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持式养育

今天学习了陈一香老师关于在抱持中成长的讲座,我想谈下自己的感受。

“抱持”这个概念我最早是在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里听到的。

他的描述和陈老师的几乎一样:“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收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

我对这一点是十分认同的。

我理解所谓抱持式教育就是放下自己心中的执念,放下自己心中所谓好孩子的标准,无条件接受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让他在一个充分包容的环境中,释放自己的天性、活力和激情。抱持不是要求家长放弃教育引导,而是强调要接受孩子的每一个当下。

但这几年带娃的经历让我感到,理解“抱持”的理念是容易的,难的是坚持做到。

因为孩子的学习竞争已经转变成为家庭之间的军备竞赛。

你的孩子学得早,我的孩子要学得更早;你的孩子学得多,我的孩子要学得更多,家长普遍焦虑。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么做不好,但又陷入囚徒困境中无力改变。

因为,成绩好虽然不代表一切,但成绩好意味着更好的学校,更好的资源和环境。

正如你的孩子能上天少班,有最好的老师最优秀的同学,靠的还是成绩。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始终保持淡定,接受他的磨蹭,接受他的发呆,不去催促孩子,看着他的成绩落下来而不火冒,这太难了。

但是今天听了讲座后,又给我提了个醒,又给我增强了信心,我能在拿捏“放手和严管”之间度的时候更注意,留给他空间和时间,让他慢慢走。在和老婆在教育理念的斗争中也更有底气。


以下附陈老师的讲课文稿


主题:智慧父母——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个人简介:陈一香,江苏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大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绘画 心理分析治疗师,催眠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有趣的人一 起玩平台建立者,江苏问渠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安睿,折翼天使   

主持人:安睿 陈老师的分享还有二十分钟就要开始了哦,今天的主题是关于青少年心理问 题方面的,大家可以再想一下一会是否还有什么问题想和老师互动、探讨或请教 的。 群里各位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都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平时在生活中和 孩子相处一定也有很多的经验和困惑,一会在听完陈老师分享的互动环节,欢迎 大家积极踊跃的交流探讨。 陈老师的分享马上就要开始了,请我们用美丽的鲜花和热烈的掌声来倒计时 欢迎陈老师

   

分享嘉宾:陈老师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尤老师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有机 会在这里分享,让我有了一个这样一个宝贵的体验。 

我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主要做婚姻家庭的心理咨询工作,这是我非常热爱 的职业,因为在和别人的交谈当中,在别人的一个个故事当中,可以看见人性的 柔软与光芒,可以看见每一个行为背后最终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也会在这样的 一个个故事当中深度的照见自己。 在一些群里做过一些分享,但这一次感觉还是很不一样,因为从进群到现在, 我看到了很多的优秀的家长,我以前会和一些充满问题,充满疑惑的家长们去分 享育儿知识,但是这个群里的老师让我感觉到好像都是育儿高手,这种不一样的 感觉,让我思考我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最后决定还是分享一些我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的案例,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在 抱持中成长”,报持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与 生俱来的人很少,大多还是需要后天学习。 我在想,各位优秀的家长培育出的优秀的孩子,应该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或者说不是每个当下都有,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的。我也相信,在培育孩子的过 程当中,一定也会经历问题,只不过因为拥有了这样的能力,这些问题就可以获 得解决。 当一个人能拥有抱持的能力,是放松的,幸福的。当有抱持的能力的人和他 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人也是放松的,也是幸福的。 我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五年级,都是浑浑沌沌的一种状态,我根本搞不清 楚我在干什么,我也不知道我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直到有一天,我们的五年级语 文老师跟我说:“陈一香,你回去跟你爸说一下,你这学期要留级的。”我那个时 候才知道:“ 啊,我要留级吗?难道我的成绩不好吗?”我对于小学五年五年的唯 一记忆就是如此,现在回忆起这个场景,回忆起这位老师还是觉得蛮温馨,蛮慈 祥的感觉。让他给我说“留级”这个词的时候是很温和的。所以这个回忆对我来 说并不是负面记忆,而是觉得自己很搞笑,甚至有些沾沾自喜。 

