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影响力

今天听樊登讲《樊登讲论语:学而》。

2014年,我曾把《论语》通读了三遍,大约背下了四分之一的内容。2018年,参加教育部名师领航班的经典诵读在线学习活动,每日一句论语,背了100句。可惜,现在大多都记不全了,但对我为人处事及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樊登说:《论语》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熟悉和了解的一本著作。它里边的任何一句话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可能一辈子的启发。

我摘录樊登精选的二十句,再次温习。

第一句,叫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我们说一个人真正学会了一个东西的时候,他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里边的系统二的思考,他系统一就已经做了。核心就来自于大量的练习。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共修。然后“修”的目标是什么呢?最后能够达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样的一个高的境界。

第二句话是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以,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把孔子的回答一对照,你就能够看出来两个人境界的差别了。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什么呢?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然后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的境界肯定是要高过一筹的,他不再为外物所役了。然后“富而好礼”也是一样,一个人富有了以后,你说我要控制着我自己不要骄慢,那说明你心中有一个动力去骄慢。子贡是有一股力量在控制自己在找,这是修炼中,而孔子是没有这股力量。他已经活活泼泼地生活在他的境界当中,不需要痛苦,不需要跟自己较劲。不找,这个状态就对了。这种对的状态就是中庸之道。

第三句是《为政》篇的第一章,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在我们过去读的时候,就觉得你看他的原意是什么?说为政要用德性,用德行来为政怎么做呢?就好像北极星一样,“譬如北辰,居其所”,古人认为北极星在那个地方待着,它是不动的,然后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转。你把你的位子定好了,其他的人就自然各归其位,这个事就运转起来了。

华为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说“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你想想看哪个领导人敢说自己的方向肯定对,我的方向肯定没问题,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要保证方向大致正确,我们总体的方向大概是这个方向,随时可以调整,有错误可以改,但是团队充满活力。

第四句是《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

孔夫子认为,人不能够被物质所限制,我不能成为一个“东西”。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老师,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官僚,孔子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写书的人。他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把前人的转述一下而已。所以对他来讲,你没法定义他,甚至孔子射箭射得很好,礼、乐、射、御、书、数都很好,而且还学《周易》。他能学的东西他都尽量地学,因为“君子不器”。

第五句话叫作“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这王孙贾是谁呢?是卫国的一个大臣。然后孔子有一段时间周游列国,去到了卫国。

他请教孔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孔子一听就明白了。孔子说“不然”,说这话不对。为什么?“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你所做的事获罪于天,你做的事根本就不对,你是违反天命的,你向谁祈祷都没用。这里边暗含的含义是什么?王孙贾其实是来提醒孔子。你整天跟卫灵公打交道,卫灵公什么人?“奥”,就是国家的主神。你整天希望说服卫灵公,你希望让他来支持你,他现在都不当权。真正当权的是南子这样的人,是老婆当政,这是灶神。你应该多做下边人的工作,这样才有利于你推行你的想法。你看是教他歪门邪道,教他办事的方法。

但是长期看一定是自然规则去做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你去做这样歪门邪道的事,你从下边去贿赂,去搞定这些人。然后想办法来达到一些目的的话,真的受到上天惩罚的时候无所祷也,你跟谁求告都没有用。

第六句“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如果你进入太庙,你知道你接受了这么重大的一个责任,你代表国家要去行使祭祀的这些礼仪。就算你以前都学过,就算你知道很多这其中的规矩,你也应该一点点地调研,一点点地了解。然后你才能够把这个事做好,这个代表着你诚敬的态度,这叫作“是礼也”。

第七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有一种人是溺水型人格的人,溺水型人格的特点就是他每天都好像被人摁在一个水缸里边一样,说你忍着点,过了这段就好了。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等你工作了就好了。

所以你会发现他处在约当中的时候,他摁在水缸里的时候,他肯定不快乐,不可以“久处约”。冒出头来,说我终于考上大学了,他快乐不了几天,他也不可以“长处乐”,长处乐的时间长,他也会焦虑,他也会痛苦。为什么?因为底层的价值观错了。而反过来,一个仁者,就是一个价值观很正确的人,一个有着正确的底层逻辑的人,既可以“久处约”,也可以“长处乐”。

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仁”什么意思?一个仁者,他真正安处的地方,根本不是外在的环境,是他内心的境界。

“知者利仁”,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能力的人,他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份仁德,去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把知者和仁者结合在一起,这个人内在又能够安详,外在又能够做事。

第八句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大家都想有钱,都想有地位,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假如你让我获得富与贵,不符合道。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穷、低贱,这是大家所讨厌的东西。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是如果我要做一些违背道的事,去改变贫贱的状况,我不做。然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一个君子离开了仁德,你要那么大的名声干什么?

