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自爆无数次崩溃 被父亲逼到不想活 背后原因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训练一种小丑,会把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就放进一个罐子里,让他在罐子里成长,等长大后,再把罐子打碎,让他出来,从此这个人就是罐子的形状了,再到处去表演。

现在,我们装进罐子里的不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孩子的灵魂。

但孩子的灵魂是属于他自己的。


 01   

善待孩子的梦想

今天被一则短片温暖了。

我不轻易被感动,但看到这个梦想被呵护的女孩时,眼泪不自主地留了下来。

《逐梦少女》里的印度小女孩帕罗,从小就热衷于画画和写作。

码头、教室、校园、被窝里,全是她创作的天堂。

她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描绘着美好的画卷。

然而,当她沉浸在自己色彩斑斓的创作世界里时,她的成绩也一落千丈。

一次在课堂上,她醉心画画时,被老师逮了个正着。

老师没收了她的画本。

因为成绩后退,父母也对她严加管教。

那之后,帕罗的世界开始变得灰暗,再也没有了色彩。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翻看了她的画本,发现她在美术和写作上的天赋和热情,为之惊讶。

老师找到了父母,告诉他们:帕罗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

于是,老师把画本打印成了画册,在全校同学面前说:“我发现了一位非常棒的作家,她的书非常吸引我。”

并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个“用一支笔创造梦想”的女孩。

成功学领域里一直有个说法:『孩子没有聪明和笨的分别,只有有梦想和没有梦想的区别。』

人因梦想而伟大,梦想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其实帕罗将来是不是作家画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心里已经被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她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02

每个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很多年前,一个孩子在北京吃过一次披萨后,被那些五颜六色的饼给惊艳了,说:“我想学做这个饼。”

那时,孩子10岁。

孩子的父亲没有像许多的父母那样嘲笑和打击孩子,他对孩子说:“如果你能自己和团面,我就想办法让你学做这个饼。”

回家后,孩子很认真地把一盆面和成了光滑的面团。

父亲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订了各种美食杂志,在那个电脑并不普及的年代上网去查资料,为了实现孩子的梦想大费周章。

孩子在父亲的鼓励下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在学校里认真地学习画画。因为那个饼,对西方历史、地理、英语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孩子没有参加全国高考,而是由父亲带着去北京的一家餐饮学校学习西点。毕业后,他不仅学会了做那张漂亮的大饼,还学会了西餐烹饪技巧,甚至是调酒。

再后来,被派到法国进修。回国后,成为了大酒店的厨师长。

也许在父母眼里,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我的孩子就曾想当挖掘机司机、当外太空警察、研究恐龙的考古学家……

有些很不上档次,有些很遥远,有些很可笑。

可谁能保证,它不会实现呢?

记得有一个孩子,他说:“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妈妈说:“好呀,但是,别忘记回来喔!”

若干年后,那个孩子真的跑到月亮上去了。

这个人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也许就是这一次不经意的对话,塑造了一个航空梦。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鼓励孩子追梦,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内驱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


03

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欢乐中国人》节目中,赵雅芝讲述过传奇奶奶姜淑梅的故事。

姜淑梅奶奶,60岁才开始她的传奇人生。

那年,因老伴车祸去世,姜淑梅一直郁郁寡欢。

为了让母亲从悲伤中走出来,女儿提出教姜淑梅学习认字。

其实,识文断字是姜淑梅从小的一个梦想。

于是她欣然接受了。

她不会拼音,就自创了一套快板认字法。让别人帮忙写下来,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认,比着写。

身边的孩子、电视机上的字幕、路边的广告牌、说明书都成了她认字的教材。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学习,一点一点的积累,在姜淑梅奶奶75岁的时候,她拿起笔开始学习写作。

不久后姜淑梅就收到了一笔稿费。她高兴地一夜没睡好,没想到当了60年的文盲,竟然靠写作挣到了3000块钱。

她不分昼夜,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写作上。

在76岁时,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

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至今已加印9次,共计出版过7万多册。还被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周末》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

如今已经出了四本书,第五部作品即将在2019年元旦上市,第六部作品手稿也已经全部完成。

78岁时,对于自己的人生转变,姜淑梅奶奶是这样总结的:“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千万不要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做父母的,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努力奋斗追逐自己的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04

