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老师伴你读《论语》之《颜渊》(中)

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颜渊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①棘(jí)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尊称为“夫子",故子贡以此称之。

②质:质地,指思想品德。

③文采:指礼节仪式。

④说:谈论。

⑤驷(sì)不及舌: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⑥鞟(kuò):去毛的兽皮。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①盍(hé)彻乎:盍,何不。彻,西周时流行于诸侯国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②孰与:与谁,同谁。

③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惑:迷惑,不分是非。

②主忠信:以忠厚诚实为主。

③徙义:向义靠扰。徙,迁移。

④诚不以富,亦祗(zhǐ)以异:见《诗·小雅·我行其野》。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①齐景公:名杵臼,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①折狱:即断案。狱,案件。

②宿诺: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宿,久。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①听讼:讼,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②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①帅:通“率",率领。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为盗窃事件多发而苦恼,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对他说:“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①草上之风:谓风吹草。上,一作“尚",加也。“上之风"谓上之以风,即加之以风。

②偃:倒下。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老师伴你读《论语》之《颜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