第九句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我这个道估计是推行不了了,我这个道如果推行不了的话怎么办?我就驾一艘小船,我就漂到海上去了。

孔子说我坐着小船我出海。因为孔子在山东,山东那边离海比较近。出海,“从我者其由与”,能够跟着我一块儿漂洋出海的,可能就是子路了。子路一听很高兴,子路觉得你看孔子说,他要“乘桴浮于海”就带我一个人,子路闻之喜。然后孔子一听说子路高兴,孔子就打击他,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我带他主要是当个保镖,这个人好勇过我。他比我厉害,打仗厉害,其他的无所谓,没什么厉害的,这是一段打趣的话。

孔夫子就是在拿自己打趣,说不行我就坐着小船我就出去了,带着我的子路,子路能给我当保镖,这么一段显示出孔子的特别可爱、人性的这么一面,圣人也是有可能会发牢骚的。所以乘桴浮于海,已经成为了很多知识分子的退路。有好多知识分子不行就说孔子都讲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这是孔子和子路之间的一段对话。

第十句话很有意思,这个是来自于一个一直被错误理解的成语。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我们经常有一个词叫愚不可及。当我们说愚不可及的时候,我们是在骂人,我们会觉得这个人太笨了,愚不可及。但实际上愚不可及是什么?愚不可及是赞叹。孔子在赞叹宁武子这个人。

“邦无道则愚”,如果国君一昏乱。然后朝廷的氛围一变化,奸臣当道,这种局面一出现,他就变傻了,宁武子就立刻装傻充愣,就好像什么都不会一样这种状况。然后孔子感叹什么呢?“其知可及也”,他聪明的时候那个状态,我觉得我能做到,我跟他差不多,我也是一个有创意,愿意提建议的这么一个人。“其愚不可及也”,就他能装傻充愣这件事,我这辈子估计是学不会,这是一种感叹。所以你就会看到宁武子这种人,其实有点像道家一派的人物。就是他可伸可缩,能屈能伸。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好像讲过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一个人年轻的标志是什么。年轻的标志就是你愿意为某种事业去死。年轻,愿意为某种事业献身。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成熟的标志是你愿意为某种事业而苟活。你为了做这个事业,你愿意活下去。这是塞林格的这个话。其实在宁武子身上就能看得到。他不是不想干活,他不是不愿意做一个好的大臣。但是要看皇帝。“邦有道则知”,我就愿意干活了。“邦无道”,我就装傻充愣,我先混过这段再说。等到我能说话的时候,我再说。


所以孔子感叹说“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就从这来的,这里边我们有一本书可以联想到这儿,叫《钝感力》。宁武子这个人肯定是钝感力很强的。如果你缺乏钝感力,你不能够把自己好好地保护起来的话,那可能生活中各种小刺激,都会让你豁出命来跟对方拼了。那一旦一拼,可能你这事业就没法做了。

第十一句,“贤哉回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的快乐至少有三个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战胜了别人的快乐。别人房子小你房子大,你快乐;别人的车子不如你好,你快乐了。这是一种低层次的快乐,叫作我战胜了别人的快乐。

第二层次的快乐,是我战胜了自己的快乐。就是我在不断地进步,我不跟别人比,我跟之前的我比,你看我在不断地进步,我越来越快乐。

第三个层次的快乐是什么呢?无条件的快乐。你想想看如果你非得战胜了自己,你才能快乐,你人生的后半段怎么过?人生总是走到高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你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你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了,精力也不济了,长得也越来越难看了。这时候你一天不如一天,难道你后半段都要生活在痛苦当中吗?所以无条件的快乐,意味着正念充满,mindfulness(正念)。就是你时时刻刻,都能够跟当下产生联结。

