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过挫折吗?
前几天,我一个好朋友发消息说,她在学笛子的路上仿佛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瓶颈期。
我好奇地问:“是什么不可逾越的瓶颈呢?”
她说:“一个练习曲,我吹了一半被难哭了。缓了会,吹一半又被气哭了。就是感觉再练一年也不会有突破的难度。”
隔着屏幕,我被她认真学习,可可爱爱的样子逗乐了。
她接着说:“有两个技巧,我分着练习了半年,没有进步。其中一个是笛子这种乐器本身设计造成的缺陷,非常反人类。这个曲子把两个技巧合起来了,我直接崩溃了。回想我在南锣鼓巷遇到的现场演奏的老人,他也是学这个技巧时,无法突破,才放弃了笛子,转学其他乐器。我估计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分水岭。”
你看,朋友被气哭了,也不影响她保持清醒思考。
我不会吹笛子,但是朋友描述“感觉再练习一年也不会有突破了”这句话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终身成长》中提到的思维模式,这是典型的“固定式思维模式”啊。
于是,我的思绪翻转,想到了书中更多的内容……
《终身成长》这本书中,围绕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展开讲述,通过对科学、艺术、体育、商业领域内的杰出人士以及那些本可以成功却错失良机的人进行分析,让我对两种思维模式印象深刻,书中还给出了从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的方法。
《终身成长》在美国亚马逊心理畅销书榜单上长达10年之久,累计印量180万册,比尔• 盖茨也撰文推荐过,在中国已经加印十余次。
它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美国人,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对“成长型思维”的突破性研究,让她获得了全球最高教育单项奖“一丹奖”。
我个人很喜欢《终身成长》这本书,这本书中对“努力”的重新定义,对思维模式的全维度分析和转换思维的方法,以及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是两种思维模式同时存在的理性客观态度,让我有很多共鸣,也让我在日常生活有了观察自己和别人思维模式的全新视角,备上一本,放在身边,常翻常新。今天跟大家分享三点。
重新定义努力
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是具有竞争性的,输赢泾渭分明,结果也是清晰可见的,当然,能力和运气是综合在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熟悉的篮球明星,乔丹被称为历史上最值钱的体育偶像之一,他无疑是成功的,但他的篮球之路走的并不平坦,高中时,被校队淘汰了,他虽然郁闷,但是坚持训练,早上6点出发,在上课前抽空练习。
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时,乔丹在防守、控球能力和投篮上投入了更多的训练量,因为,这些是他的弱项。
乔丹在回归公牛队后的第一年,他们队在季后赛遭淘汰,他没有气馁,还是持续练习,接下来公牛队连续3年取得MBA总冠军。
艾德瑞克·泰格·伍兹也懂得如何走向成功和维持成功的过程,和乔丹一样,他懂得让自己充满动力,练习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他从12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必须刻苦练习,并制定自己的长期计划。
为什么乔丹和伍兹能让自己的职业价值随着时间增值,而不是贬值呢?我们常常赋予英雄们非凡的能力,比如,认为乔丹生来就会运球,伍兹是为高尔夫球而生的,因此他们无需努力,只有那些不够聪明的人才需要努力,这种想法也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可以看出,乔丹和伍兹都是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对他们而言,天才也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成功,他们欣赏天赋,但更崇尚努力,无论自己的能力有多强,他们都会进行上百次的训练,为下一次比赛做准备。
多数人的努力,根本达不到拼天赋的程度。不为成长设限,努力提高自己是每个人必须要做的事,天才也不例外。在《终身成长》中,作者还通过6个维度的比较,让我对两种思维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及面对“成功或失败”时不同思维模式的人所采取的不同行动策略。
多维度比较两种思维模式的核心差异
我们在学生时代,平时的考试考砸后,你一定会看到两种态度,一种是,啊,幸亏不是中考或者高考,这次失败,是提前暴露了我的问题,我要好好好看问题出在哪儿,这会帮助我提升自己,加强练习,等到真正的考试时,我就不会再犯类似错误了。
另一种态度是,我怎么考的这么差,好丢人啊,别人会怎么看我?这不是暴露了我很笨?我真的好担心最后中考或高考时一样也会失败,算了吧,这么多错题,时间又这么紧,就算我努力,成绩也不一定能改变或是提高……到时就更显得我笨。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区别。前者认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后者认为智力是不变的,为了让自己看上去“聪明”,不愿努力,维持现状。
除此之外,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对以下几个方面也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天赋、能力和努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天赋是天生的,如果你有能力就是有能力,没有能力就是没有能力,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或者会带来更坏的结果;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相反,认为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熟能生巧。
遇到挑战或挫折: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要避免挑战,自我保护或者就此放弃;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迎接挑战,坚持不懈。
面对外界评价:固定型思维的人容易把赞美当前进的动力,无法保持客观的自省,一旦形成把别人的称赞当真的惯性时,再遇到批评的声音,又会变得非常脆弱,怀疑自身价值,跌入情绪低谷,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检查问题,而是找借口;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能从负面的批评中提取正面的信息,冷静分析和观察,发现自己的思维盲区,不断学习和完善。
