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跨行跳槽,缔造双11的张勇:成大事者,从不给自己设限

来源弓中号丨晓芳说职场


互联网时代真的很有意思。

打败方便面的,是外卖;打败传统企业的,是马云;打败流水线的,是程序员;打败明星经济的,是网红;打败电视剧的,是短视频......

行业和专业的限制越来越小,业余开始挑战专业,大家越来越相信:

“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

而阿里巴巴接棒者张勇,就是一个彻底的跨界者。

 01 

财务人跨界入阿里,商业上崭露头角

张勇本来是财务出身,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十多年的财务。

因为出色财务能力张勇被陈天桥请到了盛大,担任CFO,直到盛大上市。这段工作顺风顺水,甚至有些平淡无趣。

2007年的一天,张勇接到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电话是一位神秘猎头打来的。对张勇说,之前的生活太波澜不惊,他想要挑战自己,于是有了一个跳槽的打算。

他回忆说,“我觉得淘宝很新奇,电子商务应该是未来,所以当时就考虑了一下。”

这一年,张勇35岁,属于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张勇进入阿里后担任淘宝网CFO,为自己挑选了一个花名“逍遥子”。

同样都是CFO的工作,在阿里,张勇开始慢慢地管理业务,“这个变化体现了两家公司的不同。阿里更多样性,并没有严格规定CFO该做什么。在别的公司像我这样的职务是不可能做业务的。”

也正是如此张勇得以显露商业上的能力。

2008年,阿里主要依靠淘宝网盈利,单月交易额突破百亿大关。

但是淘宝商城(即后来的天猫)做得太差了,每天不到300万交易额,一年撑破天10个亿,被京东商城甩出了几条街。阿里人事变动,时任淘宝副总裁兼B2C业务一把手的黄若离职。

之后,淘宝商城没人管了,团队剩下20多个人,摇摇欲坠。

企业面向客户的淘宝商城不被重视,当时大家比较看好C2C(客户对客户)的淘宝网。

而张勇认为这一块对阿里很重要,2009年3月,兼任着淘宝网COO的张勇主动请缨做淘宝商城。

“当时去做商城很简单,不是我想做,而是我不能看着它死掉,因为我坚信B2C在未来是一个大趋势,是阿里巴巴不能失去的一块。没人管,那我就自己去管。”

4个月后,淘宝商城(事业部)重新恢复独立运营,以内部创业的姿态崛起。

2011年,淘宝商城独立发展,身为淘宝商城总裁的张勇第一件事,就是将淘宝商城的品牌跟淘宝的品牌区分开来。

这个品牌就是天猫。

张勇将天猫店铺服务费提高10倍,这一招的意图在于,将有实力的大商家留在“天猫”,做出B2C(企业面对客户)业务,而没有实力的小商家继续放在淘宝里。

没想到,这一举动闹出了“十月围城”事件。

3000多个中小卖家围攻淘宝商城,而且成立了反淘宝联盟,对大商家发动攻击,前后持续了一周。

张勇后来称那是“艰难的一周”,但他不后悔:“你最后必须要做决定……要做为了长久健康的事情。”

事实证明张勇的决策是正确的,此后淘宝网被假冒伪劣问题困扰多年,天猫从淘宝中辟出一块干净的市场。

 02 

改变命运的时刻,首次提出双11

为了让买家记住他的淘宝商城,也让卖家更重视这个电商平台,张勇想出了一招:搞促销。

这一招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做好的却很少,做成全国促销节的,只有他一个。

张勇看了看黄历选择了11月,因为它刚好处于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季中间,11月没有节日,只有一个所谓的“光棍节”,于是张勇一拍脑袋:“那正好,光棍儿没事干就多买点东西吧!”

双11,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消费日就诞生了。

当时,入住淘宝的商家,都把电商当做是一个清理库存和尾货的地方。

绝大部分公司的电商部门人员配置就是,一个网管加一个销售,他们根本不愿意配合淘宝商城“全场五折”的疯狂双十一。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艰难招商,最后仅有27个商家试探性地向张勇抛来了橄榄枝。

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交易额达到空前的5000万元。当天,商家的备货就基本卖完了,开始临时到线下补货。

如今,双十一已成为国内电商的年度盛事,天猫则是阿里零售业务利润的重要来源。

张勇没有想到,双十一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11年后,张勇说道:“大部分今天看来成功的所谓战略决策,常常伴随着偶然的被动选择,只不过是决策者、执行者的奋勇向前罢了。”

张勇透露,从2009年第一次双十一到现在,“每年双十一都有预想不到的困难,都有崩溃的时候。”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2011年双十一前夜,整个平台系统出现了系统的技术问题,使大量商家库存可能出现超卖。

“你只有100件货,用户可以下120个单,这对所有有库存的企业来讲就是灾难。”

还好,经过彻夜奋战,阿里在黎明到来之前完成了修复,惊险度过了这一关。

今年“双十一”有了些创新,变成了“双棍节”,设置成两轮售卖期,分别是11月1日~3日和11月11日当天。

今年总销售额也创造了一个新高度,约为750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了26%。

这离不开张勇的主动求变:

“这背后是如何与时俱进地看‘双11’,‘双11’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平衡与资源配置。每一年的‘双11’是高峰,可能后来变成常量。

