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剧异构之抗美援朝电影

              ——浅谈《长津湖水门桥》《狙击手》

                                                      2022.2.8记录

  自从去年看了《长津湖》电影,就深深觉得这种爱国题材的电影应该多多上片,不仅是丰富现在的电影题材,更是让现时代的国人能够直观了解中国的历史。今年春节档,《长津湖》又出了一部《长津湖水门桥》,除此之外,我们的张艺谋导演也在筹备北京冬奥会同时也筹划了一部同类型的题材《狙击手》。看过《长津湖水门桥》,我被电影的故事内容、刻画的细节、镜头的聚焦以及环节之间的衔接所震撼。恰好《狙击手》也是抗美援朝,我就立刻购票观影。看完这两部电影之后,职业习惯让我联想到教学。同类型的电影题材一起上映,这不就是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吗?两部影片放在一起,观众前后观看就会不一样的感受,这不就是同剧异构?今天我就想从自己的观后感谈谈对这两部的感受。

一、 题材相同,场面大不同

《长津湖水门桥》和《狙击手》的创作背景都是抗美援朝时期。看《长津湖水门桥》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场面真宏达。这个“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中的一个重大战役,因此导演的创作场面是非常震撼的。尤其在炸水门桥这里,导演把场面刻画发挥到了极致,每个画面的布局、构造都凸显此次战役的艰难。这就像低年级语文公开课一般,热闹、丰富、活动多。

《狙击手》的场面描写则显得:朴实、简单。没有那么多华丽、恢弘的场面渲染,只是把镜头放在每个细小的场景中。尤其是在雪地里两方对垒的时刻,虽然没有炮弹喧天、摇旗呐喊的场面,但是却把我军展示的掩护、美方军人的警戒描写的很生动。这些细小的场面描写,让这个故事很聚焦。

二、 聚焦相同,手法大不同

这两部电影都是聚焦在中国志愿军怎样驱赶美军并誓死抵抗的场景。但两部电影的刻画手法大相径庭。《长津湖水门桥》运用的是多场景,弥补了《长津湖》细节描写不到位的地方。这里导演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手法,把水门桥以外的小场景进行了一个刻画的分配。在一个限定时间内,要把一个重大战役描写完整并且刻画生动,这就需要导演的对于场景的分配,人物的分配。

《狙击手》的描写,就像是小学中年级的语文公开课,细腻、处处都有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想要挖掘,但是时间有限。这个电影的描写手法很细腻,关注到每个小的内容,无论是对抗的场面,还是人物情感描写方面。还有在敌我双方武器对比上更是明显差距,高、精、尖的美军武器,我军的简陋、朴素、短缺的志愿军武器。我想着就跟导演的性格和关注点是有关系的。

三、 使命相同,人物大相同

这两部电影中的志愿军担负的使命都是为了抗击美军,但是里边的志愿军战士却是不不同的。《长津湖水门桥》中的志愿军是一个连队在同仇敌该,这个连队里有还几个班的战士在一起,在人数上他是多的,他们对抗的美军人数也是很多的。因此,导演就做不到关注到每个人物的情感、内心独白。导演需要关注整体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在枪林弹雨中整体效果。

《狙击战》中,志愿军人数是一个班,人物较少。与之抗衡的美军也是人数较少。因此,导演在这个场景中,能够关注到每个人物的情感、内心独白和情绪上的表达,照顾到方方面面。在整体把握上,就把关注点放到局部。

四、 情感相同,刻画大不同

两部电影的情感基调都是一样的,打击美帝国,完成祖国使命。但在整个故事中刻画有很大的区别。《长津湖水门桥》故事主线是通过水门桥战役,打击美帝国主义,败走朝鲜。隐含线是我国志愿军团结、互助、坚韧、革命情谊的革命情。《狙击手》故事主线是美军为抓中国神枪手而展开的小型狙击战,隐含线是我国志愿军班长保护战士、视生死之外的革命情,也隐含着美军对于战争的隐隐不认同但只能接受命令的心态。

  战争,必定充满硝烟、充满血肉、充满痛苦。挑起战争的不是平民百姓,也不是各国军人,而是各种的执政者。执政者为了各国的利益继而选择通过武力获得利益最大化。在此,不谈政治,只说电影。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中国人,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青年的我们,都要时刻牢记中国曾经血肉横飞、保家卫国、视生死为无畏的时刻。毕竟,那些中国战士们已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了帝国的欺辱,守卫了中国的力量,难道不应该被永远怀念吗?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不应该被遗忘。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资格为那些牺牲的人做决定:原谅过往!我们能做就是用知识武装自己,让知识成为自己的铠甲,保护自己,抵御敌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剧异构之抗美援朝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