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教练工具箱】之新手教练避坑小指南I

前几天参与一场案例讨论,听到中途心里一阵阵发紧,好惊险的一个工作坊啊!

然而,无论伙伴们以及辅导老师如何提示,案主似乎都没有接收到这个信息。起初我有些担心,后来想想这也正常。

这份危险,或者说风险,是有过经历之后,方能感受到的。这就好像你摔过一跤,千叮咛万嘱咐后来者,一定要小心这个坑啊。可是对方并没有这份经历,不会因同样经验而升起同款警惕。或者说,经验层面的体验,是很难直接写进意识的。

即使如此,也还是想写这么一篇文章,回顾作为新手教练曾经踩过的坑,是给自己的一个提醒,也给摔过跤的同伴。

坑1:动机不“纯”

教练圈里流行一句话,“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你就会把一切都视为钉子。”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自有缘由,亦有它的积极意义。买了一把新锤子,总想找个钉子敲打敲打;学了一种新技术,就想找个地方比划。如此,有利于开展实践,对钉子也是切实的福利。

然而,要克制,要知止。

早期的尝试,可以在安全范围内,告知客户并得到获许,适当地请客户陪练。这好像是医学生的实习,有选择,有边界,有预期管理。

在这个阶段,是为了深化自己的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真正的中心,是以客户为中心,以真需求为中心。否则,对客户不公平,对自己同样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比方说,客户根本没有需求,自己人为地制造需求;客户其实更需要咨询,却强行将团队教练植入。看上去得到一次实践机会,或是得到了一份收益,然而客户不会真正满意,此后也不会有继续合作。

更为糟糕的,是假戏无法真演。现场出现的“翻车”,或是因此带来的“灾难”,会打击团队教练的自信心,成为心里难以抚平的伤痕。

所以,在“兜售”团队教练之前,先问问自己:这场团队教练,是谁的需求?客户方还是我自己?它是否真的必要?

坑2:需求不明

刚开始做引导时,总会被问一个问题,“3O是什么?”也总会被这个问题问倒,然后发现自己其实没有想清楚。

所谓3O,是指:Object目标,Output产出,Outcome成果。一场引导工作坊是否成功,首先要看3O是否清晰合理。而3O的不清晰,通常是因为需求不清晰。

如果需求不清晰,工作坊成效难以保障。就好像去医院看病,明明是肺炎却被诊断为上感,这样的治疗怎能有效呢?

而无论是在引导中,一对一教练中,还是团队教练中,需求不清晰都是普遍的存在。很多时候,根本没有搞清楚需求,就匆忙得出了结论,草率给了方案,稀里糊涂做了交付。这样的工作坊,效果如何保证呢?

有经验的教练们常说,只要合约拿对了,教练就成功了一半。如此,需求清晰永远第一位。

作为团队教练,在需求调研阶段,要问问自己:客户是否有需求?需求是否清晰?我在为谁服务?是否综合、平衡了关键利益者需求?它是否正向、共赢、可持续?这是否符合我的核心价值观?

坑3:过度“医疗”

你看,需求调研如此重要,值得花足够的功夫。于是,新手教练们就开始“折磨”客户了。

访谈,一对一不够,要对整个团队;一次不够,得要好几次;问卷,一种不够,要好几种;测评,要前测后测还要中测......如此几番折磨,客户失去了耐心,更升起了恐惧之心,这样的折腾,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这就好像你去医院,血液检查做过了,影像检查做过了,基因检测也做过了,钱也花了,罪也受了,时间也搭了,然后大夫告诉你——上呼吸道感染。可以不用药,多喝水多休息,一个礼拜就能好。

请问,你是什么心情?

