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高可用技术 一:持久化

文章目录

  • 1. Redis高可用技术概述
    • 1.1 简介
    • 1.2 Redis高可用策略类别
      • 1.2.1 持久化
      • 1.2.2 主从复制
      • 1.2.3 哨兵模式
      • 1.2.4 Cluster集群
  • 2. 持久化
    • 2.1 持久化的主要作用
    • 2.2 持久化类别
      • 2.2.1 RDB 持久化
      • 2.2.2 AOF 持久化
    • 2.3 RDB 持久化
      • 2.3.1 简介
      • 2.3.2 触发条件
        • 2.3.2.1 手动触发
        • 2.3.2.2 自动触发
        • 2.3.2.3 其他自动触发机制
      • 2.3.2 RDB执行流程
    • 2.4 AOF持久化
      • 2.4.1 简介
      • 2.4.2 开启AOF
      • 2.4.3 执行流程
        • 2.4.3.1 命令追加 (append)
        • 2.4.3.2 文件写入(write)和文件同步(sync)
        • 2.4.3.3 文件重写(rewrite)
    • 2.5 RDB和AOF的优缺点

1. Redis高可用技术概述

1.1 简介

在web服务器中,高可用是指服务器可以正常访问的时间,衡量的标准是在多长时间内可以提供正常服务(99.9%、99.99%、99.999%等等)。
但是在Redis语境中,高可用的含义似乎要宽泛一些,除了保证提供正常服务(如主从分离、快速容灾技术),还需要考虑数据容量的扩展、数据安全不会丢失等。

1.2 Redis高可用策略类别

1.2.1 持久化

持久化是最简单的高可用方法(有时甚至不被归为高可用的手段),主要作用是数据备份,即将数据存储在硬盘,保证数据不会因进程退出而丢失。

1.2.2 主从复制

  • 主从复制是高可用Redis的基础,哨兵和集群都是在主从复制基础上实现高可用的。
  • 主从复制主要实现了数据的多机备份,以及对于读操作的负载均衡简单的故障恢复

缺陷:

  1. 故障恢复无法自动化;
  2. 写操作无法负载均衡;
  3. 存储能力受到单机的限制。

1.2.3 哨兵模式

在主从复制的基础上,哨兵实现了自动化的故障恢复。

缺陷:

  1. 写操作无法负载均衡;
  2. 存储能力受到单机的限制。

1.2.4 Cluster集群

通过集群,Redis解决了写操作无法负载均衡,以及存储能力受到单机限制的问题,实现了较为完善的高可用方案。

2. 持久化

2.1 持久化的主要作用

Redis是内存数据库,数据都是存储在内存中,为了避免服务器断电等原因导致Redis进程异常退出后数据的永久丢失,需要定期将Redis中的数据以某种形式(数据或命令)从内存保存到硬盘

当下次Redis重启时,利用持久化文件实现数据恢复

除此之外,为了进行灾难备份,可以将持久化文件拷贝到一个远程位置。

2.2 持久化类别

2.2.1 RDB 持久化

原理:将 Reids在内存中的数据库记录定时保存到磁盘上

2.2.2 AOF 持久化

原理:将 Reids 的操作日志以追加的方式写入文件,类似于MySQL的binlog。

注:由于AOF持久化的实时性更好,即当进程意外退出时丢失的数据更少,因此AOF是目前主流的持久化方式,不过RDB持久化仍然有其用武之地。

2.3 RDB 持久化

2.3.1 简介

RDB持久化是指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当前进程中的数据生成快照保存到硬盘(因此也称作快照持久化),用二进制压缩存储,保存的文件后缀是rdb;
当Redis重新启动时,可以读取快照文件恢复数据

2.3.2 触发条件

RDB持久化的触发分为手动触发自动触发两种。

2.3.2.1 手动触发
  • save命令和bgsave命令都可以生成RDB文件

  • save命令会阻塞Redis服务器进程,直到RDB文件创建完毕为止,在Redis服务器阻塞期间,服务器不能处理任何命令请求。

  • bgsave命令会创建一个子进程,由子进程来负责创建RDB文件,父进程 (即Redis主进程) 则继续处理请求。

注:bgsave命令执行过程中,只有fork 子进程时会阻塞服务器,而对于save命令,整个过程都会阻塞服务器,因此save已基本被废弃,线上环境要杜绝save的使用!!!

