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第五课 社会心理学(二)复习

2021年11月10日  中原焦点团队  中27  庞爱国  第314天分享  本周第1次约练  总约练第285次  咨171、观78、来3、朋4、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总分享第316次分享

筑基第五课 社会心理学(二)复习

(三)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对社会的整体的看法。

我们在咨询的时候要了解一个人的知觉,当然也要了解人的社会知觉。他对社会的看法、对人际的看法、对一件事件的看法。因为当我们更多地了解他的知觉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协助他,去帮助他,不然我们可能只是站在我们的角度,站在我们的角度是没办法沟通的。

在焦点课上: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你以为你以为的是你以为的吗?很多时候都不是,一旦拿我们以为的去以为的话,那这个沟通注定是单方向的,单方向的沟通是进行不下去的,只有双方向的沟通才叫沟通,一方面传递信息,一方面反馈信息。并且还不止一次,传递反馈传递反馈,来回如此才能完成沟通。我们在实际的很多沟通中,实际是没有完成的。因为我们很容易站在我们的角度。所以一定要去确立、确认对方的知觉是什么?花很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了解。所以社会知觉就是确认,对这个社会的整体看法、想法、评价,我们都要去了解,以及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看法、评价、想法?

社会知觉影响因素:

经验:我们对事情怎么看,往往跟我们的经验有关系。这就是世界多元,都有道理。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说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焦点解决深受后现代观念影响,我们认为每个人在他的世界里都是对的。

2、需要: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看法都跟我们的需要有关。因为我们需要哪一块,对哪一块就会了解更多,我们对它的看法感受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需要的时候,就感觉无所谓啊,那算啥啊,但我们需要的时候就感觉很重要,就是我们的感受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3、兴趣:需要和兴趣是相连的,有需要可能才有兴趣,有兴趣可能在这一块是需要的。

4、情绪:情绪是非常影响人的,所有你有情绪的地方其实都是因为你在乎,你想要,你看重,所以你才会有情绪。

情绪出得来,道理才能进得去。

云手三步法。第一步,接得住,第二步,顺势后退;第三步,顺势回推。

社会知觉的几个效应

1、首因效应:首因就是第一印象。我们往往会受第一印象的影响。

首因效应会有70-80%是准确的,首因效应也容易导致我们会带着固有的印象,结果好多年以后还认为他那样,其实人家可能早就变了,其实人家可能不完全是那样的。所以,首因效应有它的道理,也不要坚信一定是如此就好了。我们仍然在后序的交流中接触中带着好奇去看,去欣赏。这就是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首因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2、近因效应:我们一直感觉这个人挺好的,结果最近你有事有求于他,你感觉他能办成,结果他不给办,所有之前的好印象全部都没了。最近因素的影响这就叫近因效应。近因一般发生在熟人之间。

按照规则与设置至关重要。

3、晕轮效应:以偏概全,我们因为一个人感觉啥都好。比如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就是晕轮效应。一个好哪都好,一个不好哪都不好,这都是晕轮效应,所以我们要跳出来看,我们是不是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因为一点事我们否定全部,因为一点事就肯定了全部,对自身来说,我们都要去做这样的思考。那我们在交流时,出现晕轮效应时的办法:要具体化。

4、刻板效应:说到哪个人,就想到那个人怎么样?当我们提到啥,脑海里立刻出现的东西,就叫刻板效应。我们在做咨询时要格外警惕刻板效应,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会受到影响,就认为是这样的,我们还会自证预言验证我们的以为,如果你没有很好的觉察的话,你就受这个效应的影响啦,我们很容易受我们固有的因素的影响。

归因

归因:我们对社会的看法容易导致归因,尤其对自己的归因,对婚姻的归因,这都是社会知觉里的内容,就是我们遇上的各种事情的看法都属于社会知觉。那归因很有意思,归因常见的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四)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就是我们在社会中做事的动力。包括亲和、利他、成就和侵犯。

