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007 | 《夜行动物》:形式高于一切

《夜行动物》海报

01

《夜行动物》是一部乍一看很唬人的电影,这种唬人源于它的形式感。

经过处女作《单身男子》的试炼,我们能够看到,导演汤姆·福特已经积累了很多电影叙事经验,也掌握了电影相关语法,逐渐脱离掉“乱拳打死老师傅”的状态,变得更加主流、老练。这种能力上的长进在《夜行动物》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电影中,最为人眼前一亮的就是三重文本相互交织的叙事结构,这也是这部电影形式感的主要来源。

第一重文本是小说文本。这一重文本脱胎于作家爱德华的小说《夜行动物》,讲述了托尼一家深夜在美国德州郊外遇害,托尼的妻女惨遭歹徒奸杀,幸存下来的托尼与安德斯警长联手追凶,最终与歹徒同归于尽的故事。导演在这一重文本上着墨最多,这也是全部三重文本里叙述最圆满、戏剧张力最强、商业元素最足的一重。

第二重文本是回忆文本。这一重文本根植于女主角苏珊的回忆,她在阅读前夫寄来的手稿时,脑海中不断闪现与前夫的种种往事。这些往事片段包括二人如何邂逅、她如何不顾母亲阻挠毅然决然地与爱德华结婚、如何邂逅现任丈夫莫罗先生、如何离开爱德华并瞒着他流掉了孩子等。这一重文本的着墨要少于第一重,主要担负起交代女主角苏珊人物前史的作用。

第三重文本是现实文本。这一重文本展示的是女主角苏珊离开前夫后所过上的生活。在这一重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苏珊的婚姻生活并不圆满。她与现任丈夫结婚多年,激情已退,丈夫莫罗出轨,婚姻关系岌岌可危,而莫罗先生也濒临破产,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这一重文本着墨寥寥,剧情上没有多少起伏,像是人物生活状态的全景展现。


《夜行动物》剧照

除了演员面孔共享外,这三重文本在时空、故事类型、影像风格上大为迥异。导演运用了较为传统的转场方法,如相似色调的镜头(红色)、类似的物体(电子邮件、炉火)等,将三条线较为流畅地进行拼接。而且我们能够大致猜测到三重文本的对位关系。

爱德华曾对苏珊说过:“人都是只写自己,不写其他东西。”这句话是解开小说文本与回忆文本间对位关系秘密的钥匙。

尽管《夜行动物》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粗粝血腥的追凶复仇故事,但里面出现的人物与情节都是符号化的,是爱德华的心理投射。比如故事中那对惨遭奸杀的母女,一方面意味着爱德华对于自己无力挽救尚未出世的孩子的自责、痛苦,一方面意味着他对于前妻苏珊堕胎这件事的怨恨、控诉。再如那群以雷·马库斯为首的法外之徒,可以理解为是那些导致爱德华与苏珊的爱情关系走向崩溃的原因。外在原因包括来自苏珊家庭的阻力,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内在原因包括爱德华内心对于文学创作、对于未知的未来的提防与隔阂。小说即展示出爱德华如何找到这些原因,并以一种极为英勇惨烈的方式消灭它们。而小说主人公托尼就是爱德华本人的化身,托尼的冒险历程也就是爱德华如何消解痛苦、割舍旧情的心路历程。

这样的精准对位使小说文本与回忆文本紧密相连,上一个文本里的符号几乎都能在下一个文本中找到对应的寓意。

相比于前两重文本,第三重文本——现实文本与它们的联系就不很紧密。尽管电影以现实文本为开场,又以现实文本为结束,但显然这重文本不是导演要讲述的重点,其所承担的叙事功能也非常局限。它的作用更像是缓解剂,让我们在小说与回忆的频繁跳进跳出间得到舒缓,防止过分沉溺于苏珊的私人情感。

三重文本的交织使电影的叙事结构看起来相当复杂,观众也在汤姆·福特所玩弄的并不新奇的叙事花样下感受到浓浓的形式感。


除三重文本叙事外,电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开场了:几个身材过度臃肿肥胖的裸女手拿烟花,浓妆艳抹,在镜头前欢舞。一坨坨散发着浓烈恶心感的抖动的脂肪,配以悠扬庄重的交响乐,带给我们诡异畸形的审美体验。这一段长达三分钟的开场直白传达出汤姆·福特式的美学:浓烈、性感且怪异。后来我们知道,这些胖女人不过是苏珊的艺廊展览上的装置艺术,她们在电影后段也没有再出现过。但这惊世骇俗的三分钟,足以提升电影整体格调,并打上作者独特鲜明的烙印。

出身时尚圈的汤姆·福特对人物造型、场景设计、摄影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夜行动物》剧照

电影在小说文本部分,有两个地方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安德斯警长带着托尼,在一个垃圾焚烧场找到了他妻女的尸体。妻女花白的胴体面对面贴着,躺在一座艳红的长沙发上。二人平静柔美地宛若雕塑,没有任何被奸杀后的惨烈、狼藉。另一个就是汤姆·福特镜头下的德州天空:夕阳西斜,流云在燃烧,天空被染成饱满的粉红色,非常标志性的自然之美。

在回忆与现实文本部分,汤姆也尽量保持人物背景的纯净,大面积使用正红色、纯白色、黑色,有时用艺术品稍作点缀。而角色们无时无刻不穿着剪裁得体的时装,妆容精致。

故事的烟火气在潜移默化中被剔除,刻意营造的形式感使我们与电影产生疏离。角色们仿佛不是在经历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而是在为新一期的《VOGUE》杂志拍摄时尚大片。

