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遥为何对高加林笔下留情,负心汉却让人恨不起来?

一个20多岁才貌双全的农村男青年,同时被两个女人爱上。一个是大字不识,但对他全心付出的农村姑娘;另一个是,谈吐不俗,能让他有更好前途的城市姑娘。

摆在他面前的两种选择:

选择农村姑娘,意味着他只能靠自己奋斗,这个过程可能很艰辛。

选择城市姑娘,就会辜负在人生低谷处,全心爱他的农村姑娘,道德上受谴责,良心不安。但却能让自己在事业上走捷径,况且,自己和她好像更有共同语言。

一边是道德约束,一边是世俗诱惑,究竟该怎么选择?

直到今天仍然是处于人生岔路口的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难题。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路遥


路遥的成名小说《人生》,就讲述了一个农村男青年高加林,为了所谓的前途,抛弃他人生低谷时,全心爱他的农村恋人,最后却被城市抛弃的悲剧故事。

文章的主旨,在于揭示上世纪80年代,农村知识青年企图融入城市,但是因为城乡的二元结构、固化的官僚等级秩序,让高加林们出卖了爱情、道德、良心,却依然难以被城市接纳的悲剧。

《人生》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路遥的弟弟王天乐。路遥通过各种关系,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使弟弟从农民到煤矿工人,最后成长为一名记者。

路遥深知这条路的偶然性,和不正当性,绝大多数人像高加林一样,走后门到城市走了一遭,最终还是回到了农村,这才是现实。

他由己度人,引发了对整个农村有志青年的命运关注,下决心创作出这部小说。

1982年,这部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轰动,路遥成为了许多青年的人生导师,而高加林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符号。

《人生》这部小说之所以极有张力,不断被重温和解读,是因为人们从高加林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01、博学多才、帅气能干的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的“黄粱一梦”

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帅气又有才的农村小伙。

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村里当一个民办教师。当时国家不在农村招工,民办教师对农村知识青年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出路了。

他在县城高中毕业后,班里同学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的都回了农村,城市户口的都找门路找工作。

比如,黄亚萍的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县委常委,她在县广播站当播音员;张克南的父亲,是县商业局局长,母亲是县药材公司副经理,他毕业后在副食门市上班。

高加林回了农村,当了民办教师。但是他对自己的这个职业,抱有很大的希望。

读了十几年的书,为的就是不和父亲一样伺候土地。他希望几年以后,通过考试,自己能通过考试,成为正式的国家教师,然后再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突然有一天,这个希望就破灭了。

村书记高明楼是村里的一霸,他的儿子三星脑子不灵光,如果不是靠走后门,连高中都毕不了业。就是这样一个人,把他的民办教师的位置顶了。

高加林很优秀,已经在地区报上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显然他比三星更能胜任这个位置。

就连公社的文教干部马占胜都说:全公社教师,你是最拔尖的,你娃娃心眼活,性子硬。

那又怎么样呢?

因为高明楼和公社赵书记关系好,他的儿子说顶替,就把高加林顶替了。

高加林读书多年,已经洗净了一身泥土味,他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已经不属于农村了。

尽管如此,他决定认命,接受刘巧珍的爱情,踏踏实实当个农民。

可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

他的叔叔,多年在外当兵的高玉智,转业到地区当上了劳动局长,成了已经升任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的顶头上司。

当初,是马占胜和高明楼合计,让三星顶替的高加林。现在怕得罪高玉智,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给高加林,解决城市户口和工作:像变戏法似的,用煤矿工人的指标,以工代干,让高加林到县委宣传部当上了宣传干事。

马占胜说:反正手续做的合合法法,捣鬼也要捣得实事求是。

后门的威力确实比前门大,高加林有点害怕,不过他又想这样的人多了,能查到的人毕竟是少数。

这个工作,对于有写作特长的高加林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了,他很快就做出了成绩。

在一次抗洪抢险中,他出色地完成了报道,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在高中时代,就对他有好感的黄亚萍,正好念到了他才气外露的稿件,掀起了心中的波澜。

黄亚萍那时就喜欢他,两人没能在一起的原因,是黄亚萍不能为了爱情,嫁给一个农民。

现在这个问题不存在了。

虽然,她在张克南的追求下,建立了恋爱关系,但她毫不犹豫地向高加林表白。当时,黄亚萍的父亲,打算转业到江苏老家,并且给她安排在省广播电台当播音员。

她告诉高加林,只要你和我家一起到南京去,我一定让我父亲,想办法让你到《新华日报》或者省电台去当记者。

对高加林来说,把刘巧珍和黄亚萍放在一起比较,显然是黄亚萍跟自己更合适,何况和她在一起,不但更有共同语言,而且对自己的前途更有利。

他狠心和刘巧珍断绝了恋爱关系。

黄亚萍的对象,张克南的母亲,县药材公司副经理,一个身上兼有官僚气和江湖气的老女人。

她哪里看得儿子受这样的窝囊气,"乡巴佬,欺负到我头上来了。"

她悄悄把高加林的来头调查一番。

很快查清楚了!高加林的工作,是走后门得来的,办事的是马屁精马占胜。

张母公报私仇,就把这件事给举报了,还大言不惭地说:"我是国家干部,有责任维护党的纪律。"

看看这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凭着高加林的才华能力,哪点比她儿子差,他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有正式工作,不知道走的是不是前门。

高加林就因为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当个民办教师,都能让人给顶替了。要不然,哪有后面这些坎坷呢?

