看似无用,那就是抱愚藏拙。这样的人以“无用”的面庞示人,常常能包容旁人的长处,像刘邦、刘备、宋江之流,他们总能收揽有识之士为其所用,看似“无用”之人,却能天下英雄尽收麾下。
2 无知
苏格拉底说过:“我比别人聪明一点,因为我知道自己愚蠢,而别人不知道自己愚蠢。”
知道自己愚蠢的人才是智慧的人,不知道自己愚蠢才是真正的愚蠢。
老子也曾说:“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能知道自己无所知,这就很高明了;不知道自己无所知,这就是缺点。所以圣人没有这个缺点,因为圣人厌恶这个缺点,所以才没有这个缺点。
真正天纵奇才的人,一般都不会轻易用自己的智慧处理天下大事,而是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然后择优而用。
刘邦一路从平民走向皇帝,表面看起来,刘邦满不在乎、大而化之,但当他一统天下登上皇位之后,也曾坦言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由此可见,刘邦看似无用却是有大智慧。
天纵睿智的最大境界就是大智若愚。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有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孔子乃是圣人巅峰,也觉得自己无知。
可见,真正的智者,才会知晓自己并非无所知,愚蠢之人哪里会晓得?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看似无知却是大智。
在某种意义上,大智若愚不过是有智之人保护自己的处世之道。
过于聪明的人,往往都会遭到猜忌和嫉妒,更甚的是会遭受流言抨击、无故栽赃、虚假罪名或是谋杀,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苏轼四子满月之时,苏轼曾作诗《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曾言“平生文字为吾累”,他因为诗文而扬名天下,也因为诗文而无端惹出“乌台诗案”,以致于身陷囹圄,险些害了性命。因此才会发出儿子不必有世智辩聪的喟叹。
难得糊涂、抱朴守拙、大智若愚之人,方能活得轻松,能够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乐趣。
3 无为
白居易曾作《养拙》:
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
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
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
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
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
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
脱去名利的缰绳枷锁,落居田园远离尘嚣,日日无所事事逍遥自得,看似无所为,但却享受到人生的逍遥。
在庄子的世界里,逍遥便是无为,但又不全是无为,无为方能无不为,无为,方得坦然。
庄子哲学的最后归宿,便是为了达到人生逍遥的目的,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上与造物者游”,而又“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
关于庄子的无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庄子的这种哲学思想失去了进取精神,只是对与自己格格不入的时代的一种逃避方法,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也有人说,庄子哲学尊重天性,逍遥处世,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人生在世,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就是在告诉世人行事该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并不是让你什么事都不干,不是让你懒惰、消极、逃避,“无为”不过是让你不要幻想不切实际的东西,脚踏实地,顺应自然规律,无为亦有为。
生活中,不要刻意追求甚至强求,轻轻松松的做每一件事,把心态放正,那么效果好的就会出人意料。
无为是一个人的个人状态,行事轻松,好似什么都没做却是做的极好。
其实“熟能生巧”,也是一种“无为”。这是因为你已经达到了无为的水平了。
就像是我们上学时背古诗一样,当你随口就能背出来之时,说明你已经做到了“无为”。
像是学舞蹈,刚开始都是一步一步学,但当你一听到音乐响起时,能够自然而然的跳出来,那说明你的肌肉已然有了记忆。这也是做到了一种“无为”的状态。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此等惬意谁人不喜?但真正的惬意不是让你懒惰,而是让你自由。无为,绝非无所作为。
“无为”并不是让你“碌碌无为”,“无为”是让你“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不恋过往,不畏将来,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智之人,必大愚,“大愚”之人必“无用”、“无知”、“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