主持人:安睿

  嗯嗯,抱持是需要后天学习的,拥有了这种能力不仅能带给自己放松和幸福也能 带给别人放松和幸福 分享嘉宾:陈老师 怎么连成绩已经到了要留级的地步,居然还不知道呢。我的记忆里面也没有 父母的责骂,他们好像也没有对我说过什么。我在想,可能是因为我是七个月的 早产儿,父母觉得我能活下来就很满足,对我别无他求,最终我没有留级,因为 这位老师也是我父亲的老师,可能是父亲和这位老师做了一个交流,我顺利的升 入了六年级。 不过,就在我升入六年级之后,我好像有了一个逆转,我突然变得很喜欢学 习,学习成了一间满心喜悦的事情。那这种逆转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教我们的主 课的两位老师换了。 换成了两位年轻的男老师,我现在还记得,一位是 19 岁,一位是 20 岁。我 就觉得那种青春的气息非常吸引我,我终于能听懂老师在说什么了,上课也非常 集中注意力。我也喜欢开始做题,有不会做的就去问老师。就这样,我的成绩在 六年级一下子提升了很多。 上面是我的故事,下面我再来说说我孩子的故事,我的孩子,他在一到五年 级的时候还可以,可突然到了六年级发生了变化,他一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家里, 门还会反锁着。我一开始以为他可能在房间里面努力的学习,因为我从孩子三年 级的时候就开始基本是放手教育了,就会发自内心地去非常相信他。但是,这段 他把自己关在房里的那段日子,他考了考试,考了几次,发现这个成绩下滑了很 多,所以我就开始关注。最终发现在孩子的房间里,有两部手机都是我们以前用 过的手机。 原来他是在玩手机游戏,我们在那个时候也是很焦虑的,也想了一些办法, 幸亏也是做心理学工作,也会注意表达方式,后来好像好了一点了,再后来到了 初一的时候根本就不玩手机了。其实我对他后来不玩手机这件事情很好奇,但是 好像一直没有找到机会问他。直到三个月前在我的和有趣的人在一起玩,这个平 台上,我们有了一个对话零零后的这样的一个活动。然后我就借这样的一次活动 的机会,问了他这个问题,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突然不玩手机的,他说在小学升 初中的衔接班上,他的邻座是一位女生。有一天这个女生问他,你这次数学考试 考了多少分。他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回答说,70 多分。那个女生很惊讶的说,怎么 会考这么点分数,我还以为我的成绩最差呢,没想到你比我还差。他说,自从听 了这样的话之后,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所以后来就不想玩手机了。

  从我的故事到我的孩子的故事,我们从里面可以看到什么呢,好象感觉到孩 子的转变都是出于偶然的。如果我遇不上两位年轻的男老师,我好像不会发生什 么逆转,我的孩子如果遇不上那位女生,如果没有听到那位女生的表达,好像也 不会发生转变。所以看上去一切好像都是偶然的,做父母的好像都是抓不住的。 但是在这样的偶然背后到底有没有必然呢? 

主持人:安睿 一切都只是偶然吗? 

分享嘉宾:陈老师 如果说我的五年级老师让我留级的时候,不是温和的和我说,而是当做众多 的同学羞辱的方式来表达,如果说我回去告诉我的父母,我要留级了,父母对我 一顿谩骂与指责,那么在我六年级的时候,我还会有力量转变吗?或许我在五年 级的时候就有了所谓的叛逆,就会觉得学习很无聊,就想着要和老师和父母对抗, 这样的我在六年级的时候可能就是另外一番一番样子了吧。 如果我的孩子在六年级的时候玩游戏,我们用了一些不当的行为,让她很反 抗,那么他就开始厌学,那他在遇到那位女生说那句话的时候,他还有可能变化 吗,如果我们用一些高压的方式,把他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反抗我们,或者在初一 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上学了吧,看上去我们好像不能让孩子直接发生转变,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他们的这种转变变成可能,在他们转变之前做一些铺垫,这个铺垫 就是让这个偶然变成必然,那我们可以做哪些铺垫呢,这里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群友:照见水月 偶然中有必然 

