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秋水梧桐雨(3)

那影片中的“小街”,是不是显得有点缥缈呢?

          1.小街(2)

嗯,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事中的小街,即便说不上有多神秘,那一层层面纱,依然得慢慢地揭开。

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县辖乡镇(在某个特定的一段时间里,称“公社”),乡镇辖村屯。大致说来,县的行政中心叫镇(县城),而乡镇的行政中心就叫“街道”,也就是习惯上所说的“小街”“街上”了。换句话说,小街介于城镇与村屯之间,从聚落的角度看,是二者的过渡状态。

这是岭南地区常见的一条小街:蜿蜒向东的,叫东街(梁晓静家所在的街道);绵延西去的,自然就称西街了。一般情况下,村屯里的人家,都是独门独户的,有相对完整的院子。透过院落,那就是“开门见山”,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了。而小街上的房子,一般是一间接一间的,多半还有共用一堵墙的情况。“隔壁邻舍”这个词,倒不是白叫的。即使离得稍远一点,也还是邻居街坊。街上的两排房子,自然是面对面的。相对的两排房子中间,是宽约四五米的街道,一般由灰沙铺成。站在街道上看这些老式砖瓦房,确实显得狭小了些。不过,进入大门之后,你就会发现,后面有时还有两三间类似的房子,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多少进房子。总的来说,街上的房子见长不见宽,还真有点像老式的火车车厢。当然,条件好一点的,在最后那进房子的后面,也会有一个小院子;当然,和村屯里的住户相比,还是相形见绌了。

说了这么多,对于小街,你是不是会有一点直观的印象了呢?

有别于城镇的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不同于村屯的绿树场圃、芳草东篱,这就是小街。

严格说来,这东街西街,更应该叫老街:因为,西街以南的那条街道,由于马路横穿其中,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日新月异,早已冠名为新街了。是啊,圩场(集市)原本是设在老街的,如今,随着新街的崛起,这老街,还真有点美人迟暮的感觉了。对此,这些老街上的人们,倒也看得开:去赶圩,不就是多走几步路嘛?就,就当做是锻炼吧,练一下脚力也好。

就这样,一条马路,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不经意间,改变着小街的格局。

在那个时候,人们对于住地的的选择,余地还是有限的。

小街,古朴静谧的小街。说“静谧”,或许不够确切,要知道,快也好慢也罢,那时代的车轮,总是要向前走的。

其实,梁晓静也看过一些有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久而久之,他发现,对于小街,着墨甚少,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错,多少年以来,对于高楼大厦,对于山水田园,文人墨客们可是情有独钟的。

甚至,当时他也没想到,接下来这小街上的故事,会和自己有着不解之缘。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明秋水梧桐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