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山——与作者的相识、相连、相知

        一个读者与作者的相识、相连、相知要靠某种缘分,如果不存在连接点,即读者未曾对一个作者产生过情感的共振,那就无法与作者相识、相连、相知。对庆山(安妮宝贝)来说,写作是一种个人性表达,是自己的精神之旅。它通常建立在自身的成长和心性基础上面。这么多年看她的作品,我看到了庆山一路以来的成长、感受到了她的精神内在,在这个过程中,我自身也在一路成长,慢慢感受、领悟她的作品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

        初中时代,开始阅读安妮宝贝的作品,开始了与作者的相识。记得那时每一次阅读完她的小说,都会觉得世界一片颓废暗淡,故事里的女主人公要么出走、要么流浪,都是爱情不顺利,内心留恋失所,不知道被小说里的什么东西吸引,反正就是喜欢阅读安妮的文字,觉得她的文字,即使在阅读着,就有一种流动感,一种内心在流浪、漂泊的感觉,适应自己青春时代的内心。记得那时看了安妮宝贝写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

        高中时代,印象最深刻的是阅读她的小说《莲花》,知道了西藏有一个还没有通公路的县城——墨脱,从此墨脱这个名字就印在我的脑海里了。犹记得看《莲花》这部小说的时候被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状态吸引着。小说主要描述了三个人物:庆昭、善生和内河。庆昭是一名身患疾病的年轻女子,滞留高原,静等死亡;中年男人善生刚刚结束追名逐利的暄腾往日,内心长久压抑的黑暗苏醒,准备去往与世隔绝的墨脱,寻访旧友内河;内河是随性洒脱、桀骜不驯但却不幸被世界遗忘的女子,命运始终多舛。一路上善生向庆昭讲述自己和内河的往昔,雅鲁藏布江江河谷的奇崛险阻,恰似叙述中依次展开的一代人苦痛而流离的蜕变过程。

        本科时代,大四的那个暑假,阅读《素年锦时》,明显感觉到里面的文字趋于温暖,感受到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日常细碎生活的幸福,安妮善于从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感受、观察,也看到了安妮内心的转变。那时的我正处于失恋期,安妮的文字刚好可以抚慰我。记得那时还接着看了《春宴》、《眠空》,慢慢地感受着作者思想的变化,而自己也在成长。

        研究生时期,庆山的新书《得未曾有》出版,这是安妮宝贝改名庆山后的首部作品,在当当网上买了电子书版,再次孜孜不倦地阅读,书中记录了她的长途旅行中与四个陌生人的相会:一位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一位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与妻儿相伴山居,礼敬故乡和大自然;一位年轻僧人,以诗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领悟,供奉信仰;一位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心守一事。阅读这部作品时,再次感受到了作者文风的转变,开始关注人与外界和自我的关系,注重内心关照。《月童度河》出版时,再次毫不犹豫地购买了。《月童度河》是一本散文小说集,用清简的文字,记录了庆山对生活的诸多观察和思省。阅读、写作、旅行、自我修习,对情感的体悟,与亲友共处的点滴,以及生活的琐碎细节。这些在时间中累积的文字,如实展现了庆山经由思考步步前行的心境,是对往日的梳理,亦是一路的探索与成长。阅读《月童度河》时,让我感受到了日常生活的琐碎美好,需要用心去观察、感受。看书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让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细以及敏感。

        工作后,她再次出版长篇小说《夏摩山谷》,基于对作者作品的信任,不需要看任何的介绍,只需知道这本小说是庆山写的,书还在预售期,就欣然下订单购买了。满怀期待地等待新书的到货,到货后就迫不及待地去阅读了。

       《夏摩山谷》是一部关乎“观察”和“觉知”的爱情的小说。三个女人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相遇在夏摩山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如真曾一心追求真爱,却总是收获伤心,好在后来在自己的小茶馆里遇见解开心结的人,去夏摩山谷邂逅了真爱;远音是个舞台剧演员和导演,见证过所有光鲜亮丽的场合,曾远离喧嚣结婚生子,最终不甘在琐碎日常中度完此生;雀缇始终活在夏摩山谷,踏实生活,勤劳隐忍,不求爱情,却与自己的爱人相见。她们坦然接受所有的发生,并给予思辨与转化。不管是雀缇接受无量的决定,还是如真接受自己身上发生的变故,或者远音接受自己的情感处境,她们采取相同的态度:接受、容纳,同时以自我的力量去克制

       《夏摩山谷》给人的感觉是视野更加开阔了,让人看到庆山在途径了《莲花》、《春宴》之后笃定的上路,并且在山谷的回响里回应自己的心痕。看得出作者这几年是没有虚度的,一直在进行自身的心灵、思维的历练,发现作者写作的自由度更加大了。某种程度上,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不止是小说,更像是一本形而上的哲学书籍,佛学经典,也像一种透亮的禅宗公案,直指人心,亦像是总结尘世间每个人的人生的经历,反反复复、绚烂、尝试、爱恨情仇、突破、放下,最终走向回归、走向内在、走向宁静、走向那发自心灵的安宁,眼睛里看不到一丝情绪的安宁,像老年的雀缇的眼神一样。

        既然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形而上的哲学书籍,佛学经典,里面的很多话语透露出的思想正符合我当下或者近来的思想转变所需,例如:“仔细保持正念与觉知,观照时时生起的经验”、“只有亲自出发,翻山越岭,以身心试炼,抵达高山顶上,才能趋近目标。光靠听闻、理解、背诵与教导没有用处”、“拥有人身第一要义是修行,虽然这里面包含孤独、苦修、弃绝或坚持,但也包含着自由与清凉”等。

        在看着这些文字,体会里面所传达的哲理、思想,例如要时刻觉察自己的内心、情绪、想法等,这是我最近两年来在努力要求自己实践的训练。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读者与作者的相连,是因为作者帮助读者表达出了她心里所想的,正因为作者帮助读者表达出了她心里所想的,那一刻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于是相知了。这种感觉是每一次阅读庆山的作品都会有的,就像是跟老朋友的相聚,彼此诉说最近的经历与成长。

        庆山曾经说过:“每个人对同一个作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通常由自己的感受能力和理解深度所决定。即便一本书本身是中性的,它也会被解读出不同的面向和性质,这与阅读者自身心性的状态有关”。阅读庆山的作品,感觉她帮助我表达出了我内心所想的、或者说她提出了一种让我认同的更加符合现世生活的哲学思想、体系、观点等,这跟我这些年来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即庆山所说的与自身心性的状态有关。因此,所有这些阅读感受都是建立在自己基础上所产生的认知。我欣喜地感觉到这世界上有一个好朋友是懂我的内心所想的,甚至这位老朋友可以引领我成长,一起走向更加广阔、更自由的心灵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庆山——与作者的相识、相连、相知)