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写得很不顺。
上午打算带自家猫咪去打疫苗,一番折腾下来也没去成功,倒是让我从养猫这件事想到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就决定写一写这个内容。
然而这就好像是“没什么话题可写了,就随便拉了一个话题瞎扯扯”,原本就思考不深入,写得时候也就很难写出感觉。写了七八百字,删掉。又重新写了一千多字,删掉。
因为实在想不出来想要表达的内容,于是中午就把日更这件事搁置,该看书就看书,该背国学就背国学,该练字就练字……
倒是默写练字的时候,突然对于“记忆力”这件事有了不少感触。
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记忆力很差的人,特别怕背。
还记得当初高二选文理科,就因为我不喜欢背东西,果断放弃了文科,选择了理科。
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跟朋友聊天,想要说出某个名人的名字,平时都记得清清楚楚,可要到说的时候就怎么都想不起来;又或者要进房间那什么东西,可等到进了房间,要拿什么东西就完全想不起来了……
以前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都忍不住自责一番——“怎么记忆力就这么差呢?”“怎么这么点小事都记不住呢!”又或者自嘲一番——“唉,年纪大了,记忆力不行啦”之类的。
甚至是现在也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每当有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外婆都会抱怨一句:“我记不清东西还正常,你这年纪轻轻的怎么记性这么差。”我听了也只能笑笑。
这真的是记性差吗?
在我辞职的前一年,我做过一件事情——每天背诵一首古诗。
至于为什么背古诗,主要还是受了当时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特别是选手们进行“飞花令”,那风雅的姿态让我看着心驰神往,暗自心想着如果现在开始背古诗,是不是哪一天也能达到那样的程度。
于是,我就开始了背古诗的历程。
当时下了一个“日课”的APP,里面每天会有三首诗,我就选择一首背。
我背诵的方法是:第一天背一首,背熟练之后就把古诗默写在小本子上;第二天背诵第一天的那一首,然后再背诵当天的一首新古诗,然后默写在小本子上;第三天先复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两首,在背诵一首新的并默写……以此类推。
刚开始直接翻着小本子背诵复习,后来随着背诵的古诗越来越多,我就制作了一份诗词目录,一页28首。每天背诵的内容就有可能是复习28首加一首新的,或者时间充裕就是56首加一首新的。
当然新诗也不一定是背一首,如果是绝句,可能会背2-3首;如果是律诗,可能就背个1-2首。会根据诗词的长短自由安排,至少背诵一首。
按照这样的方法背了一年半左右。
这段时间里,基本上从我的诗词目录里随便拉出来一首都能背的很熟练。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再继续背下去。
由于这些诗词背诵的时候只是“死记硬背”,一旦停下来不复习了,很快就忘掉了。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这段经历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背诵的诗也记不得了,其他的收获好像也没有,甚至有些后悔。
2019年10月,我开始备考日语N1考试。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我背诵古诗的经历,并非毫无用处。也许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背诵,到头来也没有达到对诗词信手拈来的程度,但至少让我知道了,我的记忆力并不是那么差,不是记不住,只是没找到合适的记忆方法。
也就是那会儿,我开始对自己的记忆力有了信心。
为了学习思维导图,我买了一套东尼·博赞的系列书籍,包括了《启动大脑》《思维导图》《超级记忆》《快速阅读》和《博赞学习技巧》。
这套书我至今看完了四本,《博赞学习技巧》还没有看。
让我大开眼界的是《超级记忆》这本书。里面讲到了很多的记忆技巧,也让我知道了还有“世界记忆锦标赛”这样的比赛。
以前总觉得,年纪大了,记忆力自然而然地的就下降了。而这本书里,东尼·博赞也提到了记忆力其实和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记忆的方法。
看到书中那些几分钟就能记住几副扑克牌的记忆达人,虽然我并不要求自己达到那样的程度,但也让我对记忆力这件事更增强了几分信心——找到合适的方法,就能记得很牢。
开始背诵国学经典,也算是对自己记忆力的又一个尝试。
其实一开始我也担心过,会不会背完一篇以后,我又会忘记。最近发现,我也许是多虑了。
我花了158天背完了《大学》,今天是我背诵《中庸》的第16天。
因为国学经典文章都比较长,开始背诵《中庸》之后,也很少有机会再完整的背诵《大学》。前两天和闺蜜约在茶馆制定2021的计划,抓着机会让闺蜜听着我背了一遍,隔了十多天没背,竟然也都记着。而且这一次背完《大学》,我可以用经典中的语句去解释我的一些想法,“我竟然也能引经据典了”这样的想法让我惊喜不已。
如果要比较这次背诵国学经典和之前背诵古诗这两次经历中的差别,我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大学》是我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的,而且在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加深理解;而古诗只是死记硬背的,没有理解在其中,记忆效果就没有背诵《大学》这么好。
我跑进房间要拿东西,但是一进房间就忘记了要拿什么。
回头跟外婆说起这件事,外婆说:“你这小小年纪记性就这么差,以后老了怎么办。”
我笑笑,说:“我记性不差,重要的事情都记着呢,忘掉的这件肯定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等会儿就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