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书评

      著名的社会学家王思斌教授曾这样评价道:费先生在《乡土中国》等早期著作中提出的“差序格局”,所议论的“文字下乡”,“长老政治”,“无讼”,“男女有别”,“稳定的三角”等,反映了费先生学贯中西的深厚功底和发展中国社会学的勇气。他是中国社会学的天才,将我国社会学的理论推向高峰。的确,通过《乡土中国》,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感受到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牲,并了解到乡村生活中的一些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尽管费孝通教授称之为一段尝试的记录,却是为读者开辟了一条新径走进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国乡村。

      研读《乡土中国》,我从中知悉了许多有关的制度概念。其中深深地体会到了乡土之情,乡土之治和乡土之继。

      乡土之情。书中不乏提到人们对土地的依恋,远至封建时代皇家对祭祀的重视程度,人们对土地神和谷神的敬仰敬重,近至人们迁徙各地仍不忘耕耘劳作,可见无论从作生存发展之用亦或是心理上的情结所至,人们与土地之间已被一条无形的纽带紧紧相连。同时人们也依恋故乡,一首首为人熟读的思乡之作,一封封盼望之至的家书信函,都传达出人们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反映出人们对于故乡的无限眷恋。由此,乡土之情已牢牢地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乡土之治。有别西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乡村倾向于书中提及的差序格局。它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为起始而向外波及的一种人际关系形式,同时也具有伸缩性,弹性地包裹或排斥着自我划定的,有一定范围的群体。这种格局使得人与人之间有着差异性,即在交流,交往中都有着明显的差异。由此自会出现乡村治理方面的特殊性,即书中所提及的有关秩序的建立,权力的分派,血缘与地缘的关系等论题。格局影响着许多方面,或是直接可见的,或是间接隐晦的。例如从直接可见的一面来看,影响着血缘和地缘,差序让亲属关系更为紧密牢固,诸如“父死子继”;而也因差序的缘故,排斥在外的外员与亲属关系相比更显得亲疏有别,在非亲缘涉及到而形成的地缘,人们不为人情所束缚,更为轻松地依规行事,从事着各项的活动。而从间接隐晦的一面来看,即是乡村中礼治秩序的建立,它区别于人治与法治,也因差序中囊括的圈子中人与人之间的极高熟悉度而得以维系。人们依照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不逾规矩,内在的约束力来源于周围熟悉不过的人和景,自然而然地萌发出克己的自律性。乡土之治不同于其他之治,内含不同原因,却是符合实情的适宜之治。

      乡村之继。费孝通教授曾在文末和附录中写下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未来期许。他提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和布朗主张的文化整体论和系统论,提到了社会与人皆不可忽视的研究方向,可见对于人类社会的研究是复杂的也是长远的。许多制度并非长时间地适用,社会的模式也并非永久地不同,其中自是各有优劣,乡村的各项也并不是不会变动的,但是它所蕴含的是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的人们生产生活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和价值,值得我们去发掘与表达。

   

      时代日新月异,对于乡村,乡土,乡治等的研究也会随之变动且需不断深入考察与调研总结,必也要积蓄一种行行重行行的精神去探索,去完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