分享嘉宾:陈老师 好的,刚才给大家思考了六秒钟。这个铺垫就是抱持的能力,精神分析领域 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抱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就是当孩子发展好的时候 认可他,当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那么具体的我们有哪些行为呢。 “我相信他一 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第一个,当孩子有一些情绪的时候,我们不否认,不拒绝对方,就是孩子的这种

 

当下的情绪, 第二个,不要主观的推断和设想,试着去问一问真实的情况,我想这一点对做为 一个人来说,就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能反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首先假设自己是 对的,人的自我意识就会让我们不自知的先从自己出发,当先从自己出发的时候 就会有推断和设想,在这里,我不知道才是更可贵,我不知道才是更可贵,因为 我们不要主观的推断与设想,我真的不知道孩子不上学是为了什么,我相信他一 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第三,耐心的倾听与情感关注。也就是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解决 他的情绪,先去倾听他的情绪,关照他的情绪,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第四个,为对方的体验增加正向解读。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了多么糟糕的事情, 一定可以在这样的糟糕中发现,正面的、积极的力量。 

主持人:安睿 当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当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 说的太好了 

群友:折翼天使 陈老师说的真好 

主持人:安睿 不否认不拒绝孩子当下的情绪,不主观推断和设想,这点我很惭愧。 

分享嘉宾:陈老师 看上去这四条好像都知道。但是要想做到的话,真的很难,尤其是每个当下, 做到就更难了。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她就塑造了一个这样的一个抱持性环境,让 孩子发生了一个转变,我为这个妈妈起的名字就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妈妈” , 他的孩子在初一的下学期的时候开始不做作业,孩子在初二的时候不愿意去上学, 他们的家庭矛盾最厉害的时候,是孩子骑在爸爸的头上,用斧头对着爸爸。想一 想这样的场景,想想都很可怕。这个妈妈和我说,如果他不接触心理学,很可能 就是家破人亡了。 这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很乖的,一直都很听话。这个妈妈不管怎么说,孩

  子都没有很大的反应。比如有一次孩子考到班级后 10 名,妈妈被叫到学校,当妈 妈和孩子一起回来的时候,就一边哭一边骂,我怎么会生了你这样一个孩子,我 当年可是学霸,你知道这样让我多丢脸吗?说了这样的话,孩子都没有大的反应。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妈妈的控制与羞辱,最终到初一的时候终于爆发,开始反常, 初二的时候辍学在家。      后来问到这个孩子为何不去上学,因为在学校里面和老师同学搞不好关系, 在家里父母也不会共情他,父母对他做不好的事情,没有去探究为什么,只是从 自己出发,来否定这个孩子。所以他看不到任何希望,学校不给他希望,家长不 给他希望。没有希望就没有出路。没有出路就会选择放弃。 

主持人:安睿 耐心的倾听并且努力在糟糕的事情中发现正面积极的力量 

分享嘉宾:陈老师      这位妈妈是怎么发生转变的,就是当有一天孩子躺在床上,看到孩子很无力 很颓废的样子,她感到了真的心痛,我想这种心痛很多人都会有,但是只停留在 心痛,而这位妈妈开始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她要一个活着的心理健康的孩 子。那个时候她也经常看到孩子自杀的一些新闻。让她不得不开始面对。于是开 始彻底放下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就从那个时刻开始,她做了几个行动。 1、他这几个行动其实都是在我们刚才说的抱持性的环境的四个点里面。第一个就 是为对方的体验增加,正向解读,让孩子放下包袱,这个孩子虽然不上学了,但 周一到周五是不敢出门的,只有周六周日的时候才出门。对外界她还是要装着上 学的样子。告诉老人,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已经不上学了。当 告诉外婆这个消息的时候,外婆当着孩子的面哭了的时候,这位妈妈非常坚定的 说,有什么关系,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不是一定要走这一条。孩子听到这些话, 开始放松了。这位妈妈首先就没有恐惧了。孩子的恐惧也开始减少。为对方的体 验增加正向解读,让孩子放下包袱。 2、不要主观推断和设想,试着去看一看真实的情况。当孩子说要去学习动漫的时 候,妈妈全然的相信,学动漫要花钱,她们家经济状况一般,她去借了两万多, 给她学习,而且是一个 15 岁的孩子自己揣了两万多,去武汉的一个动漫学校。这 位妈妈说,在这个时候,只有相信,没有其他退路。孩子不管怎样都能接受。不 管怎样都是一场宝贵的体验。

