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故事】与作协相会

        投稿一事,我一直迷茫。自打《我和母亲的故事》发表以后,我一直在弥漫着迷雾的路子上前行。

        也许,自己的骨子里就带着爱好写作的基因,带着可以驾驭文字的能力。因为,我在渤海文学群已经很久了。因着自己的思乡念乡情绪,每每看到博兴的老乡发出文章,我会毫不犹豫地加上他们。最初,胆战心惊,这种害怕来自,自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后来,鼓足勇气,不再畏惧,因为,自己手下,已经有几篇成文的随笔了。

        我与窦同霆老师的相识因着他在渤海文学群里发的那篇《博兴非遗面面观》。通过朋友圈,他知道我喜欢苏轼。后续的交流中,他发给我几篇关于苏轼的随笔,赞叹的同时,我更希望得到窦老师的指点,便鼓足勇气把那篇《流淌在心间的温暖》发给了他。窦老师是一个热心的人,他把文章读了三四遍,之后留言,转发。

        文章被转发到博兴作协群里,舒中老师看到了。舒老师说:看到年轻人喜欢文学,我很高兴。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复。我说:生活中的随思随感罢了,我知道的,懂得的,太少太少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的笔下可以有浩然大气的文章,我就可以自称爱好文学了吧。

        昨日,看到周老师在作协群里的消息,我很感动。以下是我给他的留言:周老师,您好,看得出来,您对文字是忠贞的,对写作是忠诚的,对平台是忠爱的。尤为佩服您的这种情怀和初心。

      作为刚刚爱上读读写写的年轻人,前几天,刚刚入了作协群,很是激动。舒中老师说,看到年轻人爱文学,我很高兴。

      当时,我想,文学这两个字,用在我身上,实在尴尬。我知道的,懂得的,真得太少太少了。

      我关注乡韵乡情有一段时间了,这个平台的文字,大多面向中老年人,文字中有灵魂,亦有时间的厚重感。可是,正如您说,中老年人走向了更高更大的平台。我认为,这个平台,年轻人无法驾驭,那是否可以考虑兼融呢?

      一点点考虑和想法,不当之处可能稍多,周老师勿怪!

        我们交流了一下,关于投稿,我突然有了些许想法:爱文字,爱写作,爱生活,没有目的。如果非要找一个目的的话,那就是,为自己的文字找一个安放地,一个栖息地,不需要太高端,不需要太奢华,适合它就好。就像,我们的穿衣。这是就平台的选择做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故事】与作协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