功夫是要花的。不过,更多的时候,功夫在诗外。上场之前,要有足够的储备,也要有足够的信心,更要有相当的勇气,能够删繁就简,言简意赅得出结论。尽量精准,不求完美。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客户的问题,也不指望这一次就解决。锁定一个需求,选择一个入口,解决一个小问题,就是一个好的交付。

坑4:“滥”用工具

这个坑,接着前面的过度医疗,其实就是滥用药物。

初学团队教练,了解到很多的工具、技术和方法,总想找个地方比划。出于这种心态,以及对工具底层逻辑不理解,很容易堆砌以及滥用工具。

比如,在一个团队融合工作坊里,用了“封面故事”,又用“高峰低谷”,还用“成就事件”,再用“生命意图”......同质化的叙事方式,起初还令客户觉得新奇,后来简直让人厌倦。兴趣也没了,能量也低了,人心也散了。

如此,无法达到预期的作用。

每一种工具,都有它的底层逻辑,亦有它的适用范围。在选择工具时,问一问自己:为何选择这些工具?与主题以及团队的匹配如何?工具之间的匹配、衔接如何?与教练自己的匹配如何?希望实现什么?有什么样的产出?

坑5:意图不清

前面我们说过了,一场引导工作坊,要有清晰的产出。产出包括几个方面,理性层面,感性层面;可见的,不可见的。

除了整场工作坊的大产出,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小产出。比方说,一场目标达成工作坊,大产出是部门目标与行动计划,其中一个流程是“挑战共识”,它的小产出就是一个“挑战清单”。

小产出为大产出服务,每一个阶段的小产出,又要有清晰的逻辑关联,上一个阶段带动下一个阶段,最终连点成线或是逐步推进,促成整场工作坊的产出顺滑达成。

清晰的产出,需要顺畅的流程;有效的流程,需要清晰的意图。

而清晰的意图,来自团队教练的初心:为何要做这场工作坊?它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何是我?我相信的是什么?要与大家共同实现什么?

坑6:流程不畅

现在,要说到最关键的流程设计了,这是团队教练的“骨骼”。

一个团队教练工作坊,是由若干流程、工具与形式组成的。如果说,工作坊是一座房子,盖房子的过程就是流程设计。是先打地基还是先搭框架,先装门窗还是先铺地板,每个建造师都有不同的做法。

要交付一个清晰、聚焦、高效的工作坊,团队教练要花足够的时间,进行流程的设计与打磨。团队教练要清晰: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希望达成什么目的?带来什么产出?与主题的关系是什么?产出如何衡量?

同时,要注意流程的顺序与衔接,发散与收敛的平衡,理性与感性的交互,VAKOG的调动与平衡。过程中,还要关注能量的变化。

不同的工具,引发的能量不同。比如“巅峰时刻”,会带来高能量;而“挑战共识”,可能让团队产生畏难心理,会降低能量。在设置流程时,要注意能量的起伏交互,通过工具引发情绪,用能量变化带动有效产出。

坑7:水土不服

一场好的工作坊,会带来清晰的产出、积极的能量以及高度的承诺。然而,当工作坊结束之后,热情却没有继续,甚至比之前更低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场工作坊的效用是有限的,团队教练要关注组织的特性与惯性。就好像,一个重污染地区的客户希望采购一辆汽车,团队教练就不能建议购买敞篷跑车。车买了,怎么开?流动吸尘器?

如果组织文化是相对封闭的、且没有改变的可能,团队教练就要谨慎使用过度开放的工具。团队从工作坊回到组织中,就像一个新培育物种的移植,要考虑植物和土壤环境的匹配。这关系到团队成员的安全性,也关系到团队教练的有效性、口碑与复购率。

此外,要注意整体与系统的关系。如果团队教练是承上启下的,是多种干预方式中的一环,那它要起到什么独特的作用?如何对其他干预形式进行整合与深化?

现在,用《高绩效团队教练》这本书,来结束这篇短文吧。在这本教科书级的书中,作者彼得·霍金斯指出:

作为一名团队教练,如果我想要创造可持续的价值,那我就必须清楚团队教练的工作为谁服务,为什么服务,至少我需要确保我的教练是服务于团队成员、团队整体、团队所在的组织以及组织所服务的更广泛的系统。

持续为个人和团队客户以及他们的组织服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取得成效,所有教练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并扩展自己的教练能力,这就需要发展从当下呈现的问题中抽离出来,并在更广泛的系统中看到重复模式的能力。

与你共勉。我们向光而行。

今天是我开启教练生涯的第1128天,或将是我成为MCC之前的第2525天。晓惠教练,2022年2月1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团队教练工具箱】之新手教练避坑小指南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