2.3.2.2 自动触发

在自动触发RDB持久化时,Redis也会选择bgsave而不是save来进行持久化。

自动触发最常见的情况是在配置文件中通过save m n,指定当m秒内发生n次变化时,会触发bgsave进行快照。

m代表秒
n代表变化的次数
vim /usr/local/redis/conf/redis.conf
#编辑redis主配置文件

--433行--RDB默认保存策略
# save 3600 1 300 100 60 10000
#表示以下三个save条件满足任意一个时,都会引起bgsave的调用
save 3600 1 :当时间到3600秒时,如果redis数据发生了至少1次变化,则执行bgsave
save 300 10 :当时间到300秒时,如果redis数据发生了至少10次变化,则执行bgsave
save 60 10000 :当时间到60秒时,如果redis数据发生了至少10000次变化,则执行bgsave

--454行--是否开启RDB文件压缩
rdbcompression yes
--481行--指定RDB文件名
dbfilename dump.rdb
--504行--指定RDB文件和AOF文件所在目录
dir /usr/local/redis/data
2.3.2.3 其他自动触发机制

除了 save m n 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会触发bgsave

在主从复制场景下,如果从节点执行全量复制操作,则主节点会执行bgsave命令,并将rdb文件发送给从节点。

执行shutdown命令时,自动执行rdb持久化。

2.3.2 RDB执行流程

Redis高可用技术 一:持久化_第1张图片

  1. Redis父进程首先判断:当前是否在执行save,或bgsave/bgrewriteaof的子进程,如果在执行则bgsave命令直接返回。 bgsave/bgrewriteaof的子进程不能同时执行,主要是基于性能方面的考虑:两个并发的子进程同时执行大量的磁盘写操作,可能引起严重的性能问题。
  2. 父进程执行fork操作创建子进程,这个过程中父进程是阻塞的,Redis不能执行来自客户端的任何命令
  3. 父进程fork后,bgsave命令返回”Background saving started”信息并不再阻塞父进程,并可以响应其他命令
  4. 子进程创建RDB文件,根据父进程内存快照生成临时快照文件,完成后对原有文件进行原子替换
  5. 子进程发送信号给父进程表示完成,父进程更新统计信息

2.4 AOF持久化

2.4.1 简介

RDB持久化是将进程数据写入文件,而AOF持久化,则是将Redis执行的每次写、删除命令记录到单独的日志文件中,查询操作不会记录; 当Redis重启时再次执行AOF文件中的命令来恢复数据。

与RDB相比,AOF的实时性更好,因此已成为主流的持久化方案。

2.4.2 开启AOF

vim /usr/local/redis/conf/redis.conf
--1380行--修改,开启AOF
appendonly yes
--1407行--指定AOF文件名称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1505行--是否忽略最后一条可能存在问题的指令
aof-load-truncated yes


systemctl restart redis-server.service
#配置完成后需要重新开启服务

2.4.3 执行流程

  • 命令追加(append):将Redis的写命令追加到缓冲区aof_buf;
  • 文件写入(write)和文件同步(sync):根据不同的同步策略将aof_buf中的内容同步到硬盘;
  • 文件重写(rewrite):定期重写AOF文件,达到压缩的目的。
2.4.3.1 命令追加 (append)

Redis先将写命令追加到缓冲区,而不是直接写入文件,主要是为了避免每次有写命令都直接写入硬盘,导致硬盘IO成为Redis负载的瓶颈。
命令追加的格式是Redis命令请求的协议格式,它是一种纯文本格式,具有兼容性好、可读性强、容易处理、操作简单避免二次开销等优点。在AOF文件中,除了用于指定数据库的select命令(如select 0为选中0号数据库)是由Redis添加的,其他都是客户端发送来的写命令。

2.4.3.2 文件写入(write)和文件同步(sync)

