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3 | 换个角度看内向

关于内向性格在这个社会的不被待见、内向个体对自身性格的不接纳甚至是讨厌的这些话题,我想无需我多做讨论,每个人都明白。内向这一性格总是这么无辜的被贴上“是一项劣势”的标签,但它真的是一个不好的存在吗?我们不妨用基因进化论的角度重新来看待这个问题。

倘若每个人都认为内向不好,外向更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和发展环境,是更被推崇的。内向者也在努力地摆脱内向,向外向人格发展,那么我们尚且可以把它理解为外向基因更符合环境的需要。但是几千年过去了,内向的基因并没有被优胜劣汰掉,依旧在人类身上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说明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说明了内向在现代社会生活时代依然有它无可代替的优势,只是你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甚至只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正视过内向这一性格。

在这里就不罗列内向有哪些优势了。一方面,这类的信息上网一查就可以看到很多答案;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内向者是因为看到内向的优势,才愿意接受它,因为这个感觉很像你是看到了一个项目有利可图所以才选择投资它。对待性格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因为性格是完整人格中的一部分,不是衡量利益的结果。

要了解和接纳一件事情,我们就必须回到根源问题上。

从基因的角度研究性格的科学实验已经为我们揭开了很多性格的神秘面纱,在《内向优势》这本书中都给我们做了很详细的介绍。内向者脑回路更长,所以反应较慢,容易想得比较多;对有兴奋作用的多巴胺敏感度高,所以不喜欢热闹的聚会,对人际交谈容易感到疲惫;是负责令人平静放松的副交感神经占主导,所以内向者看起来都比较的安静沉稳;调用的是长时记忆,所以内向者容易大脑空白,没有办法跟外向者一样擅长临场发挥,在会议上侃侃而谈。

每一个内向的特征都有相应的基因逻辑,外向者也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而我们都知道,基因和大脑构造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再回到我们内向者常常关心的那个问题,内向者如何变得外向?此时的你,内心是否有了新的答案?

最好的自我是在自然舒适区中表现出来的。

强行改变内在气质是有害的,这种行为违背了个体的内在性情,容易导致精神疾病。

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中更多的是强调发挥内在性情的重要性。其实,内向性格不是不能变得外向,只是改变自己的性格则必须跳出那自然舒适区,意味着你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但不会获得更多的能量。因为你的基因模式本来就是内向的模式,强行改变其实是逆反了自己的基本条件。如同习惯用右手拿筷子的你,强行用左手拿筷子,你一样能做到,但是你很清楚地知道,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这个动作。强迫内向变得外向,与此甚是相似,但你本身就能用右手拿筷子,又何必非要强迫自己用左手拿呢?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就没有自主发挥和选择的空间,没有往自己更向往的状态发展的可能。只是你应该改变一下你的目标,你不应该是追求如何变得外向,而应该是学会如何在内向与外向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毕竟生活中并没有完全的内向,也没有完全的外向,我们都是在两者的连线上有所偏向而已。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美好生活的目标就是到达完整。这里的完整并不是圆满而没有缺陷,相反,它是优势与缺陷共存后达到的一种平衡的状态。在内向与外向的连线上,任何一点都能达到这种所谓的完整状态。不管是偏向于外向还是内向,每个点都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保证自己能高效地获取能量或释放能量,而独特的气质与性格偏向将带动自己,在生活中、在所处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平衡——一个最好的生命状态。

大多数人穷尽一生去弥补劣势,却不知从无能提升到平庸所要付出的精力远远超过从一流提升到卓越所需要的努力。——彼得·德鲁克

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适合送给内向者,不要老是盯着自己反应慢、不健谈、不活跃这些看似缺点的特点,花上大量的精力去让自己变得灵活、健谈和活跃。更何况很多时候这些改变也都是为了迎合外界,这样强行的改变,到最后也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最普通最没有特色的人而已,更可怕的是,很容易把自己给丢失了。相信每一个逼迫过自己变得外向的内向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所以倒不如好好地关注、挖掘一下自己身上的独特优势,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放大自己的优势上。毕竟,活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内向者也好,外向者也好,在完善自我性格时不是强行往反方向发展,而是在找到自己的平衡点的基础上把优势发挥到最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03 | 换个角度看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