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

      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有一段对月亮的好奇经历。比如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大人们告知,晚上不能用手去指月亮,不然月亮会在你睡着的时候下来割你的耳朵。这当然毫无科学依据,但是奇就奇在,真的会有一些孩子,在某一些时候,耳背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道划伤。这就让我们从小对“月亮割耳朵”的传说深信不疑。还有一个我七岁女儿经常问我的问题,也是我小时候经常问父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往哪走,月亮就会跟着我们走?


    不仅如此,月亮也是学前教育和小学启蒙教育里,最常见的一个意象。很多的启蒙儿歌和唐诗都在写月亮。那为什么月亮会被我们如此青睐?为什么我们不用最直接的方法,把月亮定位为地月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是反复去让它以一个抽象的意象去填充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呢?这其实和我们赋予给月亮的内涵有关,月亮被动承载着人们无数的情感,让古往今来的人们一看到月亮,就想到家乡、亲人、恋人、理想......


      《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寄住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一个中秋佳节的晚上,对着皎洁的月亮,想到自己的平生抱负和生不逢时,吟出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后又借着酒劲,狂性大发,做了一首七绝。其中两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表面写月亮,实则写出了自己的抱负。希望自己日后能像月亮一样,被万人敬仰。同是《红楼梦》,香菱写的月亮就直白许多,而且总结得恰到好处“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同样是月亮,诗人拿来把酒助兴,游子观看却只会更添了思乡之情。然而月亮被人们赋予的内涵,还远不止这些。


      用月亮来表达思乡的,最不在少数。《静夜思》就是代表。以及那最有意境,被现在人们传颂最广泛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季羡林老先生都曾用“月是故乡明”为题目,写过一篇思念故乡的散文。大家想想,二十四节气中,除了几个被当做传统节日来过的,最有存在感的是不是“白露”?这也许与那首缠绵悱恻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离不开的关系。但是二十四节气在汉代才盛行,很明显与这首先秦的诗歌所表达的意象有些出入。那莫不是也受到了这首诗露白秋中,思念故乡的意境而影响?


      月亮常被人们用来表达思念,但是绝不仅仅只是思念故乡。豪放派词人苏轼一首铁骨柔肠的《江城子》,引月亮悼亡妻,不禁让读者一起断肠。“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还有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虽然欧阳修这篇的格局和情感比起苏轼的《江城子》都相去甚远。但整体的意境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描写月亮的诗词中算不得上品,但也能算是一首极雅致的小品。还有宋朝花花公子柳永的旷世名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代文人风雅,大都是青楼常客。为姑娘填词作赋是最稀松平常之事了。虽然我们后世已经不知道这首词是给哪位花魁所填,但是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去理解柳永当时那难舍难分的心情。还有一位清朝花花公子更胜柳公子一筹,填的词基本都能成为年度热歌,导致当时“人人争唱《饮水词》”。他就是名副其实的“金曲歌王”纳兰性德。他用另外一个角度借月亮表达爱情“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所以,月亮所承载的另外一个感情,是对人的思念。这里当然不仅仅只限于“伊人”,也有友人,故人。李白的朋友最多,也爱给朋友写诗。当他得知王昌龄被贬的时候,写下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名句。人们都只知道李白爱酒,但是大家不知道月亮在李白的笔下,出场率那也是相当的高。“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等。月下独酌四首,每篇都有月亮。甚至喝高了举起杯子找月亮走一个(举杯邀明月)。可见,李白爱月亮,一点都不比爱酒少啊。


  抛去人的主观情感,月亮原本就是一个绝美的景色。所以在众多诗人借月亮抒发情感的同时。单纯用月亮来衬托一种静谧、安详的景色,也为众多古人所热爱。说到写景的诗人,最著名的就要说是“意象派画家”王维了。王维是真的会画画,毕竟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标配。只不过他的诗远比画有名。但也并不见得他画得不好。因为苏轼曾今就赞誉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用最少的字,描绘出最深远的意境。另外提到唐诗,就不得不说起那篇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何等壮阔又美轮美奂的景色。是月亮成就了张若虚,成就了《春江花月夜》。还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全诗虽在叙事,但第一句短短七个字,就将朦胧迷离的景象描写的十分到位。再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让整首诗悲凉的基调和惆怅的心情跃然纸上。这样的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举。


  人们能赋予月亮这么多情感,也与月亮本身有关。月亮它向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变化中去观察月亮,也从变化中去思考人生哲学。所以他也还写出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古人又何曾能想到,那时的月亮如今能照着这处处灯火霓虹。苏轼也想不到,一部华为手机,拍下最美的月亮。明年的明月在微信朋友圈里就可以看。我在想用哪句诗来结尾,本想着用《红楼梦》开头,便以《红楼梦》中湘云和黛玉的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来结尾。但是又显得太凄凉了。于是想起了张爱玲的“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一来全篇都在引用男性视角,太不公平。二来,说不定改天有空,我可以写写近现代文人笔下的月亮。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