1、亲和:亲和就是亲近合群。在社会上都需要亲和,有亲和才能建立相对良好的关系,才能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关怀,感觉到爱,能更多地交流信息,感觉到不孤独等等。

亲和起源于依恋,依恋是对主要抚养者,跟别人有没有好的亲和,往往源自他跟他和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婴儿期(0-3岁)和幼儿期(3-6、7岁)。一般跟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关系越和谐,越亲密,越容易跟别人亲和。

2、利他:有利于他人。比如助人,我们天生有助人之心,只不过助人会受一系列的影响,比如外部环境,天气好的时候容易助人,不那么忙的时候容易助人,如果助人之后得到很好的榜样,认可,或者有奖励会容易去助人。

3、成就:人在什么时候就有成就动机,更希望自己有成就。自尊=成就/抱负,一个人往往成就越大越自尊,越成功越容易自尊,抱负越大自尊越低。抱负越大越不容易实现,越容易受挫。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了解之后就会越容易让孩子有动力。因为有成就动机了就有动力。

一是目标的吸引力,如果这件事对他没有吸引力,他就不容易有动机。他都不想要,他无所谓,他怎么能有动机呢?怎么可能在乎呢?

二是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 如果他感觉我做了也不可能实现,他可能就不做了。我们不怕努力,我们怕的是努力之后没有效果,如果我一眼看过去之后努力没有效果,那我就不想努力了,努力之后没有改变就不想努力了,努力后会有改变的,是有希望的,我就会去努力。

三是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如果感觉干这件事太无聊了,没有任何的意义,他就不容易去干。现在的孩子在做工作时去思考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我想要的是什么的可能性,感觉这件事情不足以实现自己的价值,随时可能准备去跳槽。因为基础的需要早就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早就满足了,所以他就会更多的去追求,能不能展现自己的自我的价值。

4、侵犯

侵犯他人的影响因素:

一是目标的受阻程度,如果他感觉他的目标能实现,侵犯他人的概率会小,如果不能实现,会有情绪,感觉目标不能实现又希望实现,很容易有情绪,容易去攻击;或者他感觉不公平也容易去攻击,去侵犯。我们很多时候特别需要去追求公平,特别希望能公平。

二是侵犯后果。如果侵犯之后惩罚非常严重,就要掂量掂量要不要侵犯,如果侵犯之后没有后果,可能就会继续侵犯。你要想让别人对你怎么样,你需要对别人怎么样,因为他会相互学习。尤其孩子他会模仿我们好多东西,身教非常重要。教育的极致是行为影响。

三是情绪状态。如果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好,也容易侵犯他人。

四是自控力。如果一个人自控力不太好,或处于醉酒状态,也容易出现侵犯行为。有的人平时挺好,喝酒就会出现侵犯行为。

五是道德水平有关,道德水平低的时候容易侵犯。

【总结】目标不能设定的太高,不能让他感觉到很困难,要尽量的公平,要跟他探讨侵犯之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在他情绪状态很糟糕的时候,给他更多的理解,而不是这个时候去讲道理,再去激怒他,不去跟他说你敢怎么样试试,自控力太差的人,不要跟他冲突,还有道德水平低的人也容易侵犯。

(五)情绪

社会情绪包括好多方面:内疚、自责、妒嫉等等

嫉妒: 我们很容易有嫉妒之心。并且容易嫉妒那些人?嫉妒身边的人。人性的特点就在于不希望身边的人活好。完全能希望你活的好的可能只有父母,甚至兄弟姐妹也不愿意让你活得比他更好,他会嫉妒。朋友之间也容易有嫉妒之心。所以老祖宗很智慧地说:“财不外露”,不要在别人面前当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啊,不要显示你很牛你很厉害,因为我们在展现我们很厉害的时候,对方对我们就会有很大的情绪就出来了。凭啥呀,凭啥你行,我不行啊。道德经里提到“和其光,同其尘”。

(六)态度

态度形成的规律:

