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秋《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读书笔记及感悟

第1章 感知和思维模式 

选择性感知 

所谓选择性感知,就是指人们往往会更加留意那些自己需要或喜欢的信息,而忽视真实的信息——他们更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客观的世界。一个成熟的思考者不应该先入为主,受到任何成见或偏见的影响。 

我们总是会有选择地去理解一些事情, 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打个比方, 如果我们内心深处“希望”或“需要”一件事情是“这样”或者“那样”的, 我们就会有意识地选择、 删减、 排列自己所搜集的信息, 使得这件事情变成我们所希望或需要的样子 

光环效应 

指人们总是喜欢根据某起单一事件或某个单一特质来积极地看待某个人、 某个地点或某个事物。

四种典型思维方式 

分析型

比较注重“进行一套完整的评估”(以分析为导向)

理想型

比较注重“找到正确答案”(以过程为导向)

现实型

比较注重“完成任务”(以结果为导向)

综合型 

比较注重“获取综合而全面的信息”(以整体为导向)

第2章  创意思考 

垂直思考法与水平思考法的区别 

垂直思考法

直线思考

前门思考

逻辑思考

只考虑高概率事件

主要是左脑思考

“在盒子内”进行思考

像一条沿着固定方向流淌的河流

水平思考法

曲线思考

后门思考

即兴发挥

注重低概率事件

主要是右脑思考

“跳出盒子”思考

像一条已经溢出来、向新方向流动的河流。

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如广角照相机镜头)

发散性思维让思路向四方延展 

发散性思维会让你脑洞大开, 迸发出许多新的创意和想法 

聚合性思维  (如显微镜或望远镜)

聚合性思维让思路集中于一点

聚合性思维则会让你深度思考某一个细节, 直到找到答案 

左脑思维与右脑思维 

左脑

分析

分类

语言

逻辑

记忆

数字

序列

序号

写作

聚合思考

右脑

艺术能力

情感

形象

想象

直觉

音乐

节奏/身体协调

整合

表演

发散思考

左脑思维

左脑思维属于“聚光灯思维”。

左脑重次序和序列

左脑可以把零散的局部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左脑控制我们的分析、科学、逻辑、数学和语言学习行为。

右脑思维

右脑思维属于“散光灯思维”。

右脑重整体和发散

右脑本能上会先看整体,再看局部

右脑主管我们的艺术、音乐、创新、想象、进取、政治、戏剧和视觉等行为

思维导图 

有一种记笔记的方式能很好地把线性思维和视觉思维结合起来, 那就是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综合了左脑和右脑的思维特点 。

创建思维导图的具体做法: 

在白纸的正中央写下你正在学习或阅读的主题, 外面画个方框, 我们可以把该主题看成是一棵大树的主干。

将该主题的每一个要点变成一条枝丫, 由主干向外扩散。

每一条枝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在每一个枝丫上写下一个关键词或短语。用箭头来表示不同枝丫之间的关系。

使用符号或插图。

使用大写字母, 也可以加着重符。

用大小来表示一条信息的重要性, 重要的信息用较大号字体表示。

使用下划线或粗体。

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修饰。

要有创意!

魔鬼代言人 

所谓“魔鬼代言人”, 就是那些硬抬杠 拼命为相反观点辩护的人。 你可以当自己的魔鬼代言人, 提出各种反对观点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从而让你的观点更经得起推敲。魔鬼代言人帮你更客观, 思维更开放。 

魔鬼代言人技巧会迫使我们思考对手的正确之处, 或者某一话题的另一面。 当我们强迫自己认为对手正确时, 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客观。 该技巧在进行谈判准备时尤其重要, 因为它可以让我们事先预想到对方的思路。 

点子杀手和点子孵化器 

不敢怀疑显而易见的事 

接受现状其实是对创造力的极大扼杀。 要想发挥创造力, 我们就必须学会怀疑那些看起来显而易见, 甚至是不言而喻的事。 

急于评判新点子 

在进行创意思考时, 任何点子都可以提出来, 不管它是好是坏, 有用没用, 合法还是不合法。 先把所有能想到的点子列出来, 然后再进行评估。 但到了这一阶段, 往往会发生一件比较奇怪的事。 当你重新看那些刚开始被排除的想法时, 你可能会说: “等等, 这个点子也挺有意思。 ” 

害怕自己看上去像傻瓜 

无论是不敢质疑现状, 还是急于评判新点子, 归根结底可能都是因为害怕让自己看上去像个傻瓜。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的主要规则是, 大家提出点子时, 数量比质量更重要; 新奇的想法要永远受到鼓励和欢迎; 等所有人都提出想法之后再评估; 鼓励“搭顺风车”。 

重述问题 

想想看, 这个问题真的是问题吗? 试着重新定义眼前的问题。 

人们很少会退后一步, 重新思考眼前的目标。 大多数人一遇到问题, 几乎都会立刻开始想办法。 要想变得更有创意, 一个办法就是给每个问题清晰地定义两三个不同的目标。 

从现在起, 养成一个好习惯, 每次遇到问题时, 问问自己, 能不能换种方式描述眼前的问题呢? 

