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你又被多少人商家骗了?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这场疫情中,对许多人来说是灾难,我们要去诊断和治疗成千上万个病人,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平息这场大规模的恐慌。

 

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却不是,对他们来说是趁机捞钱的机会。

 

每一次疫情,势必引起公众恐慌,回想09年的H1N1,和03年SARS,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全球性的传染病都意味着一个噩梦般的场景。

 

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许多人在盲目求医,而不少商家正是通过公众的这一心理来赚一笔。

 

利用公众恐慌卖货,这种营销方式一直是商家钟爱的方式,让许多人陷入这个迷局中,今天帮大家破解这个迷局。

 

这些行为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属于借势。

 

拿这次疫情来说,每一次疫情势必引起公共卫生用品销量的增长,本来疫情势必引起卫生用品增长,这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你总是能看到,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来无故增加恐慌。

 

这次疫情首先是各类增强的免疫力的产品,什么益生菌、某某口服液……通常都会来出来喊上一嗓音,提高免疫力能预防新冠病毒。一时间,也是销量暴涨。

 

不少人都是抱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去买了。


 

另一种就是造势。

 

疫情不是天天,没有疫情的日子里怎么办?那就造恐慌。

 

这一点相信,最深有体会的就是各位母亲了。母亲这个角色是一个高度具有责任感,与负罪感的角色,而一旦与恐惧融合,就会从情感转换成行动。

 

品牌通常会利用这一点,将孩子们生活中的危险揭露出来,甚至放大,然后告诉你我有解决方法。

 

安全座椅、婴儿安全门、各种消毒防护用品,有多少种危险就有多少种产品来防止消费;还有空气加湿器器、益智玩具,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家里的环境能有多舒适就要多舒适,而益智玩具也永远少一个。


在责任与负罪感的压力下,通常母亲们都会油多不坏菜,不管多贵,买就是了,这无疑是一种过度消费。

 

也许,您认为防范于未然没有错,那看看另外一个例子。

 

每一个忙碌的母亲都会这样的经历。忙完回家,要给孩子准备晚饭,但是实在没时间,于是跑到商店准备买速食面。

 

现在有种速食面,同样的食材。

 

一种是已经煮好,热一下直接吃就行的,价格还便宜。而另一种是面是半成品,需要你加点小菜,佐料什么的,稍微煮一下,同时价格更贵。

 

经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往往会选择后者,为什么?

 

罪恶之源——恐惧。

 

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都期待在饮食上给孩子新鲜的菜肴,而在我们的认知中,那种已经做了好的,一定是放了很久的,不新鲜的,会对孩子身体有损伤。但是忙碌的自己没有办法给到孩子更好的菜肴,于是产生了负罪感。

 

而后面价格高的半成品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方面,高价能够减轻母亲的负罪感,而另一方面,虽然半成品虽然也是差不多做好了,但是还是必须经过家长的手来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新鲜的。

 

用高价买个半成品,不能不说,恐惧让家长做了一个不理性的决定。


 

如何拒绝恐惧营销的迷局?

 

我们先来认识恐惧。恐惧是人的天性,也正是因为这天性,让我们人类的得以生存至今。

 

但是这套恐惧机制,有着极其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对于危险的适应性调节。

 

简单的说,不同的东西对我们有不同的危险等级,人类的注意力会根据不同威胁来调节自己的感知。

 

举个例子。

 

比如,一栋高楼,从下往上看和从上往下看,人们对于高度的感知是不同的。

 

国外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从上往下看时,比从下往上看时,对垂直距离的预估,前者要高32%。

 

为什么?

 

因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往上爬摔下来的人,比往下爬摔下下来的人多得多。这就让人类进化出了一个风险把控机制,往下爬时,夸大垂直距离,让你更加谨慎,保护自己的生命。

 

这种机制下,这种不理性的行为,放到丛林能够很好的避免风险,而放到现在,往往让蒙受损失。

 

解决办法。


自然是摒弃情感,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从成本和收益来判断应该花多少成本,来避免危险。

 

不过这是路,也不是路。世界上有谁能够摒弃自己的情感,这篇文章本身也不指望能让彻底理性起来,只是当下次有人吓你的时候,你的思想能够往理性那边靠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之下,你又被多少人商家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