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巜江城子》两首

浅析《江城子》两首

盛晚唐时期,词作为一种新鲜曼妙的流行乐调-燕乐,开始诞生起来并日渐昌盛。词的内容多表现男欢女爱,艳丽多姿且通俗。因为它承担了士大夫阶层娱乐的需要,契合了诗文正统地位压抑下人性的需求,所以多表现出活泼自由、婉约精美、流丽通脱之气。明代中期词开始分为婉约、豪放二派,《诗余图谱凡例》后附日:“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 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词说》亦曰:“宋代词家,源出于唐五代,皆以婉约为宗。自东坡以浩瀚之气行之,遂开豪放一派。”苏轼的词一别于晚唐五代宋初的文人词,清丽婉约、闲愁别恨、风格纤弱,他另辟蹊径,创造出高远清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多直抒胸臆,显示出“以诗为词”的独特风格。

苏轼坦荡率直的个性造成了其随缘放旷的文风,其中江城子-猎词便是豪放词最典型的代表。熙宁八年十月,为答谢常山神赐雨而重修的常山庙落成,苏拭亲往祭祀,归来途中,他与同僚们举行了一次会猎。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金风送爽,红叶飘飞,湛蓝的天空上白云舒卷,苏轼一行人浩浩荡荡在山头驰骋。只见骏马奔腾,旌旗猎猎,苍鹰展翅,黄犬争先。作为这次会猎的主角,苏拭意气风发,豪兴满怀。他头戴锦帽,身披貂袭,一身戎装,仿佛回到了袭马清狂的年少时光。直到日落西山,满载着猎物踏上归途中,使他油然想起了当时西北边境的紧张局势,宋朝与辽国在疆界问题上发生冲突,心中涌起效力疆场、以身许国的豪迈激情。他倚马而立,写下《江城子-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篇便定下了整篇全词豪放、气派的基调。“老夫”“少年”二字相对,让我们联想到当时正在壮年的苏轼自称老夫如同战场上老当益壮的将领,气势雄伟。“狂”字直抒胸臆,正体现了苏轼阔达、豪迈的性格。到底如何狂呢?下文写到“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率千骑浩浩荡荡而来,以及英资的描写把整个雄伟壮阔的出猎场面铺展开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看出词人壮怀激烈。“酒酣胸胆尚开张”都是“狂”的表现。然而这里的“狂”却是并不是张狂而是乐观进取的表现。最后“鬓未霜,又如何”先抑后扬,更添豪情。“西北望,射天狼”等典故运用巧妙符合了当时他仕途不顺的情况又体现出对当时乐观、报国的壮志仍在。一扫婉约词柔美之气,满怀豪迈雄伟、昂扬奋发从题材到意境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词作的樊笼,带来了独特的“以诗为词”豪迈的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概念,对传统婉约词予以拓展与深化,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的特性,将自己的一腔深情厚谊融入词中,开拓了歌咏友情与亲情的先河。其中代表性作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是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的词,也是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题记注明了词人写词的时间及缘由,乙卯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的苏拭四十岁,正值不惑之年,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距妻子王弗去世已有整整十年,这时的苏拭已经历了官场的沉浮,对人世的沧桑变化有着万千感慨,与对亡妻的感念一同而来,成就了这首情真意切的千古悼亡词作。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辑,当时的苏拭十九岁,二人仅仅琴瑟相和十一年,王弗便去世了。这期间正是苏拭走向仕途,人生起步的阶段。王弗出生于进士土家庭,知书达理,是苏拭的贤内助。苏拭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评价王弗“敏的静”。而十年之后,苏拭因与王安石的新政意见不合而自请外放,人生又经历了仕途的波折、人事的沧桑。当夜梦亡妻之后,心中的思念及悲慨似潮水般不绝,词的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便将与亡妻十年来的阴阳两隔、两不相见的悲痛之情尽致流露而出。词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梦而是直抒胸臆,“不思量,自难忘”,深切的思念难以割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而今我梦到你,却与你相隔甚远,亡妻孤坟是孤,词人自己也是孤,亡妻无处话凄凉,词人自己也无初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纵使再相见,估计也很难再把我认出来吧。句句都融入了词人自己的浮沉、悲痛、思念之情。下阕则开始写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忽”字体现出一种喜悦的情绪,“小轩窗,正梳妆”,梦里的你细腻真实,“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相对无言,除了极致的悲伤,不经让我想起《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料到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每年的祭日,正是我思念你到极致之时,让我想起那句“断肠人在天涯”。全词吸取了婉约词的抒情的真挚和细腻,又不同于其他婉约词柔美,以激昂的写法来表达出悲伤之情,又显示出富有跳跃性。一来一往,场景不断变换跳跃,却又萦回不断,感受到词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豪放的笔力运用在婉约的情境中,情意深沉,那似与亡妻的对话令千载之后的我们仍为之动容。

  苏轼的这两首豪放词和婉约词体现出他的个性和魅力,婉约词中体现出他的体悟世事人生,步入情感的多维空间,豪放词中又表现出他天生豁达之性。扩大了词的题材,家国天下,抒情言志,以诗为词,在词史中历久弥新,璀璨耀眼。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巜江城子》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