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深深浅浅之间


读书,深深浅浅之间

文/二月兰

20210809  星期一  热

肖培东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之一。他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读过他的书不止一本,这次翻开的是他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培东老师执教《瓦尔登湖》的节选《神的一滴》。这个镜头美丽神奇,让人领略到他“教科书”式的教育魔力。

“来,如果你用文中直接描写湖光山色的句子来给瓦尔登湖配上几句宣传语。你会选用哪几句?”

——孩子充满感情地朗诵了句子,却因答非所问被老师否定了。

“读得慢,但不能读得破碎。一个词一个词连起来,孩子,别急。”

——老师很认真地指出他的不足,也很真诚地鼓励他,可他难以承受现场的些许笑声。

“你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喜欢‘眉毛’和‘睫毛’呢?”

——培东老师想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本探究上,可这个男孩却用“不知道,没有理由,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来答复。

“如果用‘我’在瓦尔登湖的感受作为宣传语,你又会怎么说?你吧,对,这位同学第一次回答的其实就是现在我们要说的,来,你给大家说说。”

——培东老师没有放弃,仍然得体地夸赞他,他的眼睛由暗淡转为光亮,大胆准确地发言了。

老师如何体察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会思考与表达?培东老师给我们作了最好的示范。他教的是《神的一滴》,感受到的是他神一般的点拨技艺与教学魅力。

读这个片段,深切地感受到教学是一种成全。培东老师教语文,更教人。教人向学,更教人向阳。

成全的背后是什么?是他温润的言辞、平和的心态、理性的引领与独特的修养,是他努力培养学生实实在在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种子”的心,是他带着学生进行基于文本解读的语言训练,更是思维训练;是他植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念。

成全是教学的即时点拨:

如果重新再写,你觉得哪些是我们好久不见的?

成全是带着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智慧:

我们还可以把视角打开,不一定就得写“我”好久不见。天上的一只乌,好久不见什么?地上的一只妈蚁,好久不见什么?

于是,学生的写作酵母被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被点亮。你听,“乌儿好久不见天空”“虫儿好久不见月亮”。你看,“鱼儿好久不见清溪流”,甚至“大树好久不见自己的叶子”。你想,“猫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的笑容”“蚂蚁好久不见芬芳的土地”。最感动的是写给我们语文老师的温馨提示,“黑板好久不见文字”。每一个学生的灵感绽放,都是在师生相融的教学氛围中自然生成的。

“把作文题变一变,‘又见什么’,你会写什呢?”

在不经意之中,学生已被培东带着历经几个回合的写作训练,在浅浅中向纵深处漫溯。

教学循序渐进,思维不断沉潜,学习的效果显而易见。这是浅浅地教语文吗?培东老师的教学实例告诉我们,导入不必追求标新立异,教学不必刻意追求深刻,但老师的解读必须有高度,浅处入手,慢慢引领,逐渐深入,一样可以四两拨千斤,于无声处闻惊雷,于无形处化绵骨柔。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深深浅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