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方法KO掉你的自卑心理

从树洞精的社交经验来看,不自信是现在许多人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虽说绝大多数人的不自信,对于生活的影响并不算大。但按照人本主义理论观点看,一个不自信的人,是很难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

因此,今天树洞精就来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自信的那些事。谈到自信,就绕不过自卑这个词。自卑其实是自信的另一面,如果我们想提升自己的自信,那一定要先对自卑的成因和类型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按照心理学行为主义中的环境决定论看,我们会发现。那些顽固的自卑心理,多形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也就是,童年或青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的自卑诱因,呈现出一种很有趣的两极分化状态。要么,从小生活环境不好,在物质层面比较匮乏,或者在精神层面被无视,得不到积极正向地关注。要么,从小过于顺风顺水,被寄予的期望和关注过高。这两种状态,都容易产生顽固的自卑心理。(具体原理树洞精这里就不再解释了,反正大家都懂)

做父母的朋友,应该尽量避免以上两种情况的发生。而作为自卑者本人,幼年的经历,我们无法掌控,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调整,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和改善。

当自卑心理成型后,往往会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性格怯懦畏缩,容易否定自己。

这种自卑的表现相当常见。这样的朋友,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常常会陷入想要进取,但又没有动力和自信支撑行动,这样的困境。即使心里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并不满意,但身体就是动不起来。

对于这样的朋友,树洞精在这里分享两个树洞精实测有效的小经验:

a改变从任何一个时间点开始都可以。不要去想等待某一个契机再开始。有什么想做的计划,立刻开始行动就好。

如果过于注重准备过程,往往越准备越觉得欠缺得多,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所以树洞精相信最佳的行动时间永远是现在。

b当我们行动起来以后,千万不要想着那些复杂的终极目标。俗话说望山跑死马。你光想着整体的大计划,心里只会觉得好难啊,我怎么可能做得到?正确的做法就是大家常说的实现一个小目标。

在发展心理学中,对于儿童的学习有一个名为近侧发展区间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目标定得太低,人没动力。目标定得太高,畏难情绪出现。正确的做法是,把目标定在踮踮脚就能够到的高度。

这条理论不仅对孩子适用,在我们制定小目标时,也同样适用。只要我们将这些小目标一个一个做好,积累成功经验和自我效能感,第一种类型的自卑就可以解决了。

2)否认自卑的存在,并以自负作为代偿。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也较为常见。由于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自卑情绪,但又极力地逃避这种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在潜意识中,开始否认自己的自卑。为了证明自己不自卑,反而会表现出狂妄无礼、尖酸刻薄等富有攻击性的表现。

平心而论,这种类型的自卑,想要矫正过来,难度要比第一种类型大得多。

首先,第一个难点就是,自卑者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即使偶尔有所自省,也往往并不长久。说句丧气话,面对这种朋友,如果对方本人不想改变,基本无解。

如果愿意改变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当你过度在意自身是否完美时,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的表现。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改变就算成功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则需要去挖掘自己真正的优点,加以利用。只有找到坚实的支撑,才能完全放下过去的伪装。

对于这类朋友,树洞精的建议是,一切好的改变,从自省开始。

3)隐性自恋,又称隐性自恋者。

这类人群从本质上讲,其实并不是自卑而是自恋。他们往往表现得很自卑,很敏感,喜欢以弱者的身份在他人面前出现。以此获得同情和关注。

很多时候谎话说多了,连他们自己都相信了,也就造成了假性自卑。这类人群通常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的表现,就像披着羊皮的狼。

当然,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坏人,只有病人。他们很多时候的行为和心理变化都是不由自主的。

如果我们在身边发现这种人,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收起你泛滥的同情心。给予过度的关心和帮助,其实无异于火上浇油。正确的做法是,将对方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正常沟通。即使对方偶尔装可怜,也没必要每次都给予配合。

如果我们自身是这种隐性自恋者,还是尽量有意识地放下伪装吧。毕竟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如果不加以改变,身边的人迟早都会离去。甚至装多了,都能把自己给装进去。永远不要小瞧自我心理暗示的威力。

在本文最后,树洞精想和大家分享看完《阿甘正传》后的一句感悟:如果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向前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心理学方法KO掉你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