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004)

    《四圣心源》精要(004)

                    黄岐之

                中医的诊法

            ——“脉法解”感悟

                    (一)

      医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技术。任何医术都是对人之生命现象,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并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医学理论体系,包括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人体的结构、组织器官及功能的认识,病理及治疗方法等的认识。医学技术包括疾病的诊断、医治方法、医治效果等的认织。

      医学是帮助人从疾病痛苦中获得解脱的应用科学。这是一门集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探究与验证的经验学科知识。因此,中医的典籍丰富,分类完整,知识浩瀚如海。

      医学的核心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简称诊法和治法。诊法是实施治法的前题,中医讲究“对症下药”。中医的诊法有四诊“望闻问切”。

                    (二)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

      “气”是指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及表现出的特性。因此,气的称呼与精微物质及其功能特性有关。有心气、肺气,精气、神气,等等。

      气含阴阳,分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是自然的规律。人的生理活动基本原理是:气有阳升阴降。人体中阴平阳秘,则气平和,人体健康。

      人有五脏六腑,相互联系并构成十二经脉。五脏五行气化产生五气,脏腑之气升降,其气运行在十二经脉形成十二经气,构成人体气的阳升阴降。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天人合一,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十二经脉组合为六经,循五行规律呈六气。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经之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经之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内外感伤,总此六气。 

      “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从上述可知,“察气偏见”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方式。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称之为经气,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在其运行、输布过程中,表现为经脉的运动功能和整体的生命机能。人体中经气运行、输布正常,反应和促进脏腑气化功能正常或气机通畅。否则,经气运行、输布不正常,出现过与不及,则经气化为六气偏见。

      因此,察气偏见,可知十二经络之经气状况,了解六气偏见,结合“八纲辨证”,从而诊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证候。

                    (三)

        “望闻问切”之四诊,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对病人进行“察气偏见”,了解病症(病人感受)、病征(医生观察),分析病因、病性,确定疾病证候。

      一.望诊。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象、望面色,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

      望神,察神气。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是五脏所生之外荣。望神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与预后。望神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尤应重视眼神的变化。

        望色,察血气。主要是望面色。望色就是医者观察患者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病色有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望色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状况,气血运行是否通畅、是否虚弱等,从而推断六气之偏见。

      望形体,察精气。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望姿态,察阴阳气血。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

        望发,察肾气。正常人发多浓密色黑而润泽,是肾气充盛的表现。发稀疏不长,是肾气亏虚。青年白发,伴有健忘,腰膝酸软者,属肾虚。

      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医者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以诊察病情。闻诊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诊察方法,是医者获得客观体征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听声音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响的异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

1 、发声异常有音哑与失音 、鼻鼾 、呻吟、惊呼等。

      在患病时,若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多属实证、热证。若感受风、寒、湿诸邪,声音常兼重浊。若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多属虚证、寒证或邪去正伤之证。

2、语言异常:有狂言癫语、独语与错语、谵语与郑声等。

      “言为心声”,故语言异常多属心的病变。一般来说,沉默寡言者多属虚证、寒证;烦躁多言者,多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时断时续者,多属虚证;语声高亢有力者多属实证。

3、呼吸异常与咳嗽(肺气不利)。

(1)呼吸异常主要表现为喘、哮、上气、短气、气微、气粗等现象。(2)咳嗽(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4、呕吐、嗳气与呃逆(胃气上逆)

5、叹息(气机不畅)

(二)、嗅气味  嗅气味,主要是嗅患者病体、排出物、病室等的异常气味。以了解病情,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病体气味有口臭、汗气、鼻臭、身臭。

      排出物气味,患者也能自觉。因此,对于排出物如痰涎、大小便。妇人经带等的异常气味,通过问诊,可以得知。

      病室气味由病体本身及其排出物等发出。

      三.问诊。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能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法取得的与辨证关系密切的资料。

      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项目、主诉和病史、现在症状等。

      问现在症状,是指询问患者就诊时的全部症状。是问诊中重要的一环。一般是以张景岳“十问歌”为顺序。“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是询问患者有无冷与热的感觉。辨别病变的寒热性质和阴阳盛衰等情况。

    (2)问汗。发病时出汗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出汗可以排出致病的邪气,促进机体恢复健康,是机体抗邪的正常反应。另一方面汗为津液所生,过度的出汗可以耗伤津液,导致阴阳失衡的严重后果。问汗时要询问病人有无出汗、出汗的时间、部位、汗量有多少、出汗的特点、主要兼症以及出汗后症状的变化。