推销创意 

在推销一个新创意时, 你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和热情要比你的逻辑和细节更重要。

第3章 如何做决策 

利弊分析法

顾名思义,我们只要画个“T”字图,在两侧分别写出某个选项的利与弊即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成熟的思考者总是能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利弊分析的好处在于,它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消极面,还能逼迫我们看到事物的积极面。

ps:客观、公正的把问题板书出来。

矩阵分析法

矩阵分析法可以帮你更好地梳理信息,将两个变量进行对比,并梳理出四种可能的结果。

什么是矩阵?

最常见的矩阵是两行两列式矩阵。矩阵的作用是为了呈现数据,将两种物品放在两种情况下考量,从而产生四种可能的结果。

如:时间管理四象限、SWOT分析法等。

决策树

决策树可以用图形的方式列出某个决策可能导向的多种结果。

概率树

每一根树枝代表出现这种结果的概率,概率树所有的树枝之和必须等于1(100%)。

加权排序法

加权排序法可以帮你通过加权平均值来找到答案。要想计算加权平均值,你需要把每个事件乘以其对应的权重,然后把结果相加。在处理概率事件时,我们需要把每个事件乘以其对应的概率,然后把结果相加。

加权平均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直觉。只要把事件乘以其对应的权重,然后把结果相加,就可以得出一个加权平均值。事件是我们想要排列或判断的东西。权重则是每个事件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它通常以百分比或概率的形式体现。加权平均值的美妙之处在于,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事件的相对重要性,来赋予不同的权重——一件事情越重要,我们给它的权重就会越高。

权重之和通常为1或100%(取决于你使用百分比、小数、分数还是概率来表示权重)。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给每一个选项赋予固定权重,此时权重之和也可以不等于1(100%)。

效用分析法

效用分析考虑的对象不是具体的金额,而是分析某个结果对我们有多大用处。

EV=效用(某种结果带给我们的心理满足度)×出现这种结果的概率

如何计算效用呢?

把你最想要的结果效用界定为100,然后以此为标准,将其他结果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依次递减。

每一种选择的效用最好是10的倍数,因为这样比较容易计算。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对后续事件的决策。

只要一想到“我已经在这件事上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心力”,就会感觉进退两难。

ps:每个人都是感性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不恋过去,不记过往”。放弃之前的努力之后,你可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当中,会换来更大的收益。而且你从之前这段经历中得到的知识、技能和感悟都将有助于你更好地开展后面的工作。

假设测试法

在利用假设测试进行推测时,一定要使用一张“双向”表格,这样你就可以通过两个变量的组合,将可能出现的结果分为四种。

无论做出什么假设,我们都应该问自己:“如果假设正确,那么我们否定这个假设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假设错误,但我们却接受该假设,那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完美地说明了为什么合作要比竞争更有利。

第4章 如何进行论述分析 

什么是论述

论据+关键假设=论点。关键假设的价值在于,它能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

分析论述

要想驳倒一个人,通常有两种方式:质疑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述过程。

要想驳倒一个人,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论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有力?关键假设是否站得住脚?

五个常见的推理漏洞

第一个是比较和类比假设漏洞

把两个虽然不同,但逻辑上却相等的事物进行对比。

如:我们会把苹果跟苹果进行比较,橘子跟橘子进行比较,而不会把二者混淆,否则就是犯了此类错误。

第二个是代表性假设漏洞,也就是所谓的“以偏概全”。

当我们使用的例子可以代表整个群体时,我们的论断就会得到强化;反过来,当我们的例子不足以代表整体时,它就会弱化我们的论断。

第三个是“好证据”假设漏洞。

那些比较客观、相关、精确、真实的证据有利于强化我们的论述。而主观、不具代表性、不精确的论据则只会弱化我们的论述。

第四个是因果假设漏洞。

当我们错误地做出因果假设,或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认定一件事会导致另外一件事时,就会犯这种错误。

第五个是实施假设漏洞

当我们没有预料到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瓶颈,或者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计划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落实时,我们就会犯这种错误。

第5章 掌握逻辑 

“只要……就……”陈述

“只要……就……”陈述是因果关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说“只要A成立,B就成立”,或者可以表示成“只要A→B”。

当一个人先说“只要A成立,B就成立”,然后断定“只要B成立,A就成立”时,他就是在错误地认为当原命题成立时,反命题就一定成立。反命题之所以不一定成立,原因就在于它错误地理解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反命题中,B只是A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当B成立时,A不一定成立。

“NSMA”陈述

所谓NSMA,是指“no some most all”这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犯逻辑错误,是因为他们说的很多话本身都是模糊的。

后记总结与感悟

不同的思维角度,造就不同的思维结果,不能单纯的判定哪种思维方式是好是坏。

只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判定好坏。毕竟放到时间轴上来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好坏对错而言。

是非对错只是相对而言而已。

我们只能尽可能的通过各种逻辑思维方法,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尽可能让自己思维严谨,考虑全面,从而选出最佳解决方案。

所有的思维方式只是工具,我们学习这些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自己的行为,做出尽可能正确的决定。

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正确选择?只不过努力让自己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秋《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读书笔记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