02

如果将形式与内容比作支撑电影行走的两条腿,那么《夜行动物》几乎是在靠单腿行进。形式上的热闹所反衬出的是故事内容上的虚空疲软。

电影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三重文本在内容上的分配不均。由此所带来的,是人物塑造上的捉襟见肘。

作为电影的重头戏,导演在小说文本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尽管这个发生在德州郊外的缉凶故事讲述得并不高明,甚至有些俗套,但故事的来龙去脉被交代得非常明白,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一个男人的心理转变——由懦夫蜕变成英雄。托尼使我们产生共情。我们不会忘记,小说结尾处,濒死的托尼用尽全身力气鸣响胜利枪声的震撼画面,那是一种对于摆脱旧我的盛大庆祝。


《夜行动物》剧照

在回忆文本中,导演讲述了一出不完整的爱情悲剧。这种不完整性体现在对于苏珊这个人物的刻画上。苏珊的母亲曾对苏珊说过:“我们最终都会成为自己母亲的样子。”这句话像诅咒一般笼罩,直至苏珊与爱德华的爱情走向毁灭:出场时,苏珊与一文不名的爱德华一见钟情;结束时,苏珊坐在莫罗先生的豪车里,为打掉的孩子忏悔。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心理转变,我们迫切想看到,一个原本相信真爱超越一切的贵族小姐如何一步步应验母亲的诅咒,最终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但汤姆把这一切都省略掉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结果式的呈现:苏珊与母亲争吵、苏珊与爱德华争吵、苏珊与爱德华分手。苏珊的人物塑造的片面的,故事是快进的。我们无法对她产生共情,她不过是导演笔下一个象征“嫌贫爱富”的符号。

苏珊的母亲也被进行了符号化处理。她在电影中只出现过一次,而作用是扮演一个释放诅咒的邪恶女巫。

现实文本在叙事上则更加急促。导演甚至没有了讲故事的心思,而对拍摄女演员的各种叹气、流泪、惊觉反应乐此不疲。


《夜行动物》剧照

为了不让这一层文本显得过于平淡,导演安插了三个刻意、俗套的梗来制造起伏。

第一个是“划破手指”。苏珊在打开爱德华寄来的新书时,手指被纸张划破,暗示着爱德华的复仇,苏珊即将面对一段充满凶险的心灵旅程。这是导演的「小聪明」,可惜这种小聪明太容易被看穿,于是变成滑稽的公开卖弄。

第二个是“电梯出轨”。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珊早已知道莫罗先生出轨这件事。导演完全可以用一种更加隐晦、高级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他则选择趴在观众耳边,大声地广而告之。

第三个是“手机惊吓”。这场戏中,导演故意放大幽绿色的手机屏幕画面,然后让雷·马库斯突然跳出来惊吓观众。而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告诉我们,苏珊读书太过入迷。惊吓效果的确达到了预期,但同时也破坏掉了现实文本所精心营造的性冷淡氛围。

使用这些适合出现在B级恐怖片和烂俗爱情片中的梗,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导演在叙事上的青涩、无力。

《夜行动物》剧照

《夜行动物》中唯一被认真塑造的人物,是从始至终都未露面的作家爱德华。通过小说文本与现实文本的相互补充,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爱德华,看到他的成长,乐他之所乐,悲他之所悲。而苏珊是平面化、功能化的。当初,她因为嫌贫爱富离开了贫穷的爱德华,现在又想离开濒临破产的莫罗先生,重新投入爱德华的怀抱。电影中,她所起的作用是引导我们贴近爱德华这个人物。导演让故事的起点与落点都集中在苏珊身上,是一件有失考量的事。

除苏珊外,安德斯警长、苏珊妈妈、雷·马库斯等角色都是符号化的,要么正义到生命最后一刻,要么邪恶到生命最后一刻。也许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但是放到戏剧中,就太过单调乏味了。

03

《夜行动物》是不是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


《夜行动物》剧照

影片中所有信号仿佛都在指向“复仇”:苏珊收到小说时被划破手指,博物馆墙上挂着写有“REVENGE”字样的画作,一头被乱箭射穿的野牛标本,小说内容令苏珊的精神世界崩溃,爱德华同意赴约却放了苏珊鸽子……结尾处,苏珊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当她终于卸下伪装准备迎接新一段感情时,却发现自己成为了前夫嘲弄的对象。

从苏珊的角度看,这的确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复仇。

而从爱德华的角度看,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告别。他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苏珊,他已经放下往日旧情,准备继续前行了。

小说中,爱德华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写死了妻子,但他的内心也承受着极大的煎熬。他克服重重阻碍,不惜生命地为妻女复仇,是想证明给苏珊,他深爱过她。

可惜这份爱随着故事高潮处的械斗与死亡全部烟消云散。就像爱德华曾对苏珊说过:“你要是爱一个人的话,你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断舍离。你要珍惜爱情,因为可能再也没有第二次了。”

爱德华通过创作完成了一次心灵救赎之旅,他已不再懦弱,不再提防。这种自我升华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值得的。

学会如何去爱与学会如何放下爱,是全人类值得用尽一生来研究的课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夜行动物》的主题与《单身男子》是一脉相承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评007 | 《夜行动物》:形式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