Redis提供了多种AOF缓存区的同步文件策略,策略涉及到操作系统的write函数和fsync函数,说明如下:
为了提高文件写入效率,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当用户调用write函数将数据写入文件时,操作系统通常会将数据暂存到一个内存缓冲区里,当缓冲区被填满或超过了指定时限后,才真正将缓冲区的数据写入到硬盘里。这样的操作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安全问题:如果计算机停机,内存缓冲区中的数据会丢失;因此系统同时提供了fsync、fdatasync等同步函数,可以强制操作系统立刻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硬盘里,从而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AOF缓存区的同步文件策略存在三种同步方式,它们分别是:
vim /usr/local/redis/conf/redis.conf
--1439--
●appendfsync always: 命令写入aof_buf后立即调用系统fsync操作同步到AOF文件,fsync完成后线程返回。这种情况下,每次有写命令都要同步到AOF文件,硬盘IO成为性能瓶颈,Redis只能支持大约几百TPS写入,严重降低了Redis的性能;即便是使用固态硬盘(SSD),每秒大约也只能处理几万个命令,而且会大大降低SSD的寿命。

●appendfsync no: 命令写入aof_buf后调用系统write操作,不对AOF文件做fsync同步;同步由操作系统负责,通常同步周期为30秒。这种情况下,文件同步的时间不可控,且缓冲区中堆积的数据会很多,数据安全性无法保证。

●appendfsync everysec: 命令写入aof_buf后调用系统write操作,write完成后线程返回;fsync同步文件操作由专门的线程每秒调用一次。everysec是前述两种策略的折中,是性能和数据安全性的平衡,因此是Redis的默认配置,也是我们推荐的配置。
2.4.3.3 文件重写(rewrite)

随着时间流逝,Redis服务器执行的写命令越来越多,AOF文件也会越来越大;过大的AOF文件不仅会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行,也会导致数据恢复需要的时间过长。

文件重写是指定期重写AOF文件,减小AOF文件的体积。需要注意的是,AOF重写是把Redis进程内的数据转化为写命令,同步到新的AOF文件;不会对旧的AOF文件进行任何读取、写入操作!

注:对于AOF持久化来说,文件重写虽然是强烈推荐的,但并不是必须的;
即使没有文件重写,数据也可以被持久化并在Redis启动的时候导入;
因此在一些现实中,会关闭自动的文件重写,然后通过定时任务在每天的某一时刻定时执行。

文件重写之所以能够压缩AOF文件的原因

  • 过期的数据不再写入文件
  • 无效的命令不再写入文件:如有些数据被重复设值(set mykey v1, set mykey v2)、有些数据被删除了(set myset v1, del myset)等。
  • 多条命令可以合并为一个:如sadd myset v1, sadd myset v2, sadd myset v3可以合并为sadd myset v1 v2 v3。

文件重写的流程
Redis高可用技术 一:持久化_第2张图片
(1)Redis父进程首先判断当前是否存在正在执行bgsave/bgrewriteaof的子进程,如果存在则bgrewriteaof命令直接返回,如果存在 bgsave命令则等bgsave执行完成后再执行。

(2)父进程执行fork操作创建子进程,这个过程中父进程是阻塞的。

(3.1)父进程fork后,bgrewriteaof命令返回”Background append only file rewrite started”信息并不再阻塞父进程, 并可以响应其他命令。Redis的所有写命令依然写入AOF缓冲区,并根据appendfsync策略同步到硬盘,保证原有AOF机制的正确。

(3.2)由于fork操作使用写时复制技术,子进程只能共享fork操作时的内存数据

(4)子进程根据内存快照,按照命令合并规则写入到新的AOF文件。

(5.1)子进程写完新的AOF文件后,向父进程发信号,父进程更新统计信息,具体可以通过info persistence查看。

(5.2)父进程把AOF重写缓冲区的数据写入到新的AOF文件,这样就保证了新AOF文件所保存的数据库状态和服务器当前状态一致。

(5.3)使用新的AOF文件替换老文件,完成AOF重写。

注:
(1)重写由父进程fork子进程进行;
(2)重写期间Redis执行的写命令,需要追加到新的AOF文件中,为此Redis引入了aof_rewrite_buf缓存。

2.5 RDB和AOF的优缺点

RDB持久化
优点:

  1. RDB文件紧凑,体积小,网络传输快,适合全量复制;
  2. 恢复速度比AOF快很多。
  3. 当然,与AOF相比,RDB最重要的优点之一是对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缺点:

  1. RDB文件的致命缺点在于其数据快照的持久化方式决定了必然做不到实时持久化
  2. 此外,RDB文件需要满足特定格式,兼容性差(如老版本的Redis不兼容新版本的RDB文件)。

AOF持久化
优点:

  1. 在于支持秒级持久化、兼容性好,

缺点:

  1. 文件大、恢复速度慢、对性能影响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redis,数据库,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