面对他人的成功: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感到他人的成功对自己造成了威胁,别人失败才能凸显自己的好;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能从他人的成功中学到经验,新知和灵感。
以上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如果事情失控,他们往往选择固步自封式的自我限制。当某件事情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聪明且富有天赋的时候,他们就丧失了兴趣,选择放弃。相反的是,成长型思维者在事情非常难的时候,还是努力去尝试,当他们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兴奋,在他们看来,聪明不是当下的完美,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看完这本书时,我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很多人的身上同时存在两种思维模式。有的时候,他们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时会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但如果是在亲密关系中遇到问题,他们又切回到了固定思维模式中,比如,最常见的,很多情侣在恋爱的时候,非常甜美,一旦结了婚,像是松了口气,就以为不需要费力再做任何事;或者,对伴侣有抱怨但也不愿意再进一步沟通,只是在心里想当然的认为,TA就是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改变;再或者,他们有一种信念认为,夫妻间应该心有灵犀,不需要努力地沟通,经营彼此的关系。
因此,很多亲密关系停滞不前,无法成长。到最后导致感情无法修复,甚至婚姻出现无法挽救的局面。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切换也会重复出现在人生其他的领域和情景中,两种思维模式总是交替进行,在应对不同事情时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模式。
在《终身成长》里,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事情好转后,人们通常不会再继续保持成长型思维模式,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但是改变不会自己持续。如同减肥成功之后如果不注意保持,会反弹一样。如何持续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用全新的方式看待问题呢?她明确提出了4点建议:
首先,接受。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维模式,这是事实,但是,接受并不代表不用改变固定型思维模式。
其次,观察。我们要弄清楚是什么引发了固定思维模式,是失败?是批评?是任务截止时间?还是他人的反对?你不要去评价它,只是保持观察。
再次,命名。用人格化的方式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取个名字,如同“另一个自己”,因为它也是你的一部分。然后去了解固定思维模式人格被激发后,它是如何让我们思考、感受和采取行动的?这又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最后,教育。经过前3步,一旦固定型思维模式出现了,你可以邀请它一起参与成长的旅程。比如,想象一下,当它阻止你时说:“你最好不要迈出第一步,你会失败,别白费力气。”你也可以跟它说:“是的,这可能会失败,但我可以试试看。”
同时卡罗尔•德韦克还重点强调,为了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你还要建立成长型目标。你可以用以下的问题来帮助自己反思,达到目标。
对我来说,今天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这个成长计划?
如果你遇到不可避免的阻碍与挫折时,你需要制定一个新计划,你可以再问自己一遍:
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我新的成长计划?
当你获得成功后,你还需要问自己:要保持不断成长,我还要做些什么?
当我在脑海中回想起以上这些书中的内容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小时……我拉回自己的思绪,回到我在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位朋友身上。
我问她:“那你打算放弃吗?像你在南锣鼓巷遇到的那个学笛子的老人一样。”
她回答说:“先不放弃,我充的钱还够9节课呢。解决目前的困难,只能多练习了,暴力突破。”
嘿,优秀。我心里想。
紧接着她又说:“距离21点还有20分钟,我去洗个脸,换件好看的衣服,接着练习了。”
那一刹那,我真的很有感触,人果然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物。
在奇葩说上,罗振宇曾说过一个金句:“在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他继而解释道,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总是不太一样,它们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你陷在里面,那个感觉就是挫折;你能把这道沟填上,爬出来,把新遇到的问题包容进自己的世界,重建了自我,这就是成长。成长没有好坏,它只是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广大。
而《终身成长》是教你如何从深沟里爬出来、如何成长的书。用比尔• 盖茨的话说,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的差异也许才是人生的分水岭。
《终身成长》整本书旨在剖析两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无论是在日常工作、商业管理、运动竞技、亲密关系,人际交往,亲子养育中,甚至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帮我们在面对失败时拥有复原力,面对挫折时增强承受力。学会从固定型思维模式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转换,是我们终身受益的技能,因为,成功往往是一时的,而成长是一辈子的,况且没有成长,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