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三棱镜: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你会经常看到诸如这类表达:

“如何一个月减肥20斤?”

“怎样实现财务自由?“

“选择继续工作还是创业?”

”提升业绩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疑问就开始匆忙找方法、定策略,但结果往往是事情未达成,还给自身带来一系列挫败感。是什么原因导致呢?主要在于没有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问题的本质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清楚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来举个栗子:

假如有位女生,目前体重110斤,而她希望拥有“魔鬼身材”,这需要将体重降到90斤。

这里的问题是什么?

你也许会说是:如何减肥20斤?

或者模糊一点可以说成是:如何拥有“魔鬼身材”?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是描述问题的本质,而是对方法策略的追问。那么,问题到底是什么?

问题的本质:现况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在上述例子中,体重110斤(现况)—>体重90(理想),问题就是体重的现况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它是一个具象的描述。百科上对问题的定义也是如此。

    我们用字母符号来简洁的表达:假设B’是现况,B是理想(即目标),那么问题可以表述为:B‘与B之间的差距

    那为什么我们习惯把前面提到的“如何…?”当成问题呢?这是我们语言使用上的一种混淆,不得不说汉语的强大和复杂,但同时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里就是把疑问和问题混淆了。疑问本质是因为不清楚不理解而产生为什么、怎么办的追问,而问题是一种描述。

什么是透析三棱镜模型

    了解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再来看看现况和理想。什么叫现况?简单说就是当前的状况。再接着追问:现况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很容易回答是:现况是由我们在过去的时间点选择和采用的方法形成的。

    然而,这个答案是片面的。得出这个回答的逻辑是:当时只要我们如何做(完美执行),就一定会达到设想的状况。这样的逻辑设想只是依据当时的状态做理想分析,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因素。由于我们不是生活在封闭系统中,因此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这样回答现况是如何产生的会更全面一些,即:由过去采用的方法,加上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形成了现况。

    同样我们用字母符号来简洁描述:假设A为过去采用的方法,C为外部环境变量。那么现况的形成可以表述为:由于A和C,所以形成了B‘。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谈理想(即目标)。先来看看,假如现况跟目标一致B’=B,是什么情况呢?现况与目标之间没有差距,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实现了理想?

    而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现况是由采用的方法A和外部环境变量C形成的,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A和C是导致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可以用如下的图示更形象的描述:

    从图上可以看出,A(方法)和C(变量)是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B‘(现况)只是A和C的结果。但我们还不能忽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B(目标)。

    很多时候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方法不对或者外部环境出现变化,而是目标不切实际。比如:一刚毕业的普通大学生,制定的目标是一年内实现年收入百万,而现况是年收入只有十万,这里产生的现况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即问题),就不是方法和变量的原因,而是目标设定不准确导致的。目标错了,就一切都错了。

    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出现之后,可以这样来分析。首先,看目标设定的是否合理;其次,看选择的方法的有效性;如果前两者都没有问题,那么最后就要看外部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

    这种从目标、方法、变量三个角度来立体的分析问题的模型,称为“透析三棱镜模型”。

    采用透析三棱镜模型进行问题分析,避免了片面的看待问题,可以透过问题的表象去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用透析三棱镜模型分析解决问题

    在以往,问题出现以后,第一想法是如何弥补现况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但是这样盯着问题找思路,只能治标不治本。举个栗子:

假如你是公司的老板,目前公司产品销售额为500万,而公司的销售目标是1000万。现况与目标之间有巨大差距,产生了问题。

    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是不是在考虑如何实现从500万到1000万的方法?

    这就是盯着问题看,只想弥补现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而没有深入的思考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来试着以透析三棱镜模型进行问题分析:

第一步,要分析我制定销售1000万的目标是否合理?有什么依据支撑我这个目标能够达成?

第二步,采用的营销方式是否正确?执行过程是否出现了偏差?

第三步,如果目标合理,营销方式也执行的很到位,那是否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市场是否萎缩、竞争对手采取了促销模式等?

通过这三步就可以发现问题所在,然后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透析三棱镜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总结为:校准目标、重构方法、消除变量。如下图:

第一步,校准目标B,制定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

    很多人会把手段当成目标,比如:一年读50本书、每天跑步10公里等。这些都不属于目标,读书、跑步背后的目的才是目标,它们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在第一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区别目标和手段。

第二步,重构方法A,对原来的方法系统进行重构。

    现况是原来的方法导致的。因此,想要改变现况,不是从现况出发,添加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而是回过头来,重构原来的方法系统。

第三步,消除变量C,以可控的方式消除变量的影响。

    变量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改变外部因素,但可以顺着外部变量找到它直接引起的内部变化,再采取方式予以消除。比如:竞争对手采取了降价促销模式,直接引起的变化就是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弱。你没有办法去改变竞争对手的策略,但可以用自己可控的方式来消除产品竞争力变弱的状况,可以采取降价、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等。

    遇到问题,只有深入分析找到根本原因,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而不是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般的治标不治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析三棱镜: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