    (3)问周身。是询问患者周身有无疼痛与其它不适。问清疼痛产生的原因、性质、部位、时间、喜恶等。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其中因不通则痛者,属实证,不荣则痛者属虚证。

      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临床可见如下几类。

      胀痛(气机郁滞),实证;刺痛(瘀血所致),实证;绞痛(实邪阻塞经络闭阻气机,或寒邪内侵,气机郁闭,导致血流不畅),实证;串痛(风邪阻滞气机),实证;掣痛(筋脉失养或经阻滞不通),虚证或实征;灼痛(火邪入经络,或阴虚阳亢,虚热灼于经络),实证或虚证;冷痛(寒凝筋脉或阳气不足),实证或虚证;重痛(湿邪困阻气机),实证;空痛(精血不足),虚证;隐痛(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虚证。

      疼痛部位不同,有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背痛、四肢痛、周身痛等。

      询问疼痛的部位及类型,可以判断疾病的位置及相应经络脏腑的变化情况。不同情况,其疼痛病机、证候有异。

      例如:头痛:

      外感多由邪犯脑府,经络郁滞不畅所致,属实。内伤多由脏腑虚弱,清阳不升,脑府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不充所致,属虚。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阻滞经络所致的疼痛,则或虚或实,或虚夹杂。

      凡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并伴有外感表现者,为外感头痛。如头重如裹,肢重者属风湿头痛。凡头痛较轻,病程较长,时痛时止者,多为内伤头痛。

      如头痛隐隐,过劳则甚,属气虚头痛;如头痛隐隐,眩晕面白,属血虚头痛;头脑空痛,腰膝酸软,属肾虚头痛;如头痛晕沉,自汗便溏属脾虚头痛;凡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属血瘀头痛;凡头痛如裹,泛呕眩晕,属痰浊头痛;凡头胀痛,口苦咽干,属肝火上炎头痛;凡头痛,恶心呕吐,心下痞闷,食不下,属食积头痛。

      头部不同部位的疼痛,一般与经络分布有关,如头项痛属太阳经病,前额痛属阳明经病,头侧部痛属少阳经病,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头痛连齿属少阴经病。

    (4)问周身其他不适。是指询问周身各部,如头、胸胁腹等处,除疼痛以外的其它症状。常见的周身其它不适症状有:头晕、目眩、目涩、视力减退、耳鸣、耳聋、重听、胸闷、心悸、腹胀、麻木等。临床问诊时,要询问有无其他不适症状及症状产生有无明显诱因、持续时间长短、表现特点、主要兼症等。

      四.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

      (1)脉诊,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寸口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是脉之大会,所以十二经之盛衰,从寸口之脉动表现。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是阴阳的中气。

      察脉动之气偏见(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脏阴腑阳不同,脉象分明。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腑脉浮(数)而得之,脏脉沉(迟)而得之。腑病则气不内交,因此浮而不沉;脏病则气不外济,因此沉而不浮。

      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是自然之规律。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脉大则病进,是脉气偏见。脉气偏见有二十四,浮沉是阴阳之性;迟数是阴阳之气;滑涩是阴阳之体;大小是阴阳之象;长短是阴阳之形;缓紧是阴阳之情;石芤是阴阳之虚;促结是阴阳之盛;弦牢是阴气之旺;濡弱是阳气之衰;散伏是阴阳之阖辟;动代是阴阳之起止。

    (2)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四诊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况。胸腹部的疼痛、肿胀、痰饮、症块等病变,通过触按,更可以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须的资料。

                    (四)

      人之健康是脏腑气化正常及气机平衡状态,诸气平和,因此不见气偏见。当人体生理气机失衡,出现病变,则见气的过与不及,即偏见。这是中医诊法“察气偏见”的源由和根据。

      人体是由气形成,并在气的运动中存在的。因此,人的生命是“气有阳升阴降”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及不同功能生理活动,皆有气的阳升阴降。诸气形成人体阴阳之气,诸气存在阴阳气血之中,相互联系,构成人的整体,十二经脉将其分别,八纲六经将其识别。因此,不同气的偏见,能察见病位、病因、病性等。气有望之气,气有闻之气,气有问之气,气有切之气。病不一定可见,其气偏可察知。察气偏寻病情,四诊合参,是科学之法,中医之妙!

    (注:本文参考书籍是《中医诊断学》和《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圣心源》精要(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