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德经四一章·善始善成篇

德经四一章·善始善成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孛,进道如退,夷道如颣。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质贞如愉。

大方无禺,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襃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二、译文:

上等士大夫问道,努力地去遵循道。中等士大夫问道,半信半疑。下等士大夫问道,大声嘲笑。道不被大声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

所以古时建言说过:光明的路好似暗昧,前进的路好似后退,平坦的路好似崎岖不平。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变化的白好似藏污纳垢。广大的德好似不足,裂土封侯好似有神的指引,质性纯真好似不问世事。

变化的方没有棱角,变化的器没有外型,变化的音没有声响,变化的象没有形迹,道襃美没有称名。

只有道,善于兴起并成就万物。


三、字义:

[正韵]:上,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

[正韵]:下,在下之下,对上之称。贱也。

中,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辂传]:鼓一中。[注]:犹言鼓一半也。

[说文注]:士,事也。引伸凡能事其事者偁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另,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正韵]:闻,通“问,命也。干预”。[左传·庄八年]:期戍,公问不至。

[说文]:勤,劳也。[尔雅疏]:勤者,劳力也。[扬子·法言]:民有三勤。[注]:勤,苦也。

[玉篇]:行,迹也。[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易经·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

中,内也。[易·坤卦]: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若,如也。[书·盘庚]:若网在纲。

[韵会]:弗,违也。又不也。[春秋•僖二十六年]:公追齐师至巂,弗及。[公羊传注]:弗者,不之深者也。

[说文注]:明,照也。[大雅皇矣传]曰:照临四方曰明。

[说文]:道,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

[说文注]:如,从随也。引伸之凡相似曰如。

孛,[左传·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或作茀。[谷梁传]:孛之为言犹茀也,茀者多草,隐蔽不见也。

[说文注]:夷,出车、节南山、桑柔、召旻传皆曰:夷,平也。此与君子如夷、有夷之行、降福孔夷传夷易也同意。夷卽易之叚借也,易亦训平,故叚夷为易也。

[韵会]:颣,音耒。[说文]:丝节也(丝的缠结)。[玉篇]:丝节不调也,丝之约结不解者曰颣。

[集韵]:类,通戾。[说文]:戾,曲也。[吕氏春秋]: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正韵]:上,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

[篇海类编]:德,德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会韵]:谷,山谷,两山闲流水之道也。谷者,虚受之意。

[说文]: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也。[尔雅·释天]:秋为白藏。[疏]: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白,本义是白米粒。)

辱,污也。[左传·襄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涂泥久矣。注:辱,埋没。[仪礼注]曰:以白造缁曰辱(以白造缁,除去污辱之迹的过程,是谓辱)。失耕时,于封畺上戮之也。污,曲也。[左传·成十四年]春秋之称,尽而不污。[杜注]言尽其事实,无所污曲。

[玉篇]:广,大也。[广韵]:广,阔也。[易·系辞]:广大配天地。[疏]:大以配天,广以配地。

[广韵]:足,满也,止也。[礼·学记]:学然后知不足。

[说文]:建,立朝律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说文]:揄,引也。[前汉·礼乐志]:神之揄,临坛宇。

[玉篇]:质,朴也。[礼·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注]:质,犹本也。礼为之文饰也。

[正韵]:淳也。[庄子·渔父篇]:眞者,精诚之至也。

说文注:愉,薄也。此薄也当作薄乐也,转写夺乐字。谓浅薄之乐也。引申之凡薄皆云愉。唐风:他人是愉。传曰:愉,乐也。

大,不小也,徧也。

方,方形。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说文注]:隅,陬也。[广雅]曰:陬,角也。今人谓边为廉,角为隅,古不别其字。

[说文注]:器,皿也。[皿部]曰:皿,饭食之用器也。然则皿专谓食器,器乃凡器统偁。

[正韵]:曼,音无。[扬子]:圣人曼云。[注]:曼音无。○[法言·重黎篇]:曼训无,不音无。[法言·五百]:行有之也,病曼之也。

[说文]:成,就也。[广韵]: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

[尔雅·释诂]:希,罕也。[疏]:少之称也。[吕氏春秋·原乱]:祸希不及身。[注]:鲜也。

[说文注]:声,音也。[音下]曰:声也。二篆为转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征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凡响曰声。[说文注]:圣,通也。[风俗通]曰: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按声、圣字古相叚借。

象,[易·系辞]: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状也。

刑,通形。形容,形体。[国语·越语]:死生因天地之刑。[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玉篇]:襃,扬美也。[白虎通]:人臣之义,莫不欲襃大其君,掩恶扬善也。

善,善于,擅长。[礼·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难,故称习。艺易,故称善。

[韵会]:始,初也。[礼记]:君子念始之者也。[郑玄注]:始,犹生也。


四、说明:

1、思维模式的问题?

为什么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老子喜谈“变”,通篇八十一章,无时无刻不在谈“变”,老子认为宇宙的灵魂就是“变”,万物的生命力都包含在“变”中。可是正常人是以具体的肯定思维模式看待事物的,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能掌握抽象的否定思维模式,并用否定思维模式来看待事物。所以对于无法捉摸的“变”,模糊不确定的“变”,那些以肯定思维模式看待事物的人,大声嘲笑,就是正常的事了。

对于建言所说的“明道如孛,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质贞如愉”的这八种现象,肯定思维模式的人不理解是很正常的,只有善于抽象否定思维的人才能从这模糊不定的现象中,看到那些被隐匿的、变化的肯定。

变,所以“道”以“不自生”而“长生”。

变,所以“道”以“不争之德”衍生万物而不拘一物之形为已身之形。

变,所以“道”对万物“约束而不干预”。

变,所以“道”向它物转化保持自身能量不灭。

变,所以“道”以至贱的“仆唯妻”而无有称名。

变,所以“道”兴起并成就万物。

地得变则无边,器得变则无成,音得变则无声,象得变则无形,“道”得变则无名。

2、“变”能让我们得到什么益处?

道经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弱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呵,其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尙盈。夫唯不欲尙盈,是以能而不成。

物成型,事成势,人示形。器物之所以成为可用之器,是因为器物有了固化的造型。有了固化的造型,也就失去了变化,除了走向灭亡,固化的器物是没有其它选择的。凡事物终成,则必有外观形制呈现出来,而不再具有变化的能力。身处于无有变化的事物中,则必有未知危险!

人之所以有成功者,唯其对手达到了“物成型,事成势,人示形”。如此,则彼无可变之变,必败!

老子认为“变”不是偶而为之的,暂时的,“变”是一而贯之的常态行为。停止了变化,就将永远失去变化。凡事物丧失变化,就将永远地丧失自身。我们可以慢慢地品品,何曾有人见过拥有生命力的东西会灭亡,何曾有人见过丧失生命力的东西能重生?

凡事做到“先事而备,后事而戒,正襟危坐,销声匿迹,厚重少文,暧昧不明,宽以待人。”者,皆是善于“而不成”之人。“而不成”者,皆善于“玄之有玄”之变者。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原成·德经四一章·善始善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