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传播背后的方法论

通过《引爆点》,思考品牌传播的方法。

格拉德威尔,被《快公司》杂志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引爆点》一书是其根据很多产品与事件流行的过程,提出的三个产品流行的法则:附着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附着力因素法则

附着力的特征:易传播,能自发传播,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快速传播。

怎样做到更有附着力?作者这样说,让信息具有视觉化、具象化和可操作化这样的特征,人们就更容易记住并且愿意传播。

作者举了一个心理学恐惧实验。给第一组学生看宣传材料,介绍他们去注射疫苗,而第二组学生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增加了破伤风患者的痛苦照片,这两组的学生只有3%的人去注射了疫苗。针对第三组学生,在第二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医务室的地图,就是从这儿怎么到医务室的地图,并且注明了注射的时间安排,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结果注射人数就从3%增加到了28%。

注射破伤风疫苗这个实验就说明,我们不仅仅愿意接受那些视觉化的东西,而且更愿意去做那些有明确操作信息的事情。

这点对品牌传播有很大的价值。

苹果iPod“将1000首歌曲装进你的口袋”的文案,将大内存,小巧特点表现的更加视觉化,形象化,并且有行动暗示的。这就是让一个信息变得有附着力的典型证明。

我们可以想到一些容易传播的广告语:

累了,饿了,喝红牛。(视觉化的,行动暗示的)

农夫山泉有点甜。(视觉化的)

怕上火,喝王老吉。(视觉化的,行动暗示的)

也可以想到一些谚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视觉化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肯挤,总还是有的。(视觉化的,行动暗示的)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视觉化的,行动暗示的)

这个底层的逻辑在于人的非理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里我还想到了《以大制胜》中特朗普也是通过视觉化信息去影响他人。做客电视节目扮演美国总统的角色;在被认为是种族主义时,抱起非白人小孩亲吻而不是去解释;在防止移民的时候他说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建一堵墙而不是说加强边境安全。

除了作者说的还有打破预期,制造反差。

例如家装行业以前习惯材料随便堆放,屋内混乱。而当一家公司施工有序,材料整齐划一,施工人员配备专业统一,就容易被传播。

之前蔡徐坤打球事件火爆哔哩哔哩,那神奇的操作告诉你,大失所望也算打破预期。

还有寄生,将不被关注的产品或事件寄生在易被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上。

方太油烟机广告将油烟机这样一个难以被提起和讨论的产品,寄生在女性护肤护发健康类高频话题上。

抖音有个录同款功能,将自己的视频寄生在已火的视频上。

还有一些诸如蹭红毯等一系列蹭流量行为,也是属于寄生。当然因为多数是自身实力不够,最终留下的只是让人大失所望的反差。

个别人物法则(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

内行:不是指专业人士,确切地说应该是产品价值发现者,产品所在领域的意见领袖。

新品上市时可以找行业资深人士,或者产品所在领域的意见领袖进行产品测评。这也是目前非常盛行的网上渠道推广方式,只是成本也在水涨船高。比如,推广手机的时候,可能会找做手机评测的王自如。做旅游产品推广的时候,会找旅游圈中的资深驴友队长,邀请他们体验评价。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借助内行的意见,引发第一波传播。

联络员:可以扩大产品或信息影响力的人,他们是一个链接足够多节点的人群,可以将产品的推广信息最大范围的传播出去。网红,明星之类。

当然明星和网红的选择可以根据其心理唤起进行选择。

心理唤起的概念来自李叫兽判断网红自媒体的广告价值的方法:

心理唤起:(即判断网红或自媒体的广告价值,不是看他们带动的流量有多大,而要看“心理唤起”的作用有多大。)

一款1500元砧板,美食畅销书作家文怡,在她的公众号里推荐了这个砧板,结果10分钟就卖掉了一万五千个,超过了这款砧板在全亚洲一年的销量。

如果网红自媒体唤起的用户心理是恐惧感,比如是写恐怖小说的,那么它最适合植入的产品是“从众型”的产品,比如“销量领先”、“产品连起来绕地球一圈”等等。

如果这个网红自媒体唤起的用户心理是浪漫感,比如是写爱情故事的,那么它最适合植入的产品是“独特型”的产品,比如“限量版”、“独家供应”等等。

选择电影或节目做赞助广告也一样道理,唤起什么心理,就植入适合此心理状态下的产品。

推销员:是指爱分享、爱传播的用户

这里的推销员就相当于用户四大角色(受众、购买者、体验者、传播者)中的:体验者和传播者。

要注重其体验设计,体验前,体验时、体验后,又为何而传播。就像想让用你产品的用户发朋友圈,那你就要为用户发圈的理由做设计。

环境威力法则

心理学著名的破窗理论实验:研究了环境对人行为影响,假如一个房间的窗户破了,如果没人去修的话,很快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的人打破。

即,人周围环境越趋于某个方向,人的行为就越趋于某个方向。

房屋出租网站Airbnb,最开始的时候,房东都不太会认真填写自己的房间信息,拍的房间照片也非常low,这就是个破窗效应,最后大家都拍的很差的照片。所以 Airbnb 上的房间就很难租掉。怎么改变呢?

Airbnb聘请专业摄影师去一家一家地给这些房子拍,立马 Airbnb 上的房间质量看起来就高档得多了。租客一看,这房间照片都这么好,他们就倾向于租上面的房子,而别的房东一看其他房东房子的照片都这么好,所以也认真地拍照片、写说明。这样 Airbnb就越来越好了。

还有双11活动倒计时,抢卷等氛围设计;新手机预约销售,都有倒计时,预约量,排名等等氛围设计,这些都是在塑造环境。

当然流量虽好,但也会快速抹杀产品:

就像移动的飞信直接引流其手机用户,最后死了。

微信从不用qq引流,Facebook从一个小圈子流行,小米先在小圈子流行,他们慢慢迭代,最后突然爆发。

大水会淹死刚长出的树苗,大流量也会淹死不成熟的产品。

不是每一个火起来的产品或事件都用了全部的三法则。但是了解这些,我们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的影响因素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引爆点-传播背后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