  孩子去了动漫学习,而且还开始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人际交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情,也发现自己的学历不行,需要好好学习。于是想回学校上学。 3、不否认不拒绝孩子当下的情绪并且耐心的倾听和情感关注。 孩子回来之后,说要去高中学习,妈妈其实也担心,怕他跟不上,倒是希望他去 职高学一学就可以了。因为初二初三基本没上,现在要去上高一,但是非常惊讶 的是,他居然第一次考试就能考到全班第四名,而且他的目标是全校第一名。不 过奇迹也不是这么容易发生的。看上去有一个好的结果,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孩子在回来之后,隔一段时间都要爆发一次,妈妈在这个时候都要去安抚情绪, 这个妈妈一直在学习沟通的方法,在做个人成长,自我的觉察,当孩子有情绪的 时候,她就能做到不否认,不拒绝孩子那个当下的情绪,并能够耐心地倾听和情 感的关注。 在这个部分不是每个妈妈能做到的,这个部分其实是关键中的关键,不仅需要允 许一切的发生,这样的心境。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沟通的方法。 

主持人:安睿    相信的力量真的很伟大。

分享嘉宾:陈老师 孩子那个时候,回来上高中,也是借了钱去学习,孩子是有些恐惧的,怕自 己学不好,妈妈和他说:“你到学校去,就是一个体验,你看我们没钱,没问题, 大不了钱白花。我们这一生没有其他事情,就是陪你。说到这里的时候,还是很 感动的,就是当妈妈没有恐惧没有担心的时候,孩子也没有了恐惧,就不会这这 些负面情绪里面有消耗,就可以全身心的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且是满心喜悦的 去学习。 我们可以猜想,这个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应该还会发生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已 经具备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到现在孩子有的时候情绪也很不好, 经常需要这位妈妈的陪伴。 孩子有了远大的理想,说,如果我考到了中央美院,我怕家里没钱供不起,妈妈 说,你考上了这样的好学校,是为祖上争光,如果考到普通的大学,太好了省钱。 当你允许生命有任何的发生的时候,那个生命不知道会给你创造什么奇迹。 这个孩子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抱持性环境下发生了逆转。这样的奇迹,并不是每个 孩子都能发生,因为这个妈妈所能做到的事,并不是每个妈妈能做到。这个妈妈

 

所塑造的抱持环境,别人无法做到。 

主持人:安睿    允许一切的发生不是一种放纵,而是一种放松的心境。 

分享嘉宾:陈老师 我认为,只要我们真正的拥有了抱持的能力,孩子是一定可以发生逆转。人 是偶然的,方法是必然的。就看我们的心境能不能到达这样的一个状态。就看我 们的每个当下能否做到抱持。 

我们再看一下下面这样的一个故事,就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当她还在怀孕 的时候,他就在担心一个问题,她的孩子生下来由谁来带,并不是说她和她先生 没有时间来带孩子。而是她觉得她和她先生都不适合带孩子,她的先生属于看见 问题就会指出来,就会有指着模式的这样的一个人。而她呢,虽然会笑脸迎人, 但是内心里面也经常会对别人不满意,她觉得她和她先生的这个性格是不能带出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的,于是他就开始寻找保姆。她想找一个保姆,能够喜欢她 孩子的保姆来带孩子。找保姆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这个保姆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孩子, 他们终于有一天找到了。这个保姆,看到她的孩子就是满满的喜欢,内心里你就 能从她的脸上啊,能看到内心里面就是充满着对这个孩子的爱,20 年之后,这个 孩子就上了清华大学。 我并不是说这个孩子上了清华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我也并不认为父母觉得 自己有问题,就去找其他人来带孩子,就能用这种还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个我不 认为他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啊,但是我在这个里面会佩服他们,会佩服这对父母, 他们对自己是有觉知的,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的,他知道自己不能塑造一个抱持 性环境,所以愿意去求助一个保姆。 