高加林走后门这件事,算是撞在了枪口上,一时间弄得满城风雨,成了公众事件。

高加林的叔叔,知道后,特地打电话给县委书记,表示自己不知情,坚决要求把高加林退回去。

县委为了消除影响,决定撤销高加林的工作和城市户口,马占胜也被撤职,调出劳动局。

马占胜不甘心到处喊冤:这下舔屁股,舔到他妈的刀刃上了。

高加林就这样,稀里糊涂又回到了农村。


他本来老老实实地干着自己的工作,却一次次被动地被乡村官僚阶级改变命运,想过自己的日子,哪怕是当个农民都不行。从这一点看,高加林是一个被命运玩弄得可怜的人。除了刘巧珍的爱是真的,其他的遭遇都像是“黄粱一梦”。

02、为什么说高加林一心要离开农村,抛弃刘巧珍是必然

在小说中,路遥写了4件事预示着,高加林和农村格格不入,他离开农村是必然,也揭示了他和刘巧珍的爱情注定不能圆满。

第一件事:民办教师被顶替

村书记高明楼,仗着自己的权势,让自己的儿子三星顶替了高加林民办教师的职位。

高加林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假如没有高明楼,命运要让他当农民,他也许会死心塌地当一辈子农民!可现在,只要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强,非得离开高家村不可,这里很难比得过他们!

第二件事:卖馍

因为不当教师,家里没个来钱处,买盐的钱都没有了。高加林到县城去卖馍。他吆喝不出来,就像做贼一样,拐进公路边的沟里,练习叫卖。

他憋了半天,喊出一声"白蒸馍哎——!"

就感到,像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学一声狗叫,一样的屈辱。

可见,无奈之下,做了农民的高加林,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屈辱,无时无刻不对这个身份抗争。

卖馍路上,他碰见了自己的两个同学。同样是曾经坐在一个教室里,黄亚萍就能坐在漂亮的播音室里,优雅的念播音稿;张克南就能坐在长途客车上,悠闲地看窗外的风景。而自己为了几个钱,却在尘土飞扬的市场上受辱。

寒暄了几句,看着两人远去的背影。他想,尽管他们相隔只有十来里,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是两个世界了。

第三件事:漂白粉事件

高加林无奈接受了刘巧珍的爱情,也认命这辈子就当一个农民。但是在农村正常的恋爱,却被村民传的风言风语:黑天半夜在外面鬼混。

刘巧珍的父亲,号称"二能人"的刘立本,不但教训了女儿一顿,还跑到高家找高玉德理论,阻止两人来往。

高加林在恋爱遭到反对后,公开和刘巧珍骑车一块进城,买漂白粉,这是对农村封建势力的示威。

不料,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全村喝水的水井,脏得像个烂池塘,水面上飘着蛤蟆衣,废柴烂草。可是村民们却因为水井里,因为撒了漂白粉,以为被下了药不敢喝。

所有人都用粗话咒骂,本来是做好事的高加林:高玉德的嫩小子,不要这一寸的命了!

刘巧珍要不是因为母亲护着,差点被父亲刘立本打一顿。高加林听说井边出事,想要去说明情况,父母怕他去挨打,一人扯住一条胳膊,死活不让出门。

这场闹剧直到村书记高明楼,从井里舀了一瓢水喝,才结束。

这些处处显示了农村的愚昧的闹剧,让高加林强烈的产生了,离开这里,到外面去当个工人或者干部的想法。

第4件事,掏粪受辱

高明楼因为心怀愧疚,给高加林安排了去县城掏粪的轻活。

不料,在去副食品公司的厕所掏粪的过程中,遭到张克南母亲的辱骂。

张克南的母亲,因为嫌臭对他进行了三次驱赶:

担粪的,你把人臭死了,你到其他地方去但,不要在这里欺负人。

你这人耳朵坏了,给你说了一遍你不听,还在这里但,真讨厌。

这些乡巴佬,真讨厌。

高加林浑身臭气,衣服和头发上溅满了粪点子。她自然认不出,眼前这个邋遢的小伙子,是曾经和儿子一起到过家里来的,白净高大的俊书生。

拉粪回去的路上,高加林心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把粪车停在路边,眼里转着委屈的泪花。他在心里暗暗发誓:

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我有知识,我比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差哪一点。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03综述

高加林一心要离开农村,是因为他所受的教育,使他认识到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距。城市代表的现代文明,充满着财富和机会。农村贫穷、愚昧而落后,是一群被封建迷信和礼俗束缚的农民,生活的世界。

他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的农村,格格不入,甚至截然对立。

而刘巧珍因为不识字,失去了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可能,只能是土地的坚守者,所以高加林离开她,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当这一切合情合理,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就得到了观众的理解。他在小说最后,对高加林笔下留情:

高加林一无所有狼狈地回到农村,得到的不是唾弃,而是理解。

他忐忑不安地回到村里的时候,村民们从两旁的农田里出来,围住他七嘴八舌地问长问短。眼睛里、表情上,没有恶意,反而很真诚地安慰他:

不要灰心,农村苦是苦,也有农村的好处!慢慢看吧,将来还有机会出去呢。

被他抛弃的刘巧珍,却还在为他能再次当上民办教师,央求村书记高明楼,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当高加林知道这一切,一下子扑倒在地,两只手紧紧握着两把黄土,痛苦的呻吟,像是在忏悔,也好像是无奈的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那……”

遗憾的是,对于“农民”高加林,最理想的伴侣刘巧珍,已经嫁给了另一个出色的农民。

小说的结尾,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人生》看似很残酷,让每个人都失去了,最想得到的东西,但还留有一线希望,得到的不是最好,但有可能是适合自己的东西。

这部小说的写作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近40年,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但是作为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却依然存在。

我们都是和高加林一样,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的普通人,这部血泪奋斗史中传递的信念,仍然能为当代苦苦挣扎的大众,带来温暖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抚慰。

关注@爱看布克,一起读书,一起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公众号同号,专注书评,认真读书,为你解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路遥为何对高加林笔下留情,负心汉却让人恨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