走出“控制孩子”的误区

主持人董卿,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为了实现他们梦想中的教育,从小就对她采取“魔鬼”般的教育。而在董卿初中毕业后想考艺校,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她在阳台写下一行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当一个孩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想到用死亡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时候,这个家庭在教育上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董卿自己对父亲的形容也一直是“非常非常非常严厉”,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直到现在,即使董卿成为了“央视一姐”,每次在节目中提到关于父母的话题,一贯端庄淡定的董卿,依然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即使她现在实现了父母眼中的成功,但她常常会感到压抑和委屈。

演员郑爽,4岁登台表演,5岁学钢琴、舞蹈,12岁独自一人去成都学舞,最后成为一个演员。郑爽在谈起这些经历,表示这些都不是她自己的选择,而是她妈妈的决定。是妈妈因为弥补遗憾,圆自己没有实现的明星梦。而她自己并不开心,在求学的路上变得越来越孤独,不愿与人沟通。

台湾作家黄淑文在《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她大学那年参加一个心灵成长团体课,辅导老师要求每个人画出自己生命最渴望的东西。有位医生同学画了一把吉他,画完后,他失声痛哭,并且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哭?因为他的父母强迫他成为了名医,而不是一名无法温饱的吉他手。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走进“控制孩子”的致命误区。

认为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延续,要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打造孩子。迫切期望孩子能实现在自己身上没有达成的目标。

就好像,自己没有上名校,就励志以后一定要让孩子进入名校读书,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才艺,就给孩子塞满各种兴趣班。

可孩子的成长事实告诉我们:『父母们成功地让孩子按照自己铺设的道路前进,但结果往往是塑造了一个失去了自我,没有安全感、没有成就感的人。』


05

让孩子活出自己

前段时间,碰到单位科研部门的同事。她和她老公都是名校博士。许久未见,发现她特别憔悴。

细问才知道,原来儿子得了抑郁症,还有暴力倾向。我震惊不已。

她儿子16岁就考上了大学,和父母一样学的是生物科学,围棋、象棋、乒乓球样样精通 ,在奥数各级比赛中获奖无数,一直都是同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艳羡的孩子,在今年大三的时候因为抑郁症严重而退学了。

谈起这些,同事掩面而泣,觉得孩子的前途都没有了。

作为同事,我非常同情她。但为人父母,我更同情这个孩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同事就为了让孩子实现在她身上没有实现的天才梦想,给孩子打造了一个号称完美的天才培养计划。

几岁开始学心算,几岁开始学围棋、象棋,几岁开始锻炼自理能力,几岁开始旅游见识世界。学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交什么朋友都是她严格挑选的,甚至每天的时间表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按分钟来规划,上厕所的时间都是严格计算好的,稍有不从就是棍棒加说教。

从小就承载着父母的过高期望,饱受父母的高压,这个孩子最终在一夕之间崩溃。

电影《无问西东》里,让我感动的有一段是沈光耀母亲的话。

你不远千里来读书,我和你父亲都没有反对,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就是人生的乐趣,我们希望你享受到生命的快乐,将来能找一个中意的女孩子共度一生,这也并不是为我们开枝散叶,而是想让你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乐趣。

有多少父母是在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时,最开心的是受到亲戚朋友的夸赞,而不是等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在孩子填报志愿、选择兴趣时,是凭着自己一己之念来操控,而不是问一句:“孩子,你喜欢什么?

生命只有一次,孩子有权利活成自己的样子。

作家圣修伯里说过:“爱,就是我引导你回到自己的一个轻柔的过程。

父母爱孩子,不是控制孩子,要记得把空间留给他们,让孩子活出自己。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自己最渴望的东西,父母不要剥夺了孩子内心最渴望的东西。

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训练一种小丑,会把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就放进一个罐子里,让他在罐子里成长,等长大后,再把罐子打碎,让他出来,从此这个人就是罐子的形状了,再到处去表演。

现在,我们装进罐子里的不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孩子的灵魂。

孩子的灵魂是属于他自己的

就像纪伯伦《论孩子》所说:

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董卿自爆无数次崩溃 被父亲逼到不想活 背后原因值得所有父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