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阳光下的诗意生活——陶行知先生名篇《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导读

        “没有房子而开学校,这是首创。我们以青天为顶,地球为地,日光照着工作,日光下休息和唱歌,过着富有诗意的生活……”在陶行知先生笔下,晓庄师范的生活是富有诗意的,以天为顶地为席的日子,似乎并没有让生活陷入困窘,反而让人的精神生命更加丰沛,更富活力。

      这是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做的演讲,1946年8月2日的上海《文汇报》刊登了辉子的报道,题目是《永远留在人间的声音——陶先生讲<生活教育创造史>》。生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开端,便是晓庄师范的成立,这是基于当时的需要而创办的,或者说,是为改变当时教育的现状而创办的。“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晓庄师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1927年先生曾写过一篇《本校产生时的催生娘娘》,以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种境界作比,表达自己的决心——“从各处各地要寻个解决,只有我们百折不回的去找他,终有一天出人不意的遇着”。那样艰苦动荡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和坚守,变得开阔、明亮。

        “学生和农民熟悉交流后,学生重新发现自己也有一双手,农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头脑。”这平实的话语背后,是先生对生活教育最朴素的解释。但是在现实中,如何让手和脑都动起来,如何让“乡村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确是要下深功夫的。“不来读书的要送上门去”,怎么才能唤醒更多人读书的自觉?“小先生制”并不是简单的“兵教兵”,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承担着反哺社会的责任,如何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真正联结、彼此促进?让先生的教育思想落地生根,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教育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惟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在辛苦中品出甘美,在付出里尝到幸福。捧读先生的文字,突然发现,原来阳光下的诗意生活,不在远方,就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每个日子里……


附:《陶行知教育文集》之《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原文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一 、晓庄师范之成长
    “生活教育”第一次的发现,是民国七年在南京高等师范演讲。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秩序的生活。民国八年是生活教育思想上的萌芽。民国十五年,有五六个教师下了决心,丢掉了传统教育下乡去。民国十六年三月十五日在南京的一角,才出现生活教育的具体机构——晓庄师范,也就是生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开始的一天。
二 、阳光下的诗意生活
      民国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晚上到乡下去筹备开学,一个狭小的房子,住五个人,还有第六个是一匹老牛,它却占了一半多地方。第二天早晨,江苏教育厅厅长江问渔来了,我们也在那屋子里欢迎他。后来,我们到会场上去布置了,没有人招待江厅长,以劳苦功高的老牛陪他。
      开学礼是生活教育的开学礼。到的人数据陈鹤琴先生说有一千多。
      没有房子而开学校,这是首创。我们以青天为顶,地球为地,日光照着工作,月光下休息和唱歌,过着富有诗意的生活。
      学生男的以开荒挑粪、女的倒马桶作为考试,洗菜、烧饭、打杂都得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有一首:  “书呆子烧饭,一锅烧四样:生、焦、硬、烂。”挑水挑粪的比赛作为运动。学校没有围墙,农民随时可到学校里去。每家农家住有一二个学生,帮着扫地抹桌等操作,跟农民生活在一起,相互学习。学习和农民熟悉交流后,学生重新发现自己也有一双手,农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头脑。
    后来,晓庄被封,封条没处贴,贴在黑板上。
  三 、普及教育的小先锋
      我从日本回国后,在大场孟家木桥建立了山海工学团。学生来一个收一个,来两个收一双……来者不拒。学生人数由二三十人,而七八十人,而一二百人,不断的迅速的增加着。四个先生教得累死了,还坚持做到不来读书的要送上门去。
      在客观情势的要求下,发明了“小先生制”。读书的小学生回去后做小先生,去教自己的姊妹和母亲等读书。
      宝山县教育局长冯国华先生,他也是生活教育社的社员,打算普及宝山县的教育,请我作了一个计划。呈到省政府里去,受了撤职查办的处分。山海工学团为了普及教育,也要查封?终于因查无实据而打消。
四 、培养老百姓做主人
      之后,成立了国难教育社,流浪儿童工学团、报童、女工工学团相继产生,运用生活教育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
      当前最大的任务,是普及民主教育,培养老百姓做主人,造成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中国。我们必须同心合力来展开,为推动普及民主教育的工作而努力。
      (本篇系1946年5月初在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筹备会上的讲话。摘自1946年8月2日上海《文汇报》辉子的报道《永远留在人间的声音》——陶先生讲《生活教育创造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望阳光下的诗意生活——陶行知先生名篇《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