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杀

1.自杀是一种个体行为吗?

著名作家加缪说,自杀是唯一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自杀是个必须严肃对待的题目:为什么一个人会想不开,甚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在涂尔干之前,学者们都把自杀视为一种个体行为。比如法国精神病学家埃斯基洛(Jean-Étienne Esquirol)就说,自杀是情绪紊乱导致的结果。

苏格拉底教我们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好的学者都会有苏格拉底式的刨根问底的气质,凡事都要问一个:真的是这样吗?涂尔干就对这种解释非常怀疑。

如果自杀是因为个人的精神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地方就应该是精神病医院,不是吗?但涂尔干在研究了相关数据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看,疯子多和自杀率高虽然看起来有相关性,但并没有因果关系。从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和表现来看,也不意味着他们就会选择自杀。

2.社会整合

但是,涂尔干在查询大量统计数据的过程中,确实发现自杀率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差异较大,换言之,自杀率不仅仅是个体行为,可能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比如男性的自杀率比女性高,单身群体的自杀率比已婚人群高,新教教徒的自杀率比天主教徒高,士兵的自杀率比平民更高。那么,影响到不同群体自杀率差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我们不能孤家寡人地生活,我们总是要跟别人一起相处的。涂尔干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所谓的社会整合,也就是一个社会群体内部的紧密联系程度。比如,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相似的信仰和频繁的互动,那么这个群体就有较高的社会整合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社会技能,就像在音乐会开始之前,每个管弦乐队的成员都要把自己的乐器调好音一样。

那么,这跟自杀率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你仔细想想,就能琢磨出里面的门道。如果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整合程度越高,在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感觉到自己与这个社会的紧密联系,因此,即便陷了逆境也更不容易自杀。

涂尔干的这个解释靠谱吗?我们运用这个理论,再回头看看刚刚提到的规律。已婚人群的自杀率之所以比单身人群的低,正是因为已婚人群的社会整合度较高,与这个社会有更多的联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世间的牵挂更多,因此更不容易自杀。

女性的自杀率比男性更低也能用同样的理论解释,女性在亲密关系中,不论家庭还是朋友,都投入更多,因此社会整合度更高,导致较低的自杀率。新教教徒的自杀率较高也是同样的道理:新教更强调世俗化的生活,组织更为松散,也无需每周去教堂做礼拜,相比之下,天主教依然保持了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教徒要定期参加教堂举行的弥撒仪式,因而新教教徒的社会整合度比天主教低,导致了较高的自杀率。英国和德国同是新教国家,英国保留了更多的宗教习俗、更多的社会传统、神职人员的人数也更多,所以英国的自杀率就比德国低。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待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