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姜饼人 ——柏拉图的“理型论”

图片发自App


1·“流动”与“永恒”

在开始正文之前,提出两个来自《苏菲的世界》的问题:

为什么每一匹马都是一样的?

点心师该如何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姜饼人?

不要着急回答,先深刻的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的含义。

大多数人都会在看到第一个问题的一瞬间,就会立即做出否定的结论,那我们就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看第二个问题。有的人可能会立即想到糕点师用的模子,这样做出来的姜饼人就是一模一样的。那第二个问题的“结论”与第一个问题又有何关联呢——马是一种生物,不可能被从模子里刻出来。

很没有头绪,是吗?

在苏格拉底出现之前,人们就开始关注自然界中的哲学变化。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坚持世界万物都是“流动”的,由一种不断变化的物质构成;另一派则是坚持世间万物都由某种或多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些物质会在时间的推动下组合再分离,这就构成了世界。

这两种说法里,其实有一个非常大的根本上的区别。前者坚持世界是“流动的”(变化的),而后者则坚信基本元素是永恒不变的。

而柏拉图,正是要研究“流动”与“永恒”之间的相互关系。

恩培窦可里斯与德谟克里特斯都曾提醒过世人:尽管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但是也一定会有某种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就像“四根”(地、火、水、气)和“原子”。柏拉图也是一个相信这种说法的人,但是他的思考方式却与他人截然不同。

图片发自App


柏拉图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流动的,这就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东西会被时间所侵蚀,化学原子会衰变,人体会发生腐烂,石头会被风化。然而在物质世界之外,必然有一个做出构成物质世界基本物质的“模子”或“形式”,而这些“形式”或者“模子”是永恒不变的。

是不是对刚才的两个问题有些明白了?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一匹马是一样的,但是在它们身上,一定有某些相同的特征,让你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匹马,而不是一头驴,或者骡子。当然,这些马都是流动的,它们会生老病死,但是它们的基因深处,那些构成他们的“形式”,还有刻出它们来的“模子”都是永恒不变的。

同样,姜饼人的例子也就显得更加的直观且真实了,以为它们本身就是从模子里倒出来的。当然,有的姜饼人可能会缺条胳膊断条腿,或者刚做出来就被谁给吃掉了,但是它们背后,制造它们的那个模子是一成不变的。

同样,积木游戏也是适用于这个说法。都说积木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因为他们就像是“原子”,组成万物,可以拆分组成不同的形状。当你用积木拼出一栋楼房,然后你把它拆掉,紧接着你又可以很快的再拼出一栋,因为那栋楼的样子已经在你的心里形成了一个模子,或者说形式。

这也证明了,“模子”不一定是狭义上的模子,它指的是记忆、模子、标准,也是模式,可以是抽象的,也可是真实存在的。

图片发自App


现在,柏拉图的思想应该已经可见一斑了吧?

柏拉图虽然坚信一定有东西是永恒的,但在他看来,那种永恒的东西,应当是隐藏起来的用于构造万物的抽象的模式。

就像是建造高楼的图纸,如果保存得足够长,它可以在世界各地,在未来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建造出一栋楼来,这跟刚才的姜饼人和马是一样的。

柏拉图因此感到非常的吃惊,他觉得在物质的背后一定会有某种特定的形式,后来他称这样的形式为“理型”。因此这个世界上,会有无数种“理型”存在。当你看到一个面包,你会想到它的背后会有“理型面包”,当你看到一头牛,它的背后就会有“理型牛”,当然,你看到人的话也会有“理型人”存在。

与很多人认识的不同,他口中所说的“理型”,其实是一种完美的存在,一种绝无缺陷的存在,就像是制造姜饼人的“模子”。

因此,柏拉图得到了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的存在。他称这个存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他的这种独树一帜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图片发自App


2·理性与观念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去问:柏拉图真的以为还会存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吗?或者说一个完全由完美的形式组成的“理型世界”。

很遗憾,的确是这样,至少在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里,的确是这样。

《苏菲的世界》中,曾用一个肥皂泡泡来进一步解释:

哲学家要苏菲以“某个肥皂泡的存在”为题撰写一篇论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肥皂泡只有你看到了,而没有其他人看见;第二,肥皂泡存在的时间极短,如果你要针对一件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变化的事物,想要提取出真正的认识和真理是不可能的。