我们更希望未来能主动求变,一方面让社会资源配置最大化,另外能让消费者参与。”

进入阿里,对张勇来说就是一场需要不断升级打怪的创业。

没有人给你指导,无论是对这个行业,还是对自己,都需要他摸索着接受挑战。

 03 

用数字化转型应对挑战和竞争

人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坐上了某个位置然后被推动着成长,当做出一些成就的时候,成长就停下来了。

但是想要保持发展不被时代抛弃,唯有主动求变。

如果说,天猫和双十一是张勇自己对自己的挑战,那么成为阿里一把手之后,他要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来自外界。

在张勇的战局中,美团的王兴、拼多多的黄铮是眼前最重要的对手。他们分别在本地生活和电商领域对阿里发起攻击。

特别是美团与阿里的战局,已经由本地生活燃烧到了阿里的核心腹地电商和支付。

当年阿里天价收购饿了么,在外卖市场,阿里与美团平起平坐,然而,2年时间过去了,外卖天下,美团三分已得其二

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已经成为巨无霸般的存在。

尤其在美团港股上市后,市值已经飙升至1.4万亿。有用户、有市场份额、有钱,美团开始向阿里的核心腹地支付和电商进军。

现在,支付领域,美团进化出自己的支付入口,也开通了类似花呗模块,“美团月付”;美团闪购和团好货等产品正面挑战阿里的电商业务。

当饿了么难以遏制美团的进攻时,张勇祭出王牌,以整个支付宝体系来抗衡。

而拼多多凭借强大的营销手段,野蛮生长。

假货横行也挡不住下沉市场的强大需求,拼多多短短三年快速上市,同时造就了最年轻的80后首富黄峥。而京东上市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

为了应对拼多多的压力,阿里出来一款“淘宝特价款”还催生了新制造,阿里犀牛。

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化,大大缩减了人工成本和生存速度,降低工厂制造成本。通过灵活,多批次,小批量的方式,减少中小商家的库存压力和成本压力,满足市场对服装个性化的新需求。

这是拼多多不可轻视也难以超越的地方。

拼多多因为商品价格过低,对一些中小店铺并不友好,价格过低意味着盈利能力受限。

目前战局结果未知。

相比之下,张勇的目光和打法更为长远。

在产业带、淘宝直播、农村淘宝等热词里,张勇首先选择了“数字化转型”。

张勇认为,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本身。

“绝不是一个企业把原来的货放在网上调整价格卖一卖,就叫数字化,而是包括企业组织和服务的总动员。”

“疫情加速数字化。企业从要不要转型到到不到位,它变成一道必要的题,而不是选择题。”

数字基建将为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

半年来,阿里的“春雷计划”已经埋下了许多“种子”:

全国超145个产业带、120万个商家入驻淘宝特价版;

超2万家外贸企业享受天猫减免年费政策;

37万家外贸工厂通过1688拓展国内市场,入驻数字化“外贸专区”;

80个淘宝直播产业基地在全国落地等。

在这趟数字化列车中,阿里搭载着不同行业、不同体量的商家,真正成为了数字化基建者。

12月,2020年《财富》年度商业人物揭晓。张勇位列17,是榜单中唯一任职于中国企业的高管。

 04 

时代变化过快,危险又幸运

不做专才的通才,张勇已加入阿里13年,自担任集团CEO以来,带领阿里连续17个季度实现业绩健康增长,展现出了卓越的商业才华和坚定沉着的领导力。

跨行转岗后的张勇说:

“领导者有一些基因是天生的,但是大量训练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不然我也不可能从一个会计做成一个CEO。只要每个人有学习能力,有悟性,愿意思考,都有可能。”

其实,不止是领导者,也不止是运营者,互联网时代,一切事物都被打乱重新布局,谁都有可能从这一新时代的新规则下分得一杯羹。

那么,谁都有可能的互联网时代,谁都有可能抢了你的工作,而你也有更多可能去抢别人的工作。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危机还是机遇,不妨先看下面这5个问题:

1.你的行业是否有无数门外汉可以进入?

2.你的行业是否是新兴行业,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

3.你的行业是否要求综合素质?

4.你的行业是否需要特定资源,不需要技能训练?

5.你的行业技能是否可以复制转移?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要小心了,你很危险,同时,你也很幸运。

再简单点说,就是你的行业的门槛越低,对能力要求越不明确,你所面临的竞争就越激烈,而且可替代性就越强。

如果你所在行业拥有某一类特殊的资源(如资金、矿产、人脉、相貌、天分等),这些资源和特色,并不需要长时间的技能训练,就能成功。那么新进入者更有可能取代你。

值得庆幸的是,你如果打造出自己可转移可复制的能力,那么你根本不用害怕被取代。

比如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甚至家世背景、人脉资源、名气、长相或声音的某些特色,都可以从一个行业移植到另一个行业,成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

你能找出很多跨行成功者,比如电厂工程师刘慈欣、化妆品柜员李佳琦、打工妹李子柒、男护士毛不易……

所以,别给自己过多限制,挑战别人的专业,你也可以。

时代变化过快,也没什么可害怕的。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35岁跨行跳槽,缔造双11的张勇:成大事者,从不给自己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