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偏见

这里说的词语主要指沟通中的常用语,我们用这些常用语作为基本单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首先要在词语上达成共识才能沟通。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是否存有偏见呢?如果存在偏见哪么沟通中的困难就可以预见。

偏见在这里的使用仅限于: 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态度。

每一个词语,本来只是来抽象概括一些意义。可是一些词语的文化印记通过电影和生活刻画在我们脑袋中,我们对一些词语的情绪反应。已经被社会训练好了。

比如忠诚,爱,善良

比如黑暗,背叛,自私

看到这些字,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喜欢和讨厌的感觉,罗伯特西尼迪奥在《影响力》一书中说到,这种模式化的自动行为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最为迅速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捷径。通样这种捷径会被人自觉不自觉的利用:

在认知上叫偏见

在生物学叫拟态

在生活中叫欺骗

接下来看看具体的情况

1以爱的名义绑架

爱只是一个字,可是确实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对爱的解析为我所认同

爱不是什么

1爱不是坠入情网,隐含性关系的主观欲望。激情之中的美好感觉可能会成为一个诱因,引发我们去追求爱,但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

2爱不是依赖,没有别人无法生存意味着只是寄生者。过分依赖的人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别人的成长。

3爱不是感觉,声称有爱,行为却没有。

爱是什么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关注对方,是具体的行动,冒着失去的风险,把对方看成独立,自由的人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对比一下一些父母的爱

以我是为你好为名,替你做出专业,大学,工作,伴侣的选择,把你留在身边等等

你的某某做法让我没有面子等

养你有什么用等

儒家思想下的父母以为自己是权威,可以主宰子女的一切,功利主义下的养儿防老

这些都叫做爱?

2恶的词语包装

路西法效应写到,纳粹党员在进行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集中营实验中开发了一套新语言

用一些听起来无害的字眼来包装人性的恶,如最终解决方案,特殊待遇,特殊行动,迁移,撤出,等等这些词背过代表的是,种族灭绝,屠杀,虐待,买卖等。

只不过通过去人性化,去个性化来给道德机制松绑,从而让内心的邪恶发挥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词语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