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传习录》上003

【原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醒悟处。但旧说缠于脑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释】

1、不成,加强反问语气词,难道。

2、去人欲、存天理:宋明理学,阳明心学共同之主张。虽两家解读略有不同,都将仁义礼智信视为天理,将过分的欲望看作人欲。

3、温凊(qing 四声)定省:凊,清凉。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之意。古人对父母之孝的具体表达。冬夏使父母温暖、清凉;晨昏问安铺席。

4、诸,古汉语“之于”二字的合音。不是各种之意。

5、条件:一条条一件件等具体事项,不是现在的条件。

6、头脑:宗旨或统帅,侧重点。一

7、节目:做法、步骤。

8、深爱:胸襟、胸怀。

【大意】

        徐爱问:“关起门来,自己只是往内探求至善,而不去向外博学,天下那么多事不会做、不懂其中的道理了”

        先生说:“天理在人心中,天下的大道在老百姓心中,除此又那有心外的事、心外的理?

        徐爱接着问:“比如侍奉父亲的孝、侍奉君上的忠、与朋友交往的信、治理人民的仁,这当中有很多的理,恐怕不能只在心里求,而要先去学,然后在做的时候去仔细体察吧?”

        先生叹息说:“唉!这一说法已经蒙蔽世人很久了,岂是一句话就能让你醒悟的?我就你举的例子来回答。比如侍奉父亲,难道要先去学习一个孝的道理?侍奉君王,难道要先去学习忠的道理?交友治民,难道要先去学习信与仁的道理?没有这样的!一切只在此心,心就是理。此心没有私欲所蔽,就是天理,不需要在外面添加一分。以这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于事父,就是孝;发之于事君,就是忠;发之于交友治民,就是信与仁。你只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在去人欲、存天理上下功夫就行了!

        徐爱接着问:“听老师这么一讲,我觉得醒悟了很多。但是过去学的东西纠缠在胸中,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拿侍奉父亲来说,比如使父亲冬暖夏凉、早晚请安之类的细节,不还是需要讲求的吗?”

        先生回答说:“怎么不讲求?当然

要讲求!但是我们首先要在心里、脑子里有个宗旨,一心在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即可。比如要让父亲冬暖夏凉,那也只是要尽此孝心,唯恐有一点人欲夹杂其中,这就是在讲求自己的心。

        如果心中没有一丝一毫人欲,全是天理,是一颗诚心诚意孝亲的心,那么一到冬天自然会想到父母的寒冷,找到让他们温暖的道理和方法;到了夏天自然会担心父母的炎热,找到让他们凉快的道理和方法。这些都是诚孝之心生发出来的行动。只要有这颗诚孝之心,自然就有行动生发出来。

        好比一棵树木,诚孝之心是根,各种孝行是枝叶。必须先有根,再有枝叶,而不是倒过来,先寻找枝叶,再去种根。

      《礼记》说:‘如果孝子心中对父母有深爱,那么对父母必有和气的态度;有和气的态度,必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必有让父母高兴的仪容。’这些都必须有深爱来作为根,然后就必然能够如此。”

【浅见】

1、徐爱之问,正反映今人同样的困惑,不是说为学日益,要终身成长,终身学习吗?如果只从心上问道,那天下那么多道理怎能搞明白?

2、先生一语惊醒梦中人,比如某人不懂金融,不妨碍尽其理。心即理,天下的理在人民心中;天理在每个人心中。今天我们赚钱的心要有,但立足于心怀他人。学知识无妨,但要用我们这个本真的心去领会。

3、今天银行的由重转轻、证券化,金融衍生品,都是心外事、心外理,外国人垮了,中国人拿过来,可悲,所以中国文化最根本。一带一路一定传播的是中国文化、中国价值。

4、《大学》有“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者”本心即有慈,有孩子就显现了出来。如果有人忽悠家长先去上父母培训班,考个父母证才能带孩子,认为父母不懂得如何教孩子,是育儿知识的缺失,全是胡说八道!这完全是西方的观点。教育的方法都只在你心里,只要发自内心,而不是带着功利色彩,孩子都能教对。

5、心即理,举父母这个例子。本心无私欲,即显现天理、天道。即天人合一。以此心去教育孩子便是无条件的爱、信任、尊重、理解、支持;

同样,以此类推,孝、忠、信、仁,通通在事上显现。

6、事父、事君大家懂了,再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倒霉了,跌倒了,大多数人是反思有两类:一是认为自己的知识、经验不够、能力有限。二是觉得这次偶然的、运气不好。要知道人的知识、经验永远不会够,生有涯而知无涯;二是认为平日做好来自有本事,这次倒霉是没准备好,运气不好,其实这都不对!

7、在事不成,做没做好,阳明心学认为:都源于我用没用真心,到底在不在正念上?!我们只有在任何时候不情绪化、不为外物所拢,不为私心所役。这就是诚意(正念),这才是应修练的真功夫!八条目最根本的是诚意。人往往酒后吐真言,大放厥词,看不起他人,贬低他人,让别人当场下不了台。那结果肯定会被他人忌恨,下场无法收回。这种事情历史上也特别多。难道问题出在酒上面吗?痛定思痛,自认为找到方法:酒后乱性,戒酒!

8、按心学看,问题不在酒(外面),在心(向内求)。问题你平日心中本有此意,瞧不上他人。只是平时受理性压制着,没有表露,借酒发泄罢了。佛门讲: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罪过。人人在世上混碗饭吃,人人有其生存之道,千万不可看不起他的生存方式。这个转念一定是有代价的!但只要醒悟,困而知之也是好的。千万不要怪酒,在其他层面找原因,都错了!

9、什么是讲求,精读、汇报、分享、答疑、解惑都是讲求。首先,人心要涵养,如正念的28种方式,如《了凡四训》讲的种种之法,如大学八条目,如佛门六度……太多了,都可!关键一步,在习中、实践中、在做种种事情中涵养。然后没事的时候讲求。涵养讲求又不二,不要有二元的对立。如果二元对立,便会心神不宁,纷扰不断。排除二元对立,一切唯心造。讲求时读读想想,在做事中去验证便是涵养,这便是孟子讲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点。

10、引申到工作上,先想着自己怎么才能成功富贵,就是人欲;心里时时刻刻装着顾客和员工,就是天理。和客户合作的时候,你只希望合作成功,收款顺利,就是人欲;先把事情做好,为客户创造价值,就是天理。当天理妨碍了人欲,就要去人欲而存天理,宁肯失去合作机会,也不能投其所好,将错就错。这就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说的“不明知有害而为之”,也即常说的“给客户他需要的,不是他想要的”。

11、我们之所以有的不能成功,就是因为在“如何能成功”上想得太多,而在“到底能为顾客、为员工、为社会做什么”上想得太少。老子亦讲过,后其身,外其身,意思一样。

12、做什么事都还他一个仁,即明明德,德者得也。德,属性。明,就是心,心叫一点灵明。明德人人具备。佛家叫佛性,今天叫正念。平时被我们遗忘了、扔掉了、遮蔽了、放出去了。然后找回来,发扬光大,即明明德。

13、我们的五官都各自有德(属性),都应当得到满足,我们心之德(明德)更应得到满足(明明德),这是主宰。这些懂不懂没有关系,到中年,经历过,一定会懂了。让心随时得到滋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5《传习录》上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