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说洋话西说海(万老板趣话苏州之三十三)

图片发自App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贵妃独坐沉香榻,高烧红烛候明皇。高力士,启娘娘,今宵万岁幸昭阳。娘娘听说添愁闷,懒洋洋自去卸宫妆。将身靠到龙床上,短叹长吁泪两行。想正宫,有甚花容貌,竟把奴奴撇半旁。衾儿冷,枕儿凉,见一轮明月上宫墙。劝世人切莫把君王伴,伴驾如同伴虎狼,君王原是个薄情郎。倒不如嫁一个风流子,朝欢暮乐度时光,紫薇花相对紫薇郎。”一曲《宫怨》开篇唱罢,万老板打开了话匣子。说道在唐朝开元盛世,戏曲进入鼎盛阶段,唐明皇即是戏曲鼻祖。今朝主要讲讲苏州土话俗语。评弹界有几个圈内用语:

开青龙:是谓书场启用后的第一场演出。

扫脚:说书先生在过年前最后一档演出。

戴帽子:某些本事差一点的先生,与大先生商妥,在正本开唱前说上半个来小时,挣些吃饭钱。

透透绢头包:一般说书先生的收入在一部书说完后,由书场老板将洋钱包裹在绢头里,交给“上手”,“下手”的进项多少,由“上手”打发,数目或多或少,“下手”只能无条件接收,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若“下手”提出要“透透绢头包”,即意味着他自觉书艺过硬了,“上手”若离了自己,书就无法往下说,于是,自己经济收入的多少就不能凭“上手”说了算,至于四六开还是四五对五五开甚至是五五对开,都应在“透开”绢头包后再作定夺。

      下面这几个俗词,以前都曾详尽阐述过,今日老生常谈,倒别有滋味:

闹网:太湖渔民的行话,一网出水,鲤鲫腾欢,焉有不热闹的道理?

豁边:农民的俗话,以铁丝穿住甲鱼的裙边,喜悦的心情驱使着加快步速,早一步到街上菜市场换回铜钱,不料裙边豁裂,到手的财运险些付诸东流。

来三、来四:封建时代科举制度重压下,读书人无奈遭受公人劣吏的考场索贿,或以银子三四两之数计,否则会备受刁难。“来三来四”之说是受贿得利后的慨然允诺,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啊!

临时抱佛脚:古时读书人,乡试过关后要赴京城参加会试。明朝,江南士子集中南京,还算路近;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江南人参加金殿考试,路远了许多。唐朝时,京城会试集中长安,江南地区读书人路远迢迢赶过去,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没个半年一年,是绝对赶不到长安城的。勤奋的书生,一路上还抓紧读书,践行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古训,对于那些纨绔子弟,本来居家时分在爷娘的眼皮子底下,“读书”二字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出了家门,更是视同雾里观花、有影无迹的事了,整天花天酒地,出入酒肆柳巷。途经洛阳地界,必去龙门石窟,将博取功名的希望寄托于神仙大佛,由于大佛身躯高大,只有脚趾部位尚可触摸,于是,今天张三摸,每天王五抱,把个佛脚(趾)揩得溜光锃亮,本当企望大佛神灵保佑、功名高中。可如此“急来抱佛脚”,若真能感化神明,侥幸得中,像这样代代因袭的话,那么,四书五经的结局岂不只是被读书人所冷落,恐怕要尘封土蒙、虫蛀蠹蚀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说洋话西说海(万老板趣话苏州之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