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第一奇人傅山与宗教

傅山先生是明末第一奇人,他远不止是学海医圣,更是思想博大智慧空灵的不世奇人。

傅山先生有着毁僧谤道的思想,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僧道之流,好色贪财者颇多。《金瓶梅》《红楼梦》《红罗镜》这些优秀作品都生动绘出了很多僧道的真实丑恶。

那僧道是否都是坏人?肯定不会。其中也会有多才多艺行事仁善的好人,傅山先生就有很多出家原因各不相同的僧道好友,妻子张静君亦是笃信佛教。那这种情况下,傅山先生为何还要毁僧谤道?原因很复杂。要知道的是,好人不一定会有洞悉事物全貌的高明理解力,所以好人也可能信奉宗教,但他们并不会掩饰弊病讳疾忌医。傅山先生则是智慧空灵,一眼便能看穿客观存在的宗教弊病,并不会因为爱憎感情而混淆真实模糊是非。

僧道的门派里大抵辈次森严资历分明,而且地位资历决定了权力和财物的分配,位次越高者,贪财好色越是常见。戒律多由权力者执掌管理,然而权力者自身却多不受束。比如,方外之人的寺庙住持其实大抵是有家业和妇人的,有的则直接公开,有的则遮遮掩掩,鲁迅便曾讲过作为自己师父的长庆寺住持和那位热情的寡妇师母在昔年邂逅结缘的琐事。

那傅山为什么要在很多文字里阐释一些佛道思想呢?这就要说到思想和宗教的区别了。思想是思想,宗教是宗教。前者有益,后者无益。摆脱迷信观察本性净心去欲是探索本质真实和追求超脱境界的思想领悟,而斋沐守戒诵经拜佛是迷信无益的宗教行为。宗教是打着传播思想旗号而出现的世俗化组织,重在宗教活动,在推广教派扩张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不再仅做思想研究,组织者们也会制订设立和扩充变更宗教组织行为规范,使其成为经文和戒律。在宗教的发展过程里,还时常出现因规范不同经文有别等问题而分裂成不同宗派的现象,实在是非常尴尬。

那宗教是坏事么?未必。古代很多宗教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如同明朝养济院的效用,接受富户捐助的同时,也在扶贫济弱,救助了很多急难饥寒的百姓和路人。

那宗教是迷信么?是的,宗教是一种迷信。迷信是指盲目相信,无关善恶,仅与思想领悟有关。这当然不是不解真谛的无知妄断。老子庄子傅山这些人都是智慧广博的思想者,他们的见解言谈,深奥高明且引人深思,纵观古代众人的言论记载,找不到能超越他们水平的人,众人都服膺于他们的智慧,然而他们却从来没有过要设立戒律创办宗教的想法。观其言,知其人。很多宗教名人,言谈世俗普通,见解平淡无奇,但凭资历名位被人捧誉,并非智慧精深理解力高明之辈。

傅山先生遍阅佛道经书,并将其中正确有益的思想悉数领悟融会贯通,但作为空灵大智之人,傅山先生并不迷信,也不会迂腐到被无益教条所缚而去戒酒戒荤戒情戒杀。酒肉诸欲,心向天道,自不沉迷。刻意躲避酒荤,殷勤诵经拜佛,正是世俗宗教不图领悟的无益之举。

傅山先生好酒,醉岂酒犹酒。傅山先生好肉,在故土山西太原留下了天不欲明人欲明的羊肉头脑八珍汤。

傅山先生好色,粉黛山泽精。傅山先生好杀,头脑杂割清和元,恨不能杀尽倒行逆施阻碍文明的暴政者。

傅山先生多情,情深而文精,故能写下一部绝世奇情之石头记。

后世鉴读经书之人,当向傅山先生学习,无须拘泥教派戒律,专注智慧领悟即可。世间诸事皆当辨明,切勿自轻甘受绑缚。未能审视辨明之处,不可轻率定其对错立时作出取舍,不妨存疑搁置,待他日领悟清楚再作取舍便是。

傅山先生认识一名年龄过百的矍铄老僧,绝不圪喃佛法僧话,自称是“一切不知,白日吃饭黑夜睡觉”,老僧虽不诵经念佛,也不思索道法,却是率性自然,已然远胜那些贪恋名位拘执戒律的僧人。

最后,大家不妨品味一下真正智慧过人的傅山先生在《如何先生传》里的言谈。

“先生儒耶?”曰:“我不讲学。”

“先生玄耶?”曰:“我不能无情而长生。”

“先生禅乎?”曰:“我不捣鬼。”

“傅山先生你是儒家么?”答说:“我不传播儒家学说。”

“傅山先生你是道家么?”答说:“我不想变得冷漠无情只为追求长生。”

“傅山先生你是佛家么?”答说:“我不骗人作怪。”

这些言语直刺三教实弊。儒生多是渴求名利,道士多是幻想长生,和尚多是满口神佛。

不讲学不无情不捣鬼的傅山先生虽然知名度不及那些盛誉大儒玄奇仙道大德高僧,但他奇特空灵包罗万象的智慧思想,终会是后世永存的一盏明灯。

你可能感兴趣的:(近代第一奇人傅山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