另外一个妈妈正好与这位妈妈相反。 

就是在我的孩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们学校里面有一位学霸,成绩非常好, 非常优秀。我们都很羡慕这位孩子的妈妈,我也会想,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一定 很好,只有教育方法得当,才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有一次我终于有机会看 到了这位妈妈,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出去游玩,是那种一大群孩子,一大群妈妈的

  那种。不过看到这个妈妈的教育方法,让我很意外,在这位优秀的孩子犯了一个 小错误的时候,这位妈妈做出的举动居然是当众谩骂与指责。孩子吓得两眼瞪着 妈妈什么都不敢说,我在那个时候就有了一个疑问,这位妈妈用这样的方法能教 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我学的心理 学,怀疑,怀疑这个心理学理论。在很多年后,我也没见过这位妈妈,直到两年 前的某一天,也就是那次见面之后的六年之后了,我见到了她,是在哪里见到她 的呢,就是在我的工作室。她走进我的工作室,和我说,我的孩子不上学了,能 不能帮我想个办法,就在那个时候,我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不是没有问题,而 是没到时候。只要在教育中违背科学的教育方法,早晚都会出问题,这位妈妈并 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是觉得还是孩子的问题,所以两年之后这个孩子现在 还休学在家。可以说这个妈妈如果不改变这个孩子是不可能改变的。 

主持人:安睿 给孩子创造一个抱持性环境真的非常重要 

分享嘉宾:陈老师 昨天我在帮一年级的小朋友做咨询的时候,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这些小朋友 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他们会说啊,自己很喜欢父母,自己很开心,他 们会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自己妈妈打我,是因为我不听话,老是批评我,是因 为我不听话,他们可以很讲道理,但是他们却做不到。他们在那个时候只是一个 替父母说话的机器,他们与自己的情感是隔离的,有很多所谓的懂事的孩子都不 是内心的真正的表达,他们不是故意的虚伪,只是不知道内心的另外一种声音。 他就是不知道自己就是内心当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自己的声音才是最重要 的。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就会爆发出来,就像刚才我说的,我孩子的同学的这个 学霸妈妈,其实爆发出来是好事情,是一次修复的机会,是让孩子与他隔离已久 的这样的一个情绪的,情感的,一次的聚合,逆反的孩子只是离开自己好久了。 所以我们在孩子上小学之前,要多和他表达情绪,让她也能表达情绪,接纳他们 的情绪,我们要做的是接纳他们的情绪,而不是压制。让他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让情绪陪伴他的认知一起成长,就是情绪和认知一起成长。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正是自己情绪能够快速的觉知到自己情绪的这样 的一个孩子,他们的情绪将来将会更稳定,当青春期来临的时候,就更有可能解 决自己的问题。

   

主持人:安睿 有些时候问题没有爆发出来只是没到时候而已,在教育中如果没有运用科学 的方法,早晚会出现问题 

分享嘉宾:陈老师 有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一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是一位非常 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她深深的爱上了这 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提。他还给盖拉提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她,亲 吻她。他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他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 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 品,来到了这个爱神面前,向他求助,他乞求爱神能够赐给他一位,就是像雕像 里面的女子一样的女子。 这个爱神被这个皮格马利翁这个国王皮格,马利翁感动了,然后爱神决定帮 助他。当这个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她 的脸颊慢慢的呈现出现血色,她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 她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提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 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提开始说话了,皮格 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皮格马利翁的雕塑真的成了他的妻子,这个 故事听上去好像很荒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类似的发生,美国心理学家罗 森塔尔就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实验发生在 1968 年,罗森塔尔带助手来到一所乡村的小学,在一到六年 级各选的三个班,各选了三个班,对这个 18 个班的学生,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 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 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 20%,其实校长 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就没有去看这 个测验的成绩。 

说书人群主: @安睿 的确如此,问题不解决永远会存在 

 

