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人际关系与幸福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请问各位,您幸福吗?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我们读书写作营的一个老师突然在群里发信息艾特我,“您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打破了我曾经对你的成见!”

这飞来横笔让我感到惊讶,毕竟跟着李老师学习心理学半年多了,心理健康指数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尝试着跟这位回复这位老师:“说来听听有什么成见?”

这位老师说:“听课前看过你的文章和诗,感觉你的文笔和领悟都特别棒,有点佩服。然后听课的时候发现你讲课磨磨唧唧的,听的过程中有点失望,仿佛和我的期待不符,破坏了我的认知统一性!”

我回复道:“感恩回复,感觉您这个看法太宝贵了。我自己是很难觉察到的。其实,您的看法很对。我很多时候确实磨磨唧唧像个娘们,自己也很讨厌。”

我说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呢?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在我完全未知的人际关系里,一个我相对陌生的老师由对我的讨厌转为接纳,这带给我的冲击太大了,简直幸福感爆棚。

由此引出今天的话题,幸福的人际关系是满足了什么样的需要?

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说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包容的需要是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为什么说理解万岁,因为人和人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等,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包容需要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假如孩子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那么就会形成健康的家庭关系,无论群居还是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包容,也能去包容父母,进而也被别人包容,也去包容别人,形成一个健康的良性循环。

支配的需要是指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比如父母对孩子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使之有一定的自主权,那么就会使儿童形成民主的支配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他就可以对学会支配下属,也能被领导支配,获得稳步的晋升。

情感的需要是指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如果孩子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爱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爱,进而获得美美的幸福感。

群体形成过程的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地发生。群体解体的过程的顺序相反,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以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我在这段关系里面最终被包容,我也学会包容别人,有情感的互动与共鸣,甚至有了支配的需要,互相勉励。

人际关系的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里面属于其中一个层次,还需要满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进而满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感;这些需要都要通过在人际关系互动中展开。

人际关系决定了与其他社会关系成员之间的交往质量,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就可能会导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何谈幸福可言?!

幸福也是在人际关系里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结合。

科学求真,是理智的思考,用理性的思维思考当下的生活,进而做出判断,是理性反应。比方说,上面那位老师说:“我讨厌你!”我要用理性的思维,觉察思考,你为什么讨厌我?我自身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方这位老师说我‘做事磨磨唧唧像个娘们’,我觉得说的是事实,如果我逃避这个事实,那我就不是理性思考,而是失去理智了。所以要用科学的精神,理性分析别人对我的讨厌,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艺术求美,是感性反应,要深入这段人际关系里面感受这个同学的情绪,她为什么如此讨厌我?为什么又过了几分钟又如此接纳我?这中间的怎么发生了这么大的情绪反应?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智表层,情绪的背后是一定是情和欲没有得到满足。

而人文情怀求善,是蹲坐下来的烟火气,你用无理取闹伤害了我,我不去睚眦必报,而升起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你由讨厌开始接纳了我,我必给你一个深深地拥抱,感恩您的真诚给我以无尽的成长与力量。

学会科学、艺术、人文,三位一体思维模式,用理性的思考,艺术般的体验,进而升华出一种对人友善的虔诚。

金钱买不来幸福,成功、名誉和地位也带不来幸福。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对人真诚、有爱,对人关怀、体贴,对人理解和包容,我们就可以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收获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4-30人际关系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