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的第22章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第22章——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里提到一个人物叫桓魋,他是宋国的司马,掌管着兵权。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宋国,宋国当时的国君是宋景公,很想把孔子师徒们留下来为宋国做事。可是桓魋却害怕自己的权势会被取代,所以就以孔子师徒文武兼备,会对宋国的政权构成威胁为由,强烈建议宋景公不要收留孔子,而且不经宋景公同意,就直接带人去杀害孔子,结果孔子师徒不得不离开宋国。在逃离的路上,弟子们劝孔子快点走,可是孔子却泰然自若,就说了上面这段话,意思是:既然上天赋予我这些学问道德,说明天意不让我死;既然天意如此,那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孔子深知他自己的学问道德,都是靠勤奋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并不是靠别人赐予的。

为什么会说是上天所赋呢?因为这些学问道德都是合乎天理的。天理,就是天地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法则,由历代圣贤所体悟,并传承,儒家常常会用“天”来表示它。今天拥有了这些学问道德,也可以说是源自天之所赐,就像从山中取来甘泉,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赐予。至于鬼神并不代表天,孔子说要“敬鬼神而远之”。

为什么同为天覆地载,有些人有,有些人却没有呢?这是因为有些人下了功夫去探究和学习,有些人没下这个功夫。如果完全顺应了天地之间的大法则,也可以说是“与天地合德”,有了这样德行的人就不是普通的有德者,而是有大仁大德的圣者,他自然会得到这个大法则护佑的力量。这其实是一种因果规律,而并非另有一个超自然的主宰在管控人的命运。就像你依法行事,自然得到法律的保护;你照着医学规律来保健,你自然得到那个规律对你健康的保护。以及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规律的体现。反过来,你违背了天理,靠谁都没有用,就像孔子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段故事,反映了孔子对因果规律很深的体证和信仰。《中庸》里引过孔子的一段话,非常能说明这一点。“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简而言之,大德之人,天必佑之。他该得到的财禄名位以及寿命,都必定会得到。这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也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由天地之间的规律来决定。

此孔子自知其德达到的高度,所以才说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此处孔子绝不是故作镇定,或者故意显示自己有德,而是教导弟子,真正有德不怕人害,与其担心受害,不如担心自己无德。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大人以及圣人之言,这三者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指向规律或者真理,这是君子所敬畏的。所以每每战兢惕厉,谨言慎行,唯恐自己德行有亏而受损。小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信,所以敢恣意妄为,遇到麻烦还归咎于别人。

因此,要效学圣贤,从发挥潜能,尽人之性的角度而论,固然应该这样。而从一己之苦乐而论,要想获得快乐人生,又何尝不需要遵礼修德,而获其福祉呢。

愿共勉之!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孔子的学问道德是上天所赋?

因为这些学问道德都是合乎天理的。天理,就是天地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法则,由历代圣贤所体悟,并传承,儒家常常会用“天”来表示它。今天拥有了这些学问道德,也可以说是源自天之所赐,就像从山中取来甘泉,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赐予。至于鬼神并不代表天,孔子说要“敬鬼神而远之”。

2.君子有哪三畏,其内涵是什么?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大人以及圣人之言,这三者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指向规律或者真理,这是君子所敬畏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述而篇》的第2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