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孩子不一样!

哪吒,可以说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神话,千百年来在民众心中都是“吉祥、神圣”的形象!这一形象,使得小小年纪的哪吒成了中华民族心中最为年幼的神。人们将心中如此高的期待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无疑是将作为人的人格魅力高度典型化的艺术结晶!

图片发自App
从小就表现出一种“灵动活泼,威力巨大,悲悯天下”的圣人特质的哪吒,很神,但不真!

这个哪吒却不一样,就在它能够大胆地运用解构主义手法,大胆地把人们心中那个“或许神气,但不真实”的形象还原过来,尤其是突出他作为一个孩子的角色演绎!

首先,画面上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哪吒的形象就不太有原本我们认可的美感。画面上的哪吒,一对眼珠嗔目而视,一张大嘴一张就有一排锯齿状的牙齿显露出来,简直有些狰狞了。这个样貌,不是神童,而是魔童。

图片发自App

作品中的他也是“孩子气”十足,蛮横、霸道、闯祸,是集所有孩子的任性于一身。这样一来,就把孩子的一个天性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那就是——顽劣!

这让看惯了传统哪吒的观众没法接受,其实这个才是真哪吒!哪吒再神再伟大,也改变不了他最初作为一个孩子的本质,而顽皮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至于那些“威武雄壮,兼济天下”的品质,就是人们的心目中对神的美好向往而强加到孩子身上的。

孩子生来本来就是要爱哭爱闹,那份成熟,深明大义,兼济苍生,向来都是美丽的谎言,哪吒不认!

所以,真实是这部作品给予我们最大的感动。真实,所以更鲜活!

图片发自App

所以,作品中的哪吒对于无端非议自己的人,能够有着撕碎他们的怒火。他无惧无畏地反抗,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作为人的高度自我觉醒的诠释。

这样的魔童,真实,但是很孤独!

他降世以来就受着大众由内而外的排斥,这样的孤独即便是再怎么天生神力也是难以抗拒!正如一直以来苦心修行的申公豹只因为自己是一个异类的身份而被冷落、低看。无独有偶的还有龙族,背负着最深重的责任却没能得到对等的身份认同,这也是整场危机爆发的根源!

申公豹在愤怒的发泄中说出了人类一个致命痛点:人心中的成见,就是一座大山,任凭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是的,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能够对世界进行一番惊天动地的变革。  但狭隘和偏见,就是光明的背面。这样的痛点,无疑是给我们现有的伦理体系的巨大挑战,向我们提出了扩容的发展要求,使得真正有“民胞物与”的大胸怀!

作品中的哪吒,越发暴戾甚至邪恶,似乎正是集聚了这种人性中的阴暗,这也是作品给我们一个重大拷问。

图片发自App
所以说,作品给我们发出了这么一个号召:儿童有顽皮的天性,需要自由无束缚的生长环境。这对于当下压力无处不在,即便是童年也被加之于各种无形的重负的生存状况就是一个良性呼唤。

哪吒知是非,敢爱恨,他为自己的出路不懈抵抗,他知道自己没有错,但还是很苦恼。一方面,他得不到大众的认同,又急切渴望这种认同。所以,你会发现一向玩世不恭、跋扈横行的他当听到母亲答应自己一起踢毽子,一件这么小的事情也是内心立刻柔软起来。他为那个内心单纯毫无偏见,主动邀请他踢毽子的女孩儿是多么动容,当他交到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朋友敖丙,内心是如何激动。

是的,就是身份认同。有了这样的认同才不孤独,再大的威力才有价值。

图片发自App

而认同的价值尺度,就是作为人特有的道德,这也是人作为万物灵长的特有的魅力。有了它,世界才是万物归一,和谐大同。而失去它,藏之于身的才能就像一匹烈马挣脱了唯一可以约束自己的缰绳,才能越大越是灾难。

正如哪吒,他正是缺乏这种道德。整部作品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道德逐步被他认可并内化于心的成长历程。

当他在与敖丙决斗时,就是个人的斗争到解救苍生的转变;当他呼唤乾坤圈赋予他力量时一句“不要太大(乾坤圈既是给予他力量的法器也是最大的约束)”,就是他认识到用道德作为自身约束的提升;当他捆绑父母,撕碎符咒甘赴天劫,就是道德在他内心的高度升华!

图片发自App
这也正如一位教育学家说的:儿童的天性犹如盆栽,细心的培养才能成长成材,否则就会成为疯狂的野草。

天性美好,但需要细致的引导,只讲天性不顾准则也只是极大的危害。所以尽管父母很怜爱哪吒,还是会要求哪吒心静、和师父学打坐修养身心,会被套上禁锢自己的乾坤圈。

图片发自App

而作品走到最后,依旧是一个美满壮美的结局:哪吒肩负了重任,终究实现了由魔童到小英雄的蜕变。在最后和敖丙伟大友情的升华造就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和谐局面。

这个哪吒还是当年那个令人动容的小英雄,但这回他又着实不一样。道德依旧是作为人的永恒价值存在,而他那散发着狂野的“孩子气”是需要我们返璞归真的“人性珍宝”!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孩子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