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一下“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到昨天为止,我只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答案千篇一律,最后都归根于“赚很多的钱”.

俗吗?

真不俗.

不俗吗?

真俗.

没有钱,只能隔着屏幕或者玻璃看着有钱人的享受.

有钱,也抵不过繁华拥簇后的孤单.

昨日,“王阳明”的心学听了一段时间,印象最深的就是“首先要立志,何为立志?即你要担任的角色.大白话就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的去想这个问题.往往忽略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书的时候,老师、家长都会去问你“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小学的答案是“老师”

初中就变成另外一个职业,具体的记忆也已经消失.

高中、大学至今,这个问题不断的出现在生活中,却也没能找到一个答案如珠穆朗玛峰般屹立不倒.

昨天突然听到这样的问题,那一刻是牵动心灵深处,是的,“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勇敢拼搏的人?一个不惧怕困难、失败的人.......”

反复的推敲,我找到了答案“我应该成为一个能带来正能量的人”

“应该”和“想”这两个词儿,字面上是有差异的.应该表示理所当然.而想是“希望、打算”的意思.

“应该”这个词儿,就有一股隐形的力量和责任驱动你去做一件事情,比如你是公司的老员工,你觉得你应该去承担某一项任务的时候,这就是一种你认为作为老员工应该起到的模范作用,这无形间也是给予自己更多的使命和责任感.但另一方面,这不也是驱使我们前进的步伐吗?或许你会像古人“锥刺股头悬梁”这般努力,只为把这项任务做好.

想,想去竞选班干部,只是有这个想法,但可能不足以让你立即行动,行动力会有一个折扣,意愿相比“应该”会弱.它更多的是赋予“美好的愿景”.被束缚的东西会少一点.

应该回家和想回家,大学的时候,临近毕业,出来工作回家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你就觉得“应该在假期的时候回家”,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下定义一种选择.而“想回家”,取决于有多想,如果只是半分想,也许假期你就去旅游了,如果是十分想,那你就会买票回家.“想”是给予自己留余地,选择项,而应该就是确定项.

平时,总在念叨“孝敬父母”,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在如今高压的社会环境下,孝敬父母也变成了一种难得可贵.这不为什么会有人拿到“xx地最佳孝子”荣誉呢?就是因为做的人少了,社会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作出的宣扬行为.本是应该做的事情,却仍要政府大力号召才去偶尔行动.不免有些伤感.

平时节假日不谈,过年,是中国传统重要节日,很多人往往会选择旅行出游的方式过年,父母一年到头盼星星盼月亮等着团聚,结果,如寒冬一盆冷水浇下来.

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要做的孝顺事比古人做的少太多.古人还要在炎热的夏天想着如何让父母凉快,冬天把被窝捂热然后才让父母睡觉,父母生病在床,子女在床前伺候、熬的药要先尝热不热?苦不苦?这些基本的事情有许多人都没有做到,包括我自己,内心是愧疚的.给予我们生命的是父母,而如今自己却把父母摘除在外自私地想着自己的生活.实在不应该.

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我想孝敬父母,等我赚钱了就给他们买衣服、逛故宫、爬长城”,首先我得努力赚钱,然后才能好好孝敬父母,这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孝顺,那有没有问问父母需要这些吗?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恐怕大多数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吧”.经济不够宽裕也是有另一种做法,退而求其次,省内游、市内游、即是一家人去爬山,逛公园也是意义非凡.最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和谁去.把“应该孝敬父母”记在心里,明日起,多和父母聊天,嘘寒问暖,明白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办法给予实现.特别是不能把父亲忘记了.

“我应该成为一个能带来正能量的人”这句话请谨记于心,以此提醒自己,让自己多学习、有学识才更能凸显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想一下“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