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究竟有多可怕?

最近有一个中科院的硕士生火了。

他因为不满论文被署名为第二作者,而将自己的导师告上了法庭。

事情起源于一篇发表于欧洲化学出版协会旗下的论文。在该论文中,导师李啸是第一作者,而他的学生刘毅是第二作者。

但是刘毅却坚持认为,这个实验是自己想出来的观点,实验数据也是自己做出来,撰写成稿的,于是将自己的导师告上了法庭。

刘毅说, 自己的实验一开始未受导师重视,是自己坚持做了下来,自己查文献,设计实验模型,统计数学,终于拿到了想要的成功,却不料一作被执笔老师拿了去。

对于论文署名的问题,其中一位高校教师表示,在论文作者的认可方面,大家一般只会关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两项,其他作者不会被太多关注。

这也难怪,刘毅如此愤愤不平,想要讨一个说法。

但在现实社会,这种自己劳心劳力挥洒了90%汗水,结果功劳却被别人拿走了的例子,还不够多吗?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确实是很常见的,所以今天,我想聊一聊这个在工作职场可能会频繁遇到的「不公平」问题,该如何看待,这是我的3点建议。

 1 功劳被一个人拿走,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我有一个朋友,他就经历过被领导抢走功劳的经历。

他是上海分区的销售经理,那个时候上海地区的业绩不是很理想,总公司的销售副总授权给他,来让他提升上海的销售业绩。

他用了很多新奇的点子,想了很多创造性的方法,启用了很多有实力的员工,上下一心,熬夜加班,终于搞定了上海市场。

但是在年终的表彰上,总公司却只是表彰了销售副总。很多公司的人,也认为销售副总实力超强,简直就是销售奇才,能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搞定了非常难搞的上海市场。

而我这个朋友,只是在表彰会上,连带着其他10个市场经理一起,被销售副总致以感谢。

这其实是我们时常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干活的是一些人,拿走功劳的是另外一些人。这公平吗?

一个项目的成功,确实是团队全体成员的功劳,确实需要全体成员共同的、多样化的努力,但是这个功劳会被其中一个人拿走。

2018年金球奖,赋予给了缔造克罗地亚童话的精神领袖莫德里奇。

但是,这对于其他10名克罗地亚队员而言,算是公平吗?奖项只有一个,但是缔造这些荣誉的却是一个团体,这就是现实规律。

你的功劳,是被公众赋予的,而公众们,由于「感知限制」,则只能记住那些最闪耀的人,即便是将全部球队的人,都表彰一遍,人们也只能记住那个中场大师莫德里奇。

在职场如此,在科学圈亦是如此。

畅销书《链接》《爆发》《成功公式》的作者巴拉巴西手有个研究员叫沈伟华,他发明了一套算法,能精准预测每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谁。

在欧美,一篇论文的署名,是根据字母姓氏排列的,而诺贝尔奖,都是发给重大发现的,只问结果,不管你是不是什么德高望重劳苦功高

W和Z玻色子这个发现,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论文一共有137个作者联合署名,那该颁奖给谁?

沈伟华通过历年的数据发现,所有署名者中,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的论文引用最高的那批人,无一例外的,都拿到了当年的诺贝尔奖。

你能说那些提出这个研究观点的,在实验室完成了核心突破的人,撰写科技论文的人,甚至是为了这个研究挥洒了99%汗水的人,不值得获奖吗?

功劳真不是来自于你的业绩,而是来自于别人怎么看,别人认可了你的业绩,你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功劳。

所以,每当我们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一下,承认他,再努力拿回你的那份功劳。

 2 功劳,不是一次性的东西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们只知道是马斯克发明了特斯拉电动汽车,iPhone是乔布斯发明的,谁才是真正的「制造者」?我们并不关心。

万维钢说:社会感知根本不在乎公平不公平,还可能充满偏见。

如果我们埋怨功劳被别人抢走了,那么不妨再深入的问一个问题:为何一个功劳被抢,你就放弃了继续深耕?

1985年,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和导师阿瑟·阿什金合作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1985年那个时候,导师阿什金在该领域内声望很高,而朱棣文仅仅是一个新人,如果用预测算法,那么1997年的诺贝尔获,导师要至少拿走80%的功劳,而朱棣文只能拿走5%。

但事实是,朱棣文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1985年到1997年这12年间,朱棣文一直在斯坦福大学不断的继续深入研究该领域,而他的导师,则早早的放弃了。

短短几年,朱棣文就获得了物理学和激光科学领域的各种奖项,1993年还荣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那个时候,业界已经认识到了朱棣文的实力。

当年那个工作到底是谁主导的?是年轻的朱棣文还是老资格的阿什金?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的感知:那个领域在1997年,属于朱棣文。

虽然我们常说谁谁谁抢了别人的功劳,但是功劳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我们如果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功劳,那就要持续的做下去,而不是自己放弃。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擅长做现在流行的各种裂变,制造过很多爆款。业界一般一个活动提升的粉丝增长大概在10万一个周期,她能用半个周期涨粉20万。

但是她所在的部分就是一个「大增长部门」,很多爆款活动的功劳,基本上都给了领导作了嫁衣。

但是她依然深度钻研,让自己的功夫炉火纯青,她自己知道,整个部门里,没有人能够比自己更厉害的了。

果然,她离开公司之后,整个公司的增长水平直线下降,甚至他们还不知道原因。而她,则因为过硬的实操和实战经验,被年薪百万挖走了。

她跟我说,如果当初她自怨自艾,抱怨的想要拿回自己的功劳而不是去继续钻研,或许,她的能力就真的停留在那一刻了,而不是跨越式发展。

她所坚信的,是“做事的人无所谓悲观还是乐观,我们只关心如何把事做好”。

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成长都是线性甚至跨越性的,他们追求的是一个时间跨度的成功,而不是一个点的成就有多大。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说: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

 3 要学会独立工作

身为学徒,我们就要有学徒的觉悟,跟着牛人学习,就要有给牛人做铺路人的「自觉性」。有的时候,即便是牛人扔给我们一些项目,我们也未必能有实力接得住。

这不是自我贬低,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我们也要在配合之中,学会独立工作,展开独立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找到属于自己的课题。

我的一个朋友,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亲自操盘过很多业界爆款活动,是有着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外界的人,却把她的成功,归因于她所在的强大平台。

以至于她想跳出来重新找一份高薪工作的时候,很多的企业都认为她的能力是被高估了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离开了平台,什么都不是”,秉持这样观点的人,会认为,选择大于努力。

那一刻,她才体会掉了什么叫「最恶毒的真相」。

她跟我说,她现在的职场困境,在于完全拿不出一个属于自己操盘的项目,她所做的一切,都湮灭在了平台之上。

于是她决定跳到一家全新的公司,一个完全没有做过此类项目的公司,一切的KPI也皆由她背,她成了这个项目的唯一负责人。

虽然开始很艰苦,但在这独立负责的半年中,靠着一系列成功的爆款活动,迅速建立了企业的一系列商业打法,以及不断的对外输出自己的方法论和实战经验,她有了属于自己的行业影响力。

这一次,所有人,都认识到了她的能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仍然热爱它。

这个真相就是,你的功劳,很多时候,并不属于你,但是我们依然选择努力前行,去热爱一份我们所坚守的信仰。

这个世界虽然很残酷,但是却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性而竭尽全力的去奋斗,生活很操蛋,但是却依然有着我们所爱之人,陪伴着我们共渡难关。

虽然很鸡汤,但是依然想用这句话来结束这一篇文章: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就还没到最后。——约翰·列侬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究竟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