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秩序的成本——观《小丑》有感

这是一部值得好好反思的电影。不仅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更在于其反社会的主题不能不让人深入思考贫穷、疾病、无秩序这些负面因素给人造成的压力可能导致的反弹是多么可怕。

不去考虑心理咨询师与最后对Arthur进行审问的人是一个人这种类型的隐喻,而仅仅将其考虑成简单的压迫与报复情节,这部电影已经非常好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如果社会待其不公,则其亦可以报复社会,而不论在个体上是否等同。《小丑》不是第一部试图解释这一心理渐进过程的电影(如《天注定》对于这个问题的揭示我觉得更为彻底),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部。但是,让小丑这一专职惹人快乐的角色,以“快乐”为其小名,并且还患有情不自禁狂笑疾病的人来承担这一角色,使得情节更加极端且富有冲击力。

假设接受电影的背景预设:社会秩序一团糟,贫富分化且对立严重,底层人的生活与健康没有保障,人与人之间互相嘲讽与攻击。在这样一种预设下,一个处于底层且身患疾病的人,他会对社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背景给Arthur的行为以合理化的解释,使得人们能够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他的报复性心理。让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影评都对其行为表示谴责。但这样依然没有解决问题。如何处理才能够避免电影情节中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联想到HK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此类事情的发生似乎都在不断验证着这样一个逻辑:当某个社区(可以是一个国家,城市,或者小区)的大部分人对于某件事情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紧绷的矛盾随时可能会因为某一具体时间而塌方式爆发。套用时髦的词来说,可以将这个现象命名为“小丑陷阱”。

在Arthur的生命轨迹中,其被路边的野孩子抢走吃饭的行头并被揍了一顿,被老板各种盘剥,被路人嫌弃,被心理咨询师应付,在地铁上被人误解并狂殴。对于这样的人生际遇,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深深的不公。其在地铁上开第一枪的时候,我们感到解气,并认为死者罪有应得;开第二枪的时候,我们开始感到一丝不安;当他追出地铁将第三个人射杀进而补枪时,我们看到一个恶魔的灵魂出窍。

在这次谋杀后,接下来便是他的母亲,邻居,前同事,Murphy,以及因其引起的暴乱中被杀害的其他诸多路人。虽然这一切的发生都不再意外,但每一次都让人感到震撼。不论这样的谋杀行为隐喻着什么,但其残忍程度,以及Arthur对这个过程和结果的享受,足以使人不寒而栗。更可怕的是,“小丑陷阱”因为他而打开,针对政府官员与富人的仇杀开始上演,无政府状态进一步加剧,人类社会回到原始状态。

这是一种新的秩序。人们的愤怒发泄后,出于安全感的追求会驱使人试图重新找回规则,以及维护规则的机构。不论我们管这个机构叫什么,也不论它最初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它就是政府。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新秩序中,谁会是它的领导者呢?如果是Arthur,人们真的能够重新找回安全感吗?

让我们把时钟往回拨,以各种方式去想办法防止无政府状态的到来,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能做点什么:

1、阻止城市垃圾工人罢工——立法禁止罢工并以警力维护法律权威,或者增加公共卫生支出以提高工人工资;

2、惩罚抢夺Arthur道具的小孩——需要布置警力以及街头探头,从而需要政府增加公共安全方面的支出;

3、维持免费的心理咨询——需要保持公共卫生支出;

4、改善穷人的居住条件——需要增加公共建设支出;

5、维护地铁秩序——需要升级地铁系统,或者增加地铁秩序维护人员,同样需要增加公共安全支出;

6、枪支管理——这涉及到宪法问题,并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凶手还可以使用刀具实现相同的目的(如杀害其前同事即是使用刀具);

7、对公共场所(如地铁、Murphy Show现场)进行安检——可能涉及公法问题,同时需要增加公共支出。

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案。但不论是何种方案,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堵还是疏,都涉及到增加公共支出。但是在连垃圾费都不够的情况下,增加支出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事情的解决似乎就回到了Danny Crane的那句名言:我们必须保证穷人的基本生活,否则他们会来抢我们的。因此,富人们愿意并且有足够的远见来承担这个成本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秩序的成本——观《小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