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第6,7,8章

第六章最重要说明了因果关系并非思考产物,而是眼见为实的结果。人类需要满足逻辑连贯的要求,对事件与结果有天然的联系。

第七章说了面对不确定时,系统一自动用最近事件和当前情景做了选择。文中也提到了光环效应、近因效应和框架效应,是与系统一的勤奋和系统二的懒惰综合形成的。本章对第六章的连贯性做了一定补充。系统一主要看创造的情境是否有连续性,与故事所需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不大,前后一致要比完整性重要多。

第八章揭示了系统一的能力,即瞬间对平均数产生认知。

下面是胡兄的作业。

在生活中完成一次主动选择,写下思考过程。

这个作业还真不好写,不知道怎么写?

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主动选择很多,但是如果真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系统一已经为了我们做出了选择,那么我怎么来区分是我主动选择还是系统一利用我的懒惰,自动替我做的原则呢???

现在每年我都带着孩子将罗胖跨年演讲的内容听一遍,虽然孩子不一定能全部听懂,但是至少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孩子五年级的期末作业,孩子就写了关于终身学习的内容。

我家小孩不愿接受不熟悉的事物,原来他不愿意听相声,我就给他听刘宝瑞的相声,然后又给他听马季,冯巩的相声,孩子从原来不愿意听,变成了整天让我给他找相声听。

思考过程倒是很简单:这些内容让孩子当成吃饭时的泛听材料,他不一定要能掌握多少,只要在他脑海中留下一个种子就行。等他慢慢大了以后,听到类似的内容,会有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这样他对于终身学习,认知迭代这些内容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进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第6,7,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