其实,我们世界中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物质的变化。有一句话是说“我们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两次”,我们踩在水中,这条河的水分子仍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有的中途蒸发,有的则被甩了出去,因此我们在一条河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时间最小的极限,每经过这样的一个极限我们所踩着的河就已经不再是我们之前的河(很显然,黄河和长江已经不是“黄河”和“长江”了,对于它们的存在,只是我们在物质世界中对它们的定义和印象)

万物都如肥皂泡一般,都在不断的变化。对于这样一直在发生巨大变化的物体,我们无法给它们下定论。比如说,你家的电脑是全城运行速度最快的,但是你能断定这台电脑在未来几年、几十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里,它一直都是最快的吗?或者说,一块姜饼人在某个地方,你敢断定它就永远在那个地方吗?或许在某个时刻,那块姜饼人已经被谁吃掉了。

这证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对于那些在不断变化的事物不会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于那些位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会产生一种意见或看法(因为人的感官是不可信任的,不同的人感觉这个世界会有极大的差别,比如说我们的视力差异)。而我们真正能够去认识的,是那些可以用我们的智慧去解答的、去理解的事物。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的世界中不存在正方形、圆形,确切地说应该是完美的图形都是不存在的。比如我画了一个圆,我对同桌说:“你看,我画了个圆。”而同桌却说:“这个是椭圆。”尽管我们的看法不一,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完美的圆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对感官世界的事物进行完美无缺的定论,但是我们可以凭想象,凭智力去理解,因此我们能够知道有一个完美的圆。这个完美的圆形就可以说是“理型圆”了。

如果我要问现在在看这篇文章的所有人:你们觉得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是什么?

假设现在有一百个人在看的话,我们也许会得到一百个不同的答案。

然而,当我问用十进制计算1+1等于几的时候,一定所有人都会脱口得出“2”这个数字。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没有深刻的思考过?

很简单,第一个问题都是我们个人的看法。有的人喜欢吃臭豆腐,而有的人则觉得它们很难闻,这些都属于看法和观念。而第二个问题,则是我们的智慧,或者说“理性”在发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与“观念”不同的。这也因此证明了“理性”是永恒不变的,而观念则是暂时的(比如说你今天喜欢吃馒头,明天可能喜欢吃米饭)。

柏拉图也是觉得数学其实是世界上最可信的学科,因为它被“理性”主导,而理性正是一成不变的。

简单来说吧,我们用感官去感受的物体都是模糊的、不精确的,而存在我们思想中的那个“理型世界”则是精确的、清晰的,同时永恒不变的。就算世界上所有的姜饼人都被咬了一口,你看到它们也是能够记得,一个完美的姜饼人是什么样子的。

3·不朽的灵魂

我们已经知道,柏拉图的理论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生活中不完美的物质世界,另一个则是完美的理型世界。

柏拉图曾经提出过,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人的灵魂来自理型世界,肉体则属于物质世界。当我们的灵魂从肉体中被唤醒的时刻,我们便会忘记过去,忘记理型的世界。然而,当某些人看到一匹不完美的马时,他原先的记忆就会开始扰动他的灵魂,让他记起理型马的模样,同时产生一种回到那个世界的欲望。柏拉图称之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灵魂会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

这样,物质世界在他看来就是不完美的,微不足道的,有缺陷的,毫无意义的。他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到理型的世界,回到那个完美的国度。

很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这种“eros”。他们看到一匹马,或许只会简单的看一眼,有的会称赞几句,有的则可能会飞奔过去想要跨到马背上,结果被马儿一脚踢翻在地。他们看到姜饼人,也许只是冲过去拿起来就吃,却从没有去仔细观察过它们,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是从何而来。

也许在某个瞬间,会有一个小孩(《苏菲的世界》中有解释过为什么大多数时候会是小孩),他看着姜饼人,脑海中产生一个念头,他也就突然明白世界的真理。

当你看到一个动物的影子,你或许会觉得“那应该是一匹马”,但它是不完美的,是模糊的。当你回过头去看在灯管下的那个生物的时候,你会感到分外的惊讶,因为你看到了相对而言的“理型马”。柏拉图也认为整个物质世界其实就是理型世界的影子,是模糊不完美的,也许在这匹理型马身前会有一块石头遮挡它,又或者说灯光太暗淡,让它不完美。

图片发自App


4·走出黑暗的洞穴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动”的姜饼人 ——柏拉图的“理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