三步:依从,认同,内化

依从是愿意去接触,这是前提,不愿意接触就不可能产生依从,接触不排斥,他就开始卷入啦,依从就是一种卷入。当他对这件事情可能卷入了,逐渐深入,就开始产生了认同,越了解越认同,了解多了就会更加的认同,认同多了,慢慢时间长了,带来内化。

态度的转变:

有四个构成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

要想转变一个人的态度,需要另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传递特定的信息他才会去转变,要想转变这个人的态度就需要另外的一个人来,有另外一个人发一些特定的信息过来,还得有情境才行。

情境:在特定的环境下,传递者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传递者:受传递者影响,传递者的可信度。

沟通信息:以什么方式去沟通,这都是有讲究的,有的时候你不好说出来的时候,你以电话,文字、微信可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沟通。

接受者:有的人容易沟通,有的人不容易沟通,有的人可能处于逆反期,有的人可能人格非常完善,不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等等。这就是接受者这一块。

二、他人

1、沟通:

信息源:就是传递者,跟刚才态度转变很像,信息接受人就是接受者,背景就是情境,然后沟通的过程中,不是跟他说过去就结束了,而是要有反馈。所以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要澄清,需要具体化,需要了解具体的情况,说完之后问问来访者你怎么想?你听到了什么呀?你的感受是什么呀?为啥要这样? 沟通的原理就是必须要来回反馈,才能真正的沟通。两个人在沟通的时候不是两个人在沟通,而是六个人在沟通。因为两个人在沟通时,一个是真实的你,一个是你认为的你,一个是他认为的你,一个是真实的他,一个是你认为的他,一个是他认为的他。

2、人际:良好人际的原则,什么时候人际关系比较好?相互的,如果单方面的付出的话,关系不可能持久,都是相互的,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因为人都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就是相互性原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关系就会更长久。相互很重要,还有交换,你对我有帮助,我对你有帮助,那么关系也会更长久,所以有的关系走着走着可能就没了,因为有的关系是单方面的付出,慢慢地这个关系就没了。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不错的。所以就不喜欢别人来否定自己,所以都喜欢认可我们的、欣赏我们的人。

平等原则:我们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平等的话才有更多的交流,关系才比较好。亲子关系不好往往是因为不平等。

人际的几种程度:亲和、喜欢和爱。亲和起源于依恋。亲和是最低层次的人际,喜欢是再高一层次的,爱是最高层次的。从亲和到喜欢然后到爱,感觉这个人不错,就有了亲和,有了亲和慢慢接触多了就有了喜欢,喜欢到一定程度就有了爱。

喜欢和爱是什么区别?

爱往往是会有更多的依恋、利他、亲密、离他不行,不在一块特别想,利他,给对方更多的奉献,爱情以性为基础。

喜欢受哪些影响:

1、熟悉与邻近,孩子的朋友都是附近的人,比如儿子在幼儿园,换个幼儿园就有一批朋友,之前的朋友就没有来往了。为啥,不邻近了呀,跟谁熟悉,跟谁就是好朋友。

2、相似,我们都喜欢跟我们相似的人,我们也喜欢跟我们互补的人。爱情的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3、外貌好的,喜欢长得好看的人。男人喜欢美女,女人也喜欢美女。所谓的一见钟情,都是钟情于外貌。4、有才能。5、最喜欢有才能又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感觉跟我们离得近。如果太有才了,完美无暇,感觉离我们太远啦。

人格,真诚在人际关系中排第一。最让人讨厌的是虚伪,别把别人当傻子,你把别人当傻子,你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傻瓜。

3、婚恋家庭

家庭的核心是夫妻,我们好多人都搞错了,把孩子当成核心。把两口子的感情经营好,孩子在家庭中会更稳定。温暖、稳定的环境才会让人更好的成长,让孩子更好的生长。夫妻关系才是核心,真正爱孩子就好好爱另外一伴。我爱你,所以才好好的爱孩子呀,不是,你要真正的爱孩子,更要好好的爱他,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要不家里整天动荡不安,怎么会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第五课 社会心理学(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