第十二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

一个简单的“知之者”,知道这件事的人,他是口头禅,他就是嘴上都能说,各种事他都了解,都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但是“好之者”,这个是想要研究这件事情的人,想要努力地钻研这件事情的人,他可能在内心当中有一股力量,去驱动他做这个事。而“乐之者”,是完全沉浸在事里的人,就是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推动,同样是梁漱溟先生讲的“不找”的东西。你看知之者和好之者都要找,都要有力量,乐知者不需要。

第十三句,“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第十四句话,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这个东西真的很难吗?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只要想要它,它立刻就到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在哪儿?就是世界上所有了不起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叫作既难又不难,这就是这句话带给我们的特点。

第十五句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什么叫作”士不可以不弘毅“?一个人的格局不能够太小,你要想成为一个士,你必须得有一个大的格局,就是宏大,广博。你有一个更远大的理想和梦想。你像我们做一个企业,无论你企业多大,一开始三四个人注册一个公司,你也要有使命、愿景、价值观,这就是弘毅的这种态度。所以“任重而道远”,你得知道每一个人,当你有志于仁的时候,一定是任重而道远。

第十六句话叫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特别容易引起歧义,这句话知道的人很多,咱们大家现在说这句话,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说?在推卸责任的时候说,这个事不归我管。为什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别找我。这是大量的人理解错了这句话。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觉得核心含义是你得知道这是领导说的话,这话是说给领导听的。说给领导听意味着什么?你不能够什么事都插手,那个位子有人坐,这个事情有责任。

历史上有一个宰相有一天在大街上走,看到别人打架,打得一塌糊涂。然后别人说:“宰相,那边有人打架。咱们去管”。宰相说:“这事不归我管”,就走了。然后又过了一会儿,看到一头牛在路边喘气,宰相说:“停下来,我去看这个牛”。他赶紧去看那个牛是怎么回事。后来这个旁边人就不明白,就问:“你怎么人打架你都不管,牛喘气你管它干吗?”

宰相说:“人打架这件事有司负责”。有人负责这事,那是归这个公安局派出所,他们会管这事,那个不归我管,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牛在这儿突然大口地喘气,这个跟今年的收成有关系。这可能预示着天气的这种变化,这个是我作为宰相所应该关注的东西。

第十七句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首先是“毋意”。别瞎猜,我们在生活当中特别喜欢瞎猜。看到一个状况,我们就会觉得它大概是什么意思,给人发了一条微信半天没回,说他心中可能是没有我,他是瞧不起我等等。就各种臆想就出来了,烦恼就这么来的。

然后“毋必”,没有什么事必须是按我说的做。没有那么强势,各种事情未必都有弹性。所以,孔夫子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这个人跟他们不一样,我怎么都行,没关系。因为,实际是什么样是很复杂的,你不能够说必须怎么样。

“毋固”,不要固执己见,你过去知道的事情可能很好。但是,未必一定永远都对。所以,经常可以改变自己的看法,要具有思维的弹性。

“毋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那这四件事要真的都做到了,这就是圣人了。孔子“子绝四”,就是圣人,他就能够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第十八句,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个智慧的人不迷惑。一个心中有别人的人,一个有仁者,就是一个关爱他人的人,不会忧愁。然后“勇者不惧”,勇敢的人没有畏惧。智,仁,勇被称作儒家的三宝,叫“三达德”。

第十九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你知道那个时候,马厩着火了,孔子去上朝,回到家里边以后,孔子问的第一句话,伤人了没有?这就是叫作人本主义。

第二十句:“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孔子自己是一个驾车的高手,他是礼、乐、射、御、书、数都会,他自己驾车驾得很好。但是你像樊迟就经常给孔子驾马车。孔子坐车什么规矩呢?“升车必正立”,上车的时候必须站直了。“不斜着,不靠着”,然后“执绥”,拉着带子,拉着上车的带子,相当于我们今天安全带吧。那时候没有安全带,但你最起码一定要拉,保证你的安全。

“车中”,在车里边待的时候,“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不内顾”就是不在车里边到处看,不在车里边交流,他的眼睛是朝外。然后“不疾言”,不大声喊,不催促开车的人。然后“不亲指”,不会去指挥你往左,你往右,你刹车,你快点。我们很多人坐车的时候,忍不住就想指挥,就想大喊大叫。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