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沐道去上大学了,作为民办代课老师的工资自然也就没有了。
沐道上学的零用、孩子的学杂、免不了的小病小痛……这些都需要钱。靠着种菜卖菜是绝对不够的,该怎么办呢?
接上篇:“加油啊,李志英(19):考 (2)”
第十八章:生计 (1)
沐道很省,家里的情况他很清楚,除了写信需要的邮资,他几乎不花什么钱。
志英和孩子们的日子过得也很节俭,一日三餐,除了稀饭就是面条,一年也吃不上两口干米饭,更别说吃肉了。孩子们很懂事,从没因为志英到集市不买零食回家,就满地打滚哭叫。妈妈不买,孩子们也从不讨要。只乖乖的认真吃好每一餐,不挑食,也不吵。
但是,只一味的节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何况志英只有130块钱,又能支撑多久呢?“开源节流”,只“节流”是不够的,“开源”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以做些什么呢?志英想着,能不能由自己接过沐道之前的老师工作呢?对她来说,这不是一件太复杂的事。在沐道任教期间,遇到沐道外出开会、生病、以及参加高考等耽搁的时候,班上的孩子们可都是她在教。
她把这个想法和老村长讲了,考虑到她一个人带三个孩子,又有代课经验,村长和村会计都觉得没什么问题。
然而事情并不顺意,村委的其他负责人也都有各自的想法,也有他们想推荐来代课的人。“不得行哦,那边沐道去上大学了,这边志英又当代课老师?那不成了锦上添花了唛?不得行,不得行!”理由有点无厘头,却实实在在的挡住了志英做老师的路。
那些年,在农村,除非你有了工作,当了工人,你才能有工资可领。除此之外想要赚点现钱,可太不容易了!
办法总归是要想的,而且必须想到。志英便把每次到集市卖菜后的时间用来做“市场调查”。
能选择的活儿并不多。供销社是国家的,上班的都是工人;打锅盔、卖小吃?从家到集市往返,时间上不现实;医院?没有关系也是进不去的,何况她也不可能每天到医院上班,把三个孩子丢在家里……
看来看去,志英对乡集和县城的几家缝纫店上了心。布匹来料加工,一条裤子加工费3毛钱,一件衣服4毛钱。此外,师傅们还可以接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另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在家里接活。这样一来,挣工分、种地、照顾孩子和老人全都不耽误。
这份工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志英决定买一台缝纫机,学做衣服。
物资短缺,缝纫机也不是那么好买。志英托了同学,同学转托了熟人,熟人又转托了熟人,终于在半个月之后买到了,金额正是家里的余款数,130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也许是上天注定吧!志英偶尔也有这样的闪念。
缝纫机背回来了,家里的钱也没有了,必须尽快开始工作。该怎么开始呢?缝纫机的使用不复杂,可以看说明书、可以练习。但衣服的裁剪,可不是随随便便“卡卡卡”几剪刀就能搞定的。
志英到县城的缝纫店去咨询:“师傅,我来当学徒做衣服的话,好久(多长时间)可以学会呢?”
“要看人哈。快的话,只要三年。”
“三年?”志英脑子有点晕,睁圆了双眼。
“学徒嘛,跟师傅,三年时间很短了。”
志英明白了,对她来说,到缝纫铺子里当学徒是行不通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们要的是一个小跟班,偶尔的教一教。大多时候,徒弟是给师傅打下手、帮师傅打杂的。哪天出师、能学到多少,全看师傅的心情。
三年!不只没有工钱,还要给师傅学费,这和之前的设想也相差太远了。志英茫然的站在纷乱嘈杂的街道上,眼睛没有焦点的四处看去。就在她一筹莫展之时,不远处的“新华书店”让她眼前一亮,“对啊,书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吗?”志英嘴角向上扬起,快步跑向了书店。
不负所望,在书店,志英果然找到了两本裁剪书,有常规服装的裁剪方法,也有一些比较时尚的款式。这,就是她的“师傅”啦!
志英上学时数学成绩一直很不错,这个时候,“空间”、“几何”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边看书,边翻弄家里的旧衣,志英很快掌握了常规衣裤裁剪的精髓。
但她还不能贸然的接活儿,毕竟自己还不是很熟练,一旦搞砸,之后就很难持续了。况且,大家都还不知道她会做衣服,也不知道她的手艺怎样,怕也很难信任她。
先把宣传工作做起来吧。于是,幸儿和小永成了她的小麻豆。
志英选了一套小海军款式的衣服开始她的“裁缝事业”——白色、大大的披肩领、紧袖口、胸前有一个小小的装饰口袋,袖口、胸前、领边都缀上正蓝色的两道细条。这衣服虽比普通衬衣费工、费神,但胜在好看,能吸引眼球。幸儿和小永一人一件,穿上身,帅气又可爱。
逢集,两个孩子正好都该到医院驱虫了。志英挑上一担菜,幸儿牵着小永,三人往南部县城去。
一路上回头率极高,能听到人们有小声的议论。但是,可能衣服做得太过熨贴,也太出彩了,竟没人想到这衣服会是志英缝制的。一个远房表姨还对她感慨的说:“志英啊,还是家里有人在外面好哈!你看看,沐道给两个娃儿买的衣服多好看!”
志英失笑,又有些无语,这次宣传的目的显然没有达到。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肯定了她的手艺,让她信心更足了。
未完,续下篇:“加油啊,李志英(21):生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