分享嘉宾:陈老师 奇妙的是,八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了变化,在针对这个 18 个班学生的测验中 发现了名单上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更自信, 求知欲都变得更强。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来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 前途的人,是老师们通过情绪通过态度影响了他们。这种积极的期待里面的情绪 与态度就是抱持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塑造了这样的一个抱持性环境。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实验,就是这些老师,因为收到这个实验者的暗示,不 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与 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这就形成了一种抱持性环境。老师将隐含的 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 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的期望,就是这些孩子是优秀的,把这些原有的期望维持 着,并对这些学生呢给予更多的关照,就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中,以至于这些 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变成现实。 我想我们作为家长能做的,给孩子塑造一个抱持性环境,就是给孩子塑造这 么一个抱持性环境,让孩子没有多余的消耗,没有反抗,没有这种反抗的情绪, 放松的前行。 昨天我们群里面说要给孩子减负,我想在我们不能改变这个外在环境的基础 之上,不能有这样的减负,那我们可不可以来减少我们的负面情绪,用一些方法 减少孩子,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在这样的减负中,和孩子一起轻松前行,在这 样的一种到抱持性环境下,让孩子有无限的可能。 好,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主持人:安睿 请问陈老师:在给孩子塑造 抱持性环境时,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控制自 己的情绪呢? 

分享嘉宾:陈老师 @安睿 情绪是很大的一门功课! @安睿 先从觉察开始,当还做不到的时候,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 

分享嘉宾:陈老师(歌吟群问答)

  一、孩子在家长或者老师谈话中保持沉默,这个如何能听到孩子的心声? 答: 1、孩子不知多大,一般到了沉默的地步,是已经对父母或老师不抱有信心了, 应该是孩子曾经有过很多次尝试,尝试想让父母和老师理解,但是都失败了。这 个需要有一个中间人,可以是孩子信得过的同学或其他人,也可以是咨询师。需 要中间人来传递你们相互的需要。亲子关系其实最好做,因为父母一定是有爱孩 子的动机,孩子也一定有爱父母的动机,只要把父母和孩子的美好愿望都呈现出 来,让对方听到,就可以触动孩子,孩子就可以有回应。 2、对于父母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心中不埋怨,相信孩子这么做一定有一 个重要的理由。 父母以前说的老一套的话不要再说了,已经刺激(触动)不到他了,至于要 说什么,具体的孩子就要具体对待。 1、父母要学习一些共情的语言,建议购买非暴力沟通书籍学习。  二、孩子在遇到大考时紧张,如何能帮他快速处理 答:1、接纳。接纳这个紧张,可以减缓紧张。从快速这个词,看到了焦虑。 这应该是父母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帮助父母减少焦虑,如果父母对孩子考试紧张 这个事很紧张,就要先帮助父母放松。对孩子也是一样,先接纳紧张。 2、父母对考试成绩的不在乎,可以减缓孩子的考试紧张。紧张的原因就是太 在乎,一般是父母从小植入成绩很重要的观念有关。当孩子考试紧张比较严重时, 父母可能会说,不要紧张,孩子没有能力听进去的。因为成绩重要已经成了孩子 的本能反应。所以父母需要先放松,而且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当孩子真正的认 识到父母是真的不在乎成绩的时候,孩子可以减缓紧张。 3、行为疗法,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系统脱敏,这些需要咨询师对孩子做放 松,是一种直接的放松方法。 

三、.如何再打了孩子之后修护亲子关系 答:不同年龄段不一样,五年级以下的一般经过父母的道歉都会原谅,到了 青春期以后,最好不要打孩子,打孩子的后果非常严重,就像我今天分享的案例, 可能会引起互相的厮杀。 至于修护,很难,除了你真的能够让孩子感觉到你是爱孩子的,棍棒底下出 孝子,是出于孩子的真的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但一般很难。一般的打都会造成压

  抑,在青春期之前你给到孩子的,在青春期以后,孩子一定会归还给你。 打完之后可以和孩子表达一下你的情绪,你为什么打他要等等再说,先谈情 感再谈事情,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孩子在上小学之后,尽量不要打,我做 的很多问题孩子的咨询,都是被打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抱持式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