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o~我是bay_Tong桐小白
本文内容是桐小白个人对所学知识进行的总结和分享,知识点会不定期进行编辑更新和完善,了解最近更新内容可参看更新日志,欢迎各位大神留言、指点
最近更新:
问题域与系统责任
面向对象分析(OOA)
强调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对问题域和系统责任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出描述问题和系统责任所需要的对象,定义对象的属性、操作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符合问题域、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OOA模型
面向对象分析主要活动
系统范围
建立需求模型时首先要确定系统的范围(即一个系统与系统以外各种事物的分界线),找出系统外与系统交互的事物,然后从这些事物与系统交互的角度,通过用例来描述这些事物怎样使用系统,以及系统向他们提供什么服务
进行面向对象系统分析时,需要建立这样的环境图(也可看成是顶层用例图)来确定系统的边界
用例:简单说即为对系统的功能描述,用例模型奠定了整个系统软件开发的基础
建立用例模型的目的是提取和分析足够的需求信息,用例模型应能表述用户需要什么,而不涉及系统将如何构造和实现特定细节。
创建用例模型的过程:
确定参与者
重点放在如何使用系统而不是如何构造系统上,也即进一步明确系统的范围和边界(环境图)。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识别参与者:
从用户的视角看,一个用例是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一次典型的交互作用;从系统内部的视角出发,一个用例代表系统执行的一系列动作,动作的执行结果能够被外部的参与者察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用例:
用例规约描述(规格说明):对用例的完整描述包括用例名称、参与者、前置条件、后置条件、一个主事件流、零到多个备选事件流
每个用例均应给出用例的规格说明
用例图是若干个参与者和用例以及它们间的关系构成的图形表示
每个系统通常都有一个总体用例图,若总体用例图过于复杂,则可以创建多个用例图,每个用例图关注系统的某一方面,事实上用例建模是围绕参与者创建,且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多次迭代、逐步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
用例图建好后,下一步应建立初步的类图,之后对于关键的用例需要建立顺序图、活动图等
在系统分析阶段,对象建模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问题域的概念模型,即描述现实世界中问题域类与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复杂问题(大型系统)的对象模型应由5个层次组成:主题层(也称范畴层)、类-对象层、结构层、属性层、服务层,与此对应的5项主要活动:划分主题、确定类与对象、确定结构、确定属性、确定服务
这5项活动的抽象层次不同,在实际面向对象分析时,总体上是按照自顶向下的顺序进行的,但不需要严格遵守这种原则,也无需彻底完成一项工作后再开始另外一项工作
动态模型描述与操作时间和顺序有关的系统特征、影响更改的事件、事件的序列、事件的环境以及事件的组织
在UML中动态模型的描述工具有顺序图、协作图、活动图、状态图等
数据模型是数据特征的抽象,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为数据库系统的信息表示与操作提供一个抽象的框架
数据模型所描述的内容有三部分,分别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
由类图可自动生成数据库表
持续更新中……
我是桐小白,一个摸爬滚打的计算机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