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你浪得起来吗?

2020年5月4日,B站发布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两个多月过去了,热度应该也稍稍降下来了。冷静下来,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后浪》。

效果拔群

五四青年节《后浪》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爆了朋友圈。不论是前浪还是后浪,所有人都在转发,在我的记忆中上次这样的群体“欢呼”还是毛不易的《消愁》。

《后浪》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第一次看这篇演讲时,在铺天盖地的弹幕中,在何冰坚定有力的声音里,我汗毛竖立、热血沸腾,仿佛真的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整个观看的过程中,我是享受的。

随后我转发了演讲视频并重新看了一次演讲内容,然后就感觉哪里不对。于是回过头在转发的朋友圈配上了文字:“演讲很棒,但观感上有点用力过猛,不知是演得过猛、词写得过猛、还是我对年轻人的信心不足。

思来想去,我所感觉到的哪里不对,大概是因为我们90年代的人处在一个“不前不后”的状态吧?步入社会已有三五年,谈不上前辈、资历,不会被谁格外尊重;离开校园也三五年,不再是小白、萌新,也没有了什么格外的照顾。就像大多数奔赴在北上广深的年轻人,漂泊无依、前途茫茫。


不惑童年?

演讲词中有这么一句:“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听起来是那么美好,说的是我吗?不是。我从小被灌输的不是找到自己的爱好,过一个自己向往的人生。而是高考改变命运,学习是唯一出路。家长、老师、同学似乎都理所当然的统一意见——“爱好、兴趣、理想、人生,这些事都放一放吧,还是学习要紧。”

可考上大学之后呢?卸下高考的重担,远离父母的束缚,似乎自由的生活就在眼前。可长期的应试教育早就让我厌恶学习,强硬的管束让我缺少自制力,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要过一段或长或短的颓废生活:打游戏、谈恋爱、追剧、吃外卖、熬夜刷剧,随便什么,只要不学习、不被管着就行。

等到懵懵懂懂走出校园,才算开始面对“生活”这个人生命题,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以,演讲中的年轻人,是父辈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年轻人,即使犯了错、走了弯路,父辈也可以指点迷津、或者雪中送炭。中国有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对这些人的下一代来说,爱好在18岁前是件太奢侈的事。


热爱生活?

演讲词中还有一句:“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可我身边的同龄人(25~35岁)几乎没有人是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的。

小张已经结婚两年,但她不想要孩子,她说生活太累了,不想擅自将孩子带来这个吃苦的世界;恋爱长跑八年的小李,都被大家夸是个专一的人,酒后吐露女方家长要求必须买了房子才结婚。除了身边,还有很多很多新闻:送完餐的外卖小哥突然大哭、不给阿姨让座的社畜青年被送上热搜。在这一代年轻人中崩溃似乎来得格外频繁。

我所看到的真实生活——满是狼狈。

不是每一朵花都开在花圃,更多的是默默无名的野花,开在原野上、山间的石缝里、甚至沙漠中。有些人是幸运的,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兢兢业业打拼、踏踏实实吃苦,劝诫自己:一份热爱是要靠九份厌恶作为代价的;更多的人不够幸运,被老板压榨、被甲方折磨,贴着地皮讨一份生活。

没有和世界交手之前的年轻人,会感觉明明什么都没有,却觉得将来什么都会有。在被生活一番毒打之后,似乎有了点什么,却不敢再奢谈什么“将来”。

就像王小波形容的那样:“那年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年代。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可是生活呢,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在《后浪》的盛赞下开心的人,是仍然对生活抱有幻觉的人,是尚未与生活搏斗的人,甚至是含着金钥匙、生来就获胜的人。


出路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跑马圈地,乱世称雄靠的是“勇”。敢于脱离“铁饭碗”下海经商的人们仿佛跑在一条没有车的大路上,横冲直撞出一片天地。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御风而行,独具慧眼靠的是“智”。嗅探到互联网的春风,造就了第一批互联网巨头。每个时代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芸芸众生上不了浪潮之巅,与生活的博弈才是我们的现实。

你看,浪潮就是这么个玩意,少数人造就浪潮,多数人追着浪潮跑;对少数人来说是游戏,对多数人来说却是命运。

属于新一代的励志,不是来自上一代谄媚的盛赞,而是活出自我。身边的年轻人甚至讨厌“后浪”这个标签,任何定义的行为都不被他们喜欢,不管它是褒义还是贬义。他们说“别教育我,别赞美我,别批评我,别鼓励我,我想静静地待着,做我自己的事”。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许改变不了世界,掀不起铺天盖地的“巨浪”,但我们在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迎来属于我们的,野百合般的春天。

至于那些口口